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下为教育署署长张建宗今日(三月二十七日)出席「香港的教育目标与体制」系列 -「如何对待小学的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研讨会的致辞全文:
各位教育界同工、各位家长、各位朋友:
今天是「香港的教育目标与体制」系列研讨会的第二节。但如果从兴建万丈高楼的角度看,则今天的主题 ─ 小学教育,其实是这座大楼的底部,亦即是教育体制的根本环节。
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想大家做点热身运动,不是摆摆手,伸伸腿,而是动一动脑筋。有一道IQ题是这样问的:
「一个警察有个弟弟,但弟弟却否认自己有个哥哥,为甚么呢?」
我相信大家的心中可能已有答案了。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警察是一名女警。
这道IQ题与我们今天的主题── 「如何对待小学的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有什么关连呢?大多数人一听到警察、医生、或者是贼,自然会假定他们是男性;而护士、空中服务员等就是女性。这情况就好比有些人认为,培育精英与普及教育是不能并行的一样。我常常都说,教育改革最困难的地方,不在于改变制度和措施,而是在于打破人固有的思想框框。
精英教育
关于精英教育,我们要打破的框框有两个,第一个是精英的定义。如果我们还是用陈旧落伍的思想和眼光去看精英,则精英只是社会上一小撮拥有权位和影响力的人。然而,今天我们身处的,是一个重信息的知识型社会。现代世界评鉴一个社会的竞争力,往往是以该社会的人才素质为指标,人才是体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既然人才是香港的重要资产,而我们的前景又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试问我们又怎可能满足于只是培育少数的精英呢?
科学研究证明,人是具备多元智能的,而各行各业对各种智能的要求亦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培育的是多元精英,而精英还要按能力、修养和成就来界定。不过,单一的教育制度只可以培养有限范畴的精英。只有多元的教育制度,包括多元的课程、教学方式和评核机制,才可以培养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优秀人才。因此,教育改革的重点,都是以多元智能和全人发展为指导原则的。
我们要打破的第二个框框,是有关培育精英的方法。有人认为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这些人有这种看法,主要是因为他们仍然从筛选教育的角度去诠释选拔精英的问题,又以传统考试作为选拔的唯一标准,更以为只有所谓「名校」才是孕育精英的摇篮。事实上,培育少数而淘汰大多数的筛选式教育制度,是无法大量培养具备多方面才能的优秀人才的。传统的考试模式只能测试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但学生是否具备新世纪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则无法衡量。
三张「通行证」
新世纪的人都需要手持三张「通行证」:第一张是「学会学习」通行证。我们要能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包括读、写和运算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应用资讯科技的能力,以及有能力在一个无论是知识还是技术都瞬息万变的世界吸收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以保持自己的竞争能力。就好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学习》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换言之,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第二张通行证是「学会生存」。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原有的知识愈来愈快便变得过时,我们的人才必须要灵活变通,适应力强,敢于创新而又经得起挫折,才能够保持竞争力,与时并进。关于这方面,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便曾说过:「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别,在于他们是否具有创造力。」这句话值得我们参考。
第三张通行证是「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我们的精英,不应该是只懂得工作,而不懂得与人共同生活、共同协作、或是缺乏人文精神的人。他们要能使自己在社会上生活得有意义、得到满足感、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并且能为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
小学教育是整体教育的扎根阶段,我们的目标就是协助学生为取得这三张「通行证」做好准备功夫。大家都明白,应试教育、强调筛选的评估、依赖教科书及讲求划一化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都是障碍,只会妨碍学生取得通行证。我们推行的课程改革,就是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应掌握九种共通能力,即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习能力。此外,课程改革力推行的四个关键项目,即德育及公民教育、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及资讯科技的应用,正好配合学生获取三张新世纪通行证的需要。
普及教育
真正的普及教育必须顾及学生的能力差异,课程要多元化,学习内容和活动范围要广阔,学习进度要有弹性,教学方法要灵活,避免令学生有挫败感。我们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加强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同时,普及教育也要为社会培养及选拔人才,但过程必须公平,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特区政府推行教育改革,正是朝这些方向进行,目的是要弥补过往推行普及教育,在「拔尖保底」方面的不足之处,也是为了应付知识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教育改革要针对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在实施普及教育时,一方面要做到公平,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做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培育多元精英。
