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今(十一月二十三日)晚出席康戈亚大学香港育才基金筹款晚宴上的演辞全文:
Dr Frederick Lowy、叶树林博士、各位康戈亚大学校友、各位嘉宾∶
我很高兴今天晚上能够出席这个极具意义的聚会,今天是美国人的感恩节,幸好加拿大人早在十月第二个星期一便庆祝感恩节,否则今晚大部份人都会留在家里,和家人共享美味的烤火和配菜。
我要对专诚自太平洋彼岸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您们在本港行程愉快,收获丰富。
多年前,一位美国著名诗人和文评家(Mark Van Doren)说过,人随着经验阅历的增长,会更能善用其经年累月积累而来的知识,使之发挥更大的威力。在今日的知识型经济中,这段话更能突显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于我们尤为受用。
香港的前途,系于我们的年轻人能否学以致用,能否将他们在本地大学或如康戈亚等海外学府的所学所得,用于建设社会,推动香港成为亚洲的世界级都市。我得藉此机会感谢康戈亚大学香港育才基金,为栽培香港学生,到康戈亚大学攻读所作的贡献。基金成立不久,便提供了两个奖学金名额,保送本港学生到康戈亚大学升学,名额并会在来年有所增加。
希望各位容许我选择一个对香港来说,与教育同等重要的课题 - 房屋,市民的安身之所,作为我今晚的讲题。这无疑是个非常热门、对我们经济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月初,美国传统基金会发表经济自由指数,香港再度蝉联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能够连续七年获此殊荣,我们深感自豪。
在商业领域内,特区政府一向奉行不干预的原则,我们相信,商界能够以其敏锐的触觉,作出最明智的商业决定。政府的角色,是致力提供稳定的营商环境。这种理念思维,贯穿了我和历任财政司过去三十年所制定的财政预算案演词。法治、开放市场、低税率、公平竞争和稳定明确的投资环境,都是我们牢记熟读的信条。
经济周期有自己的常规和节奏,政府从不插手,我们一直坚持把政府开支维持在本地生产总值的20%以下,这个水平较其他已发展或发展中经济体系为低,足以反映我们能够成功坚守这信条。
在政府责无旁贷的政策范畴中,例如卫生、教育及房屋等方面,我们都尽力确保政府的介入是经过审慎研究,并在极高透明度下进行,和有其可预见性。
不过,政府奉行上述信条的决心最近备受质疑。问题的症结,在于外界以为我们就土地供应发出了混淆的讯息,对市场可能构成不良影响。我想藉此机会,彻底消除这个错觉。
先谈土地供应的问题。像香港这样人烟稠密的大都会,土地资源尤其紧绌,我们必须珍惜运用,因此,我们在制订新的策略性地区发展规划、拟定现有发展区附近的填海计划、旧区重建,以至改变土地用途前,都必定广泛谘询市民的意见。
这些谘询工作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相信随着本港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发展需求时有变化;我们必须确保土地供应能够配合经济发展,并为投资者营造明确的经营环境。
在形容土地供应的时候,我们间中会用上「稳定」这个字眼,来描述我们所希望营造和维持的经济气候。这个字眼给我们招致了不少批评,有人指我们意欲遏止价格水平上升,也有人指我们故意使资产价值下跌,甚或为物业市场托市,这些指控全都不尽不实。
让我直截了当地说,我们不是要压价,不是想托市,更不是想为物业投资的回报设定上限。我们的目标明确,就是要防止不久前物业市场那种不健康的波动再次重现,仅此而已。
我们明白,投资者在投资商业或住宅物业时,在承担风险之余,都期望获取回报。我们会致力维持稳定而充裕的土地供应,满足我们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会尽量以高透明度的方式行事,确保市场上的公平参与。
在住宅物业市场方面,对包括我的家庭在内的一般家庭而言,,置业可以说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我们都希望所购置的居所长远来说是保值的投资,并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资产传给子女。我们在制订房屋政策时,必会顾及市民这方面的意欲。
由我担任主席的一个委员会,已为未来十年的房屋土地供应厘定了稳定的计划,这个计划经过了审慎的评估,确保供应量符合香港不断增长及转变的人口而可能出现的需求,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做的事。不过,我们不是 - 我重复我们不是 - 在订定任何目标,我们会视乎市场情况及当时实际需求推出土地。我们必须确保我们能够应付市场可能出现的需求,以及发展商在自行回应这种需求时所需的土地。
我们在制订开发住宅用地的政策时,旨在配合私人市场的产量,持续发展具备公用设施的用地。我们尽可能在全港各区平均开发土地。为鼓励竞争,在不扰乱城市规划次序的情况下,我们会避免开发只有大型地产商才有能力发展的大面积住宅用地。
