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今日(星期三)在厦门出席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演辞全文(只有中文):
「二十一世纪香港的发展前景」
各位嘉宾,各位外国朋友,各位领导:
我很感谢我的东道主,盛情邀请我出席第三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并在此向大家发表讲话。中国是接受投资大国,近年来外资投入金额都仅次美、英,居世界第二或第三。有这个成绩,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二十年来孕育出的优良投资环境;另外,负责吸引外资的政府官员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也十分重要。所以,我这次来厦门,有两个任务。其一是了解国内目前的投资环境和趋势;其二就是观摩、参考这个投资贸易会的好经验。
为甚么我们香港人要研究国内的投资状况呢?原因很简单,港商在内地的投资额很大。港商在内地的投资,二十年来的累积数字为一千四百二十七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大约百份之五十一;直接间接雇用的员工,仅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便有六百多万。这除了有助带动当地经济之外,亦促进香港经济转型。我今天讲二十一世纪香港的发展前景,就从这点开始。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香港经济,可以看到有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包括战后至七十年代的三十年。此段期间,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贸易往来。香港作为当时内地与国际之间的窗口,也担当一个转口站的角色。内地在香港有少量投资;港商资金投放国内,可以说绝无仅有。港资增值主要靠港人自己的劳动生产和出口。
第二阶段包括自七十年代后期至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间的二十年。这段时间内,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陆续北移,出现了刚才提到的香港资金大量投放内地的兴旺局面。由于港商在内地生产成本低,出口增长快,利润很高;再加上其他有利的「中国因素」出现,香港从中得到的实质利益十分可观。制造业北移同时为香港腾出充沛的劳动力,这种种因素,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香港服务业的飞跃发展。
至于香港服务业所应用的先进硬件、观念和系统技术方面,除了一部分是香港人自己的智慧产物之外,主要来自几十年来外商在香港这个完全开放的经济体系里进行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广义的技术转移。这无论在金融、运输、旅游、贸易、保险、零售、资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是一样。形象地说,香港这块石头本有自己的造化,再吸收大量日月精华,终于爆出一个孙悟空。造化,无非就是香港人的聪明勤奋;日月就是内地的经济因素和外商在香港的经济活动;孙悟空就是灵活多变、三头六臂、神通广大的香港服务业。
从九七回归起,香港经济进入了崭新的第三阶段。此时,香港制造业北移的过程基本上完成,服务业则高度成熟,等候机会向外发展。刚巧在这个时候,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内地庞大的服务业市场即将对外大规模开放。这正好给港商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他们本钱够,技术好,又了解内地顾客的文化背景和需要,所以港商大量投资到内地发展服务业,定能得心应手。
这正好提供一个港人回报祖国的好机会,因为 香港的成功故事是完全可重复的。港商在内地办服务业,经验和技术可以转移内地;香港孙悟空可以衍生出成百上千的内地孙悟空。唯一不同的,就是技术的转移速度。
过去,香港人花了几十年时间去掌握服务业的外来先进观念和技术,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外资企业的内部文化。有了这经验,将来香港对内地进行服务业技术转移,一定顺利得多,因为彼此同文同种,本来就是一家人。我估计,在中国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里,不用几十年,大概是十几年吧,内地的服务企业便可追及世界先进水平。
香港服务业的前景其实反映了整个香港经济的前景。
处于资讯革命、竞争全球化、经济以知识为本的时代,香港有两大优势。其一就是我们开放型经济的高度灵活性;其二就是我们和中国大陆市场的紧密关系。
香港的经济外向,资讯发达,商人触觉灵敏,并且能迅速学习、吸收外国新技术新观念和掌握世界市场变化。这些宝贵经验,加上我们完善的法制、稳健的金融制度、开放的市场、全面自由流通的货币和先进的资讯科技,一定能为未来的高科技、资讯为本的服务业创造一个理想的发展环境。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因为香港不足之处尚多。例如,我们的高科技人才,除了资讯方面外,十几年来都比较缺乏,以至所能支持的经济活动种类比较少,基础不全面,必须改善。要解决人才短缺,除了主要从教育入手外,还得靠输入人才。一直以来,香港都是国际人才荟萃之地,我们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个特点,尤其是邀请内地的很多专业人士到香港工作。同时,香港缺乏高科技基础设施,近年来才急起直追。继兴建科技大学、生化研究中心、应用科技园之后,最近又决定兴建数码科技基地―数码港。我们正在努力在科技基础设施方面赶上世界水平。
祖国辽阔的市场,将继续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后盾。一个持续发展、高度繁荣的内地经济最切合香港人的利益。为此,长远而言,香港经济必须和内地、特别是邻近的珠江三角洲以至整个广东、福建一带高度整合。通过这样整合,香港将更有条件参与地区性、全球化的竞争。在「一国两制」的特殊条件下如何整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我认为,「两制」之下,仍然有很多规例章则可以接轨、统一;这必须透过政府层面上广泛而细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
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多以来,在中央政府鼎力支持之下,成功实践了「一个两制」这个伟大构思。期间,我们也经历了不少经济政治上的风雨。这些经验令我们变得更成熟,在应付问题的时候更有信心。两年来,特区政府在多个领域,包括金融、教育、福利、房屋、环保、公务员体制等等,开展了深入广泛的改革。国际金融危机过去之后,不少西方评论家担心亚洲一些受灾国的改革就此停滞不前。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在座各位可以相信我,香港虽然是在风暴中守得最稳、受灾较浅的经济之一,但香港的改革,在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领导下,却进行得最有力。如果大家到香港去小心看看,便会同意我的说法。
香港的前途,和祖国的一样,是光明美好的。让我们一起手合作,使之实现!谢谢大家!
完 一九九九年九月八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