支援学校
支援学校是我们改善普及教育质素的主要策略之一,支援策略有三个重点。首先是让教师把精力集中在教育学生方面,为他们创造空间,让他们因应学生的需要,发展和试验教与学的新模式。为减轻教师的非专业工作,区域教育服务处提供校本支援服务,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改善管理与组织,协助学校简化工作流程,避免出现「劳而少功」的情况。此外,我们设立「学校发展津贴」,目的在于为中、小学教师创造空间,这个项目也得到学校正面的评价。在小学方面,我们会由二○○二/○三学年起,分三年陆续提供多一位小学学位教师,推动校本的课程发展,又推行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计划及教学助理计划。
支援策略的第二个重点,就是促进专业交流,创造分享文化。在教育界,分享与交流已逐渐成为风气,令人欣慰。例如,区域教育服务处根据个别地区学校的需要,在二○○○/○一学年在十八区共举办了54项地区网络活动,超过八成参与活动的人士,都同意这些活动是有用的。「地区教师专业交流计划」在过去一年也举办了多项交流和培训活动,推出二十所「资源学校」,其中有十所是小学;并将有关教学经验的内容制成光碟及刊物,派发给学校和上载到教育署的网页。此外,我们亦大力支援学科学会和专业团体,鼓励他们为教师筹办与专业发展及个人修养有关的各类活动。至于优质教育基金,在提升教育专业水平和促进交流方面,更是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支援策略的第三个重点,是集合各方的力量,而家长就是主要的一方。政府拨备五千万元,目的就是推广家长教育,以及家校合作的文化。此外,教育署亦积极制造机会,让社会各界支援教育,例如我们与不同界别的人士保持紧密联系,鼓励他们为学生提供机会,争取在课室以外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锻炼人格、掌握生活技能、扩阔视野、改善个人的素质及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承担,从而达到全面的发展。教育署与其他政府部门或团体协作的计划,非常多元化,例如在中学推行的「成长的天空」辅导计划,成绩美满,我们会把这计划扩展至包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至于其他与小学有关的协作计划还有「制服团体计划」、「学校体育推广计划」等。这些计划都得到各界的支持与认同,受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小学教育
教育的环节是互相紧扣的。在支援小学改善教育质素的同时,我们在制度上也要加以配合。我们相信,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充分的机会和空间,可以发挥个人潜能。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多元的精英,而精英的选拔应分阶段进行,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班级愈高,筛选愈严格,但我们不应过早把学生定性为失败者,因为这样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事实上,大部分已发展国家都倾向在强迫教育阶段,不作任何能力或课程上的分流,务求令每个学生无论在基本能力和个人修养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
小一入学机制的改革,就是以「就近入学」为原则,避免以幼童的能力作为收生标准,从而消除揠苗助长的诱因。在升中机制方面,我们取消学能测验,使小学可以更专注于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一方面推动校本评估多元化,促使学校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则增加中学自行收生比例,鼓励学校从多方面考虑收生的标准,藉以促进收生准则多元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我们认为,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各方面的潜质及达致基本水平,奠定终身学习和全人发展的基础。我们实在不适宜过早为学生定性,决定他们是否精英。不过,尽管如此,我们对资优生的培育,仍然是十分重视的。教育署自二○○○年年初起,采用三层架构模式来推行资优教育课程。第一及第二层是透过校本模式,把资优教育元素渗入常规的课堂教学,和提供课外资优培训予校内的资优生。第三层则是与高等教育院校及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增益课程的形式为特别资优的学生提供校外支援服务,包括让他们提早修读大学学分课程,以发展潜能和让他们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直资学校
最近有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直资学校。有人质疑优质私校和直资学校的出现,是因为政府想腾出空间,让部分学校办精英教育。事实上,办学模式多元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自然趋势。因为随时代的进步,社会上背景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士,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多元化、多选择,正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政府鼓励多元办学,包括成立优质私校和直资学校,目的就是为家长提供更多选择。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期望优质私校和直资学校提供优质的学校教育服务,但并不代表只有这些学校才能够提供优质教育,精英也不会只集中在这些学校。
总结
总括而言,政府一方面鼓励教育制度内的多元发展,另一方面更努力透过校长和师资培训、课程改革、校本支援,来提升教育界整体的专业水平,改善教与学的成效。我们既强调「拔尖」,也重视「保底」。哈佛大学校长说过,最令哈佛大学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六个美国总统,也不是培养了三十六个诺贝尔奖得奖人,而是大学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全面的发展空间,使每块「金子」都闪闪生光。我希望香港的学校和老师,都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一块黄金,都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辉。我们不但要改善普及教育质素,更要为香港培育大量的多元精英,以配合社会的需求。这个也是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谢谢各位。
完
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