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报
 
 

 寄给朋友政府主网页

房屋局局长出席完成清拆临时房屋区工作纪念仪式(只有中文)

*****************************

房屋局局长黄星华今日(八月二十四日)出席房屋署完成清拆临时房屋区工作纪念仪式时表示,存在了超过40年的临屋区将成为香港公营房屋历史上过去的一页。他指出,临屋区曾为很多因天灾或其他原因而顿失家园的人士,提供栖身之所,在1991年,临屋区数目多达八十个;居民人数在1985年亦曾超过130 000名;以下是讲辞全文:

苗署长、各位嘉宾、各位同事:

  我很高兴今天能够与各位一同见证房屋署顺利完成清拆所有「临时房屋区」的成就。随着最后一个位于西贡沙角尾的临屋区顺利清拆后,存在了超过四十年的临屋区,已经成为香港公营房屋历史上过去的一页。

  临屋区曾为很多因天灾或其他原因而顿失家园,却又未能即时入住「租住公屋」的人士,提供栖身之所。回顾发展历史,临屋区经历过不同阶段的演变。在1960年,政府划出土地用作安置区,让居民在区内自行搭建房屋。1974年,政府正式将这些安置区命名为「临时房屋区」,同时开始在区内建造基本结构,让居民自行加建外墙及室内间隔。到80年代中期,政府进一步改善临屋区设施,提供设有独立水电供应的单位;而到后期,更有独立厨房兼浴室的复式单位。

  临屋区曾分布于港岛、九龙、新界各处。在最高时,即1991年,临屋区数目多达八十个;居民人数在1985年亦曾超过130 000名。整体来说,临屋区曾为数十万家庭解决即时住屋需要,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由于临屋区内的设施只是临时性质,与其他公营房屋相比,居住环境仍未符理想。

  为了早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政府在1997年承诺清拆余下的十八个临屋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房屋署已安排所有受影响的26 000名居民,迁往「租住公屋」或新型的「中转房屋」,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而清拆后腾出的土地,均用作其他发展用途,惠及区域内的居民或全港市民。

  我很高兴指出,香港政府在清拆临屋区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最近获得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辖下的有关委员会高度赞扬。

  我十分赞赏苗署长和房屋署职员在这方面的投入、忍耐、坚持和超卓的表现。当然,政府能够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顺利清拆十八个临屋区,亦有赖各有关区议会的鼎力支持。他们与房屋署保持紧密联系和合作,使署方在进行安置及清拆时,更能照顾受影响居民的需要。藉着今日的机会,我谨代表政府向房屋署及各区议会衷心致谢。

  房屋署完成清拆临屋区的艰巨任务,标志香港的公营房屋发展进入新纪元。这是一项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成就。故此,我将致送一只纪念碟予房屋署,总结这个重要里程。纪念碟上载述的八个字, 「安民利众、革故鼎新」,足以反映完成清拆临屋区对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香港公营房屋发展的重要性。 多谢各位。

二○○一年八月二十四日(星期五)


寄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