我们把这些相等于五年开发量的土地的名单公布,定期透过拍卖或投标的方式,把小部分的土地出售,为市场订立可靠的基准。我们把其余大部分的土地拨入储备,只在发展商提出申请,并愿意付出合理且反映当时市价的按金时才推出发售。换句话说,市场情况决定政府会推出发售的住宅用地数量,卖地收入不过是次要的考虑。
由此可见,政府绝对没有强制发展商达到指定的房屋产量目标,也没有让大量土地流入市场。较早前有关政府计划未来八年要有730,000住宅物业单位落成的言论,正正是完全忽略了这关键的一点。我们不会订定建屋生产目标,我们手头上也没有足够的已平整土地,以供应未来长达八年的发展所需。我们要为未来规划,我们有的是长远的土地平整计划,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发展商和投资者安心,让他们知道我们会有充足的土地在市场有需求时推出,发展商的计划不会因缺乏土地而停产,而有关资料亦已列于清晰的名单上。
另外,最近市面上出现了一些莫名奇妙的言论,说我们会把大量公营房屋于市场上出售,我们绝不会这样做。事实上,这些言论似乎将落成楼宇及实际或拟出售的楼宇混为一谈。请容我澄清,房屋委员会为免对市场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已决定将出售本身的房屋计划分期推行,并把一些本拟出售的房屋转作出租单位。因此,由现在至2003/04年度,实际可供出售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新建单位,每年不会超过20,000个。至于房屋协会方面,其出售资助单位的计划规模更小得多,未来三年,房协每年出售这类单位的数目不会超过2,000个,有时甚至不会有单位出售。
另一方面,以往公营和私人机构新建单位的数目,比率约为60%和40%。但理想来说,像香港这样的开放经济体系,私人机构建屋的数量应该增加,而公营房屋则应相应减少。这种情况过去不曾出现,是因为一直以来由移民引致的人口流动以及土地供应量的关系,使到住屋需求有很大的波动。
今时今日,移民的情况和土地供应量两者都总算稳定下来,私营机构应可承担较大的建屋比重。事实上,我们已表明会提供更多贷款,代替直接供应公营房屋单位,房屋委员会亦已同意由2003/04年度起,按比例减建居者有其屋单位。
房屋委员会和房屋协会过去数年贷款数目的增加,为这政策取向提供了清晰的佐证。在所有自置居所贷款计划下的贷款申请人之中,逾半数将贷款用于购买二手居屋物业。由于他们大多是现有的公屋租户,因此每项贷款均会带来三方面的好处 -
* 借款人须交回租住的公屋单位,好让其能够立即分配予在轮候名单中有需要的家庭; * 借款人购得称心的物业,欣然由租客变为业主; * 卖家可随自己喜好在市场另觅新居,他们通常会变成私人物业市场的买家。
因此,计划为房地产市场和置业者带来正面的连锁反应。
以上这番话,绝不意味政府将削减对真正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的援助。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负担市场上觅得安居之所的人士,我们会继续为他们提供住屋。我们会继续致力缩短轮候公屋的队伍和时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把轮候公屋的家庭,由1996年时的150,000个,减至今天的107,000个,预计轮候时间最迟会在2003年年底缩短至三年。
我想谈一谈房委会的租者置其屋计划。租置计划是根据长远房屋策略而制定的,目的是为房委会公屋租户提供一道置业阶梯。这个计划自实施至今非常成功。在已发售的公屋单位中,已有超过七成的租户把握机会跻身业主行列。我们会继续推展这项计划,让合资格人士受惠。
事实上,今天获分配公屋单位的人士,日后都有机会成为单位的业主。平心而论,与其让租户当一生的租客,倒不如帮助他们购买现居单位。这无论从整体社会层面,以至经济和财政角度而言,都更可取和合理。
经过一段时间后,购买租置计划单位的人士便可以像购买居屋的人士一样,在公开市场把单位出租或出售。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贷款计划一样,其效果绝对是正面的。
以前居住在租住公屋而无法置业的家庭,在获得鼓励和帮助下,已能够拥有自己的居所,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透过售卖租住公屋把公屋私有化,为市民带来选择的自由。以经济角度而言,我们给资助租住单位赋予了实在的资产值,为低价物业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想在此重申,正如行政长官所言,我们的政策是继续透过兴建居住单位或以贷款形式,每年为有住屋需要的人士,提供50,000个房屋资助机会。我们的大方向是强化私人物业市场在房屋供应上的角色,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专长、资源及经验。我们房屋策略的成功,有赖私人机构的紧密配合。我相信这将继续是我们的成功之道。
各位嘉宾,我希望各位在好好享用今天晚上的美食之余,能够共襄善举,为康戈亚大学香港育才基金筹款尽一分力。我祝愿各位前途光明,并期望更多康戈亚大学的毕业生能够学成归来,建设更美好的香港。
谢谢。
完
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