「促进香港工业发展」动议辩论

**************

  以下是今日(星期三)在立法会会议上吕明华议员动议辩论「促进香港工业发展」工商局局长周德熙致答辞的全文:

主席:

  我十分感谢刚才发言的议员,对支援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一直以来,政府都十分重视工业,在本港的经济发展中担当的角色。正因如此,政府一向努力不懈,为我们的工业提供最佳的营运环境,和合适的支援,以帮助不同行业提升其生产力及竞争力。所以,从宏观角度看,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关注,和许多议员的看法实在不谋而合。但是,在理念和具体措施上,我对某些议员的提议却有保留。

制造业外移

  刚才有不少议员皆就制造业外移对本港的影响发表意见。这的确是一个重要课题,我希望就此作出较详细的回应。自八零年代中期以来,本港厂商将劳工密集的制造工序大规模迁往内地和一些亚洲邻近地区。因此,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下降,由一九八零年的百分之二十四下降至一九九六年的百分之七。另一方面,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则由一九八零年的百分之六十七,上升至一九九六年的百分之八十四。这些数据,是不争的事实。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阐释它们背后的含意。光从表面上看,这些数据可能意味本港的制造业已『风光不再』,成为『明日黄花』。又或者好像吕明华议员所说,制造业的外移已严重影响本港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事实上,只要较深入研究,就不难知道制造业对香港作出的贡献,是远超过上述的统计数字所能直接显示的。制造业生产工序外移,令香港的厂商可以善用内地和东南亚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一九八零年代初期,香港制造业人数达到大约九十万的最高。现在单以广东省为例,据估计香港厂商便雇用了超过500万名制造业工人。由于内地提供了大量成本较低的劳工和土地,使有关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得以维持,甚至加强。政府不可勉强逆转经济发展的趋势,尝试把已经外移的低增值工序引回香港,或挽留其他要外移的工序在港,因为这样做只会防碍我们充份利用社会的资源。再者,除非政府对个别厂商作出直接金钱上的补贴,从而减轻他们在香港生产的成本,否则,这些已经外移的低增值的工序是不会留在或回流香港的。

  随部份工序外移,仍留在本港的制造业则因应市场的需要,转向从事以知识为本的高增值活动,大大提高了本地制造业的生产力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过去十年,香港制造业每名雇员的产量便以每年百分之十二的速度增加。由此可见,生产工序的外移实在有助本港的制造业克服种种的本地资源限制,使制造业的增长与竞争力远超过仅在香港本土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

  若我们跳出狭窄的定义,便可看到制造业工序的外移,并没有令本港的工业式微,反而提供了机会让香港的工业家把他们的生产活动向外拓展,建立了一个跨地域、庞大而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这对本港经济发展有相当正面的影响。例如,外发加工的制成品大部分经本港港口输往海外市场,本港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转口贸易,从中获得莫大裨益。另外,与制造业有关的本地服务业活动,如总部运作,贸易融资、运输、产品研究、设计和市场推广、包装等,也因为不断扩大的生产基地而得到蓬勃的发展。

  一九八七年至一九九七年期间,服务业创造了77万个就业职位,远超过同期制造业流失了的57万职位。正因为服务业的迅速增长,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致在过去十年,本港失业率能够长时间处于低于百分之三的水平。由此可见,制造业的生产工序外移不但没有令失业率上升,或窒碍整体经济增长,反而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使本港发展成为一个以高增值活动为主的经济体系。至于失业率在过去数个月的急升,达到目前的百之四点八,这主要是由于本港整体经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冲击而令经济大幅放缓所引致。这情况与经济转型和生产工序外移并无直接关系。

  有关吕明华议员提及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我要强调,一向以来,本港的工业以至整体经济发展,都是以私营企业为主导以及由市场力量所推动。政府的角色,是在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下,给予业界最大程度的支持。试图逆转市场的力量,只会令社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引致经济效益降低,从而削弱整体竞争力,破坏经济长远利益。

  要真正实践经济多元化,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要缔造一个优良和稳定的营商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援。至于服务业和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如何分配,应该由市场自行决定,政府不应随便干预,破坏自由市场的运作。

工业政策的制定

  议员在刚才的辩论中提出,政府有责任制定长远而合适的工业政策,以促进工业发展及经济繁荣,这一点我们是十分认同的。我们十分明白支持工业发展需要得到多方面的配合,当中涉及多个范畴。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一个机制,使各有关政策执行部门及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现时工业政策的制定与统筹,是由工商局负责,并透过属下的部门与有关机构致力推行。这制度确保各有关的部门,以及工业及科技支援机构的工作,都由一个政策局负责统筹。在工商局辖下的部门包括工业署、贸易署、知识产权署与及海关。至于工业及科技支援机构,则包括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工业公司、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等等。现有的机制,在政策的贯彻执行及资源的调配上,能作出有效安排。至于涉及工商局以外的政策层面,例如建立利于营商的税制,培训本地人才,引入海外专家,建设香港整体营运环境,如电讯、运输及金融的发展等事项上,工商局亦能积极及有效地参与有关政策的制定过程,务使工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被充分考虑。

  上述安排既能确保政府的工业政策的全面性,又能使政府灵活地处理市场上不同环节的变化对本港工业的影响。若把这些工作抽离于工商局或甚至整个政府系统外独立执行,反会增加额外的协调工作,拖慢实际工作进度,减低了工业政策的效能和灵活性。

  刚才不少议员都认为工业发展与香港的整体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息息相关。我深表赞同。但是,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必须符合社会上各方面的整体利益,而不能只偏重任何一方面的发展。这实在有赖各政策局、有关部门,以至业界的通力合作。单纯成立一个独立机构而忽视更重要的整体协调,反而未必符合工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当然,我们十分重视在政府部门及工业支援组织以外的意见。因此,我们设立了多个谘询组识,务求集思广益,使政府的政策更能切合社会的需要。其中,负责向政府就整体工业和科技政策提供意见的工业及科技发展局,成员就包括了工业界、学术界、工商专业团体、工业支援组织以及政府的代表。

  我希望强调,政府并不是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的。反之,我们不断探求我们的工业发展路向,与及如何改进政府对工业的支援服务。吕议员及其他多位议员谈到香港工业需要朝高增埴和高科技方向发展,这点政府完全同意。行政长官于本年初成立的「行政长官特设创新科技委员会」,正是就本港怎样可以成为华南、以至亚洲区内的高增值创新中心提供意见。委员会正研究的其中一个课题,正是达致这目标的适当架构安排。议员们曾经提到的鼓励科研,香港特区与内地的合作吸引国内科技专才等问题,委员会都会作出深入研究。委员会将于短期内向行政长官提交首份报告,并会在之后的十二个月内完成所有工作。委员会成员都是各界精英,对有关问题有相当掌握,并曾广泛谘询业内人士意见。我们期望委员会所作出的建议,对深化创新工业,及其所需的架构安排,有良好的启示。政府一定会慎重研究委员会的各项建议。

  我很多谢各位发言的议员对这个委员会的工作的支持。我亦是委员会的其中一位成员,所以我亦感到很欣慰。其实委员会的第一份报告将于下星期交给行政长官,第二期的工作,亦即最后的一期工作,将会研究几方面的范围,其中一个是政府目前支援工业发展组织的架构方面是否需要作出调整或重组,届时我们将会很有建设性地去看委员会的建议。

  主席,在作出总结前,我想再次多谢多位议员提出了很多宝贵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够在这里作出一一的回应。但是,我们一定会对这些建议和意见作出慎重的研究和作为参考。

  刚才有议员提到今日的辩论,在很融洽、平和的气氛下进行,似乎未有擦出火花,或者我以非议员的身份带出一些矛盾或者火花。

  各位都有提及台湾和新加坡的工业发展,亦认为发展比香港好。当然台湾和新加坡有它们的优势,有其优点,但是我们亦有我们的优点和优势,但是有一样他们有的优点优势,而我们没有的是过去十多年来直至目前台湾和新加坡的工业发展蓬勃和继续增长,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大量入口外地劳工。八年前我在某场合第一次认识了李显龙少将,他当时是新加坡的贸工部长兼副总理。他当时告诉我他们那时候的入口劳工的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个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参考。我现在不是提出政府要求大量输入劳工。在这个经济低迷,失业率高企的时间,如果这样提出似乎有点冒了大不韪,我亦不想做箭靶,但是我只想指出一个事实。

结语

  主席,在作出总结之前,我希望重申三点。第一,本港目前面对的失业问题,与工业生产工序外移并无直接关系。事实证明,香港的制造业,冲出了本来的局限,建立了庞大的生产网络,从而为本港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及增长。「自由市场经济」并非不合时宜的概念,乃是香港成功的基石。我们绝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不景,而放弃了多年行之有效的市场规律。

  我的第二点是政府绝无放弃制造业。行政长官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已明确指出,特区政府会继续支持传统制造业,尽力协助制造业面对在培训、配额等问题上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放眼未来,明白到本港工业若要维持竞争力,便需要朝创新及高增值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定下长远目标,提升工业水平和促进科技发展,致力使香港成为华南和整个亚太区的创新中心。

  最后,政府已有一套机制,负责统筹、制定和推行工业政策,促进工业发展。政府当然会不时检讨现行机制,如有需要,也会引进改善措施。但在今天的讨论中看不到在现有机制外成立另一独立机构的需要和成效。所以我不同意吕明华议员的动议。

  多谢主席。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六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