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下是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今日(四月九日)在文汇报举办的「大学二十一世纪教育蓝图:基本理念与总体方向」座谈会上的发言全文:
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于三月二十六日发表高等教育检讨报告书以来,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今天的座谈会让高教界各方面的人士有机会聚首一堂,有助更全面分析报告书的建议,以及探讨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高等教育回顾
过去二十年,香港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一九八一年,17至20岁的年青人中,只有2.2%入读本地大学;在二○○○年,这入学比率已上升至接近18%,另有约10%的年青人修读副学位课程。在这发展过程中,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扩充大学学额和提升各高等教育院校的质素。与九十年代中期相比,本地高等教育界在教学与研究两方面,无论质与量,实在都有显著的进步。
作为一个国际都会,香港目前面对的客观情况是,整体人口的教育水平偏低,不利于知识型经济的发展。同时,院校之间存有隔阂,对课程的衔接与学生的流动造成障碍,不利于促进持续进修,终身学习,亦落后于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此外,院校之间互相竞争但欠缺策略性的协作,令资源的运用未能发挥最大成效。
基本理念
展望未来,专上教育的整体规划必须从香港的整体利益出发,既要顾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亦要切合现实。基本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扩充大专学额,鼓励多元发展
政府在二○○○年发表未来五年的人力供求预测,估计到二○○五年,大专或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力供不应求,所短缺的人数将达到十一万。因此,政府在过去两年积极扩充高等教育学额,并鼓励院校发展多元化的课程,以配合社会的多元发展和照顾个别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政府的目标是到了二○一○年,60%的17至20岁年青人,都有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其中18%可获得资助接受高等教育。目前政府无意更改这个目标。但由于人口增长,目前大学一年级的学额实际上低于适龄人口的18%。我们会考虑在下一个大学拨款三年期,增加大学学额,以达到18%大学参与率的政策目标。
由于资源所限,新增的副学位都以自资形式开办,政府除向办学机构提供免息贷款外,亦为清贫学生提供资助,确保没有人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升学。某些学科由于经费昂贵,市场需求不大,但如有助促进社会发展,政府会给予直接资助。我们亦会按照同样的准则,检视现时受资助的副学位课程,以确保政策一致。
(二) 建构灵活制度,回应社会转变
除考虑到资源有限这一事实,自资课程由市场调节供求,亦有助更迅速地回应人力市场的转变,减少人力供求的错配。二十一世纪是瞬息万变的年代,建制亦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而迅速作出回应。
政府已决定于明年成立人力发展委员会,定期进行人力需求评估和分析劳工市场的状况,并发表报告以增加透明度,让雇主和雇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形势,培训机构亦可以更有系统和更具前瞻性地安排课程。委员会亦将研究制订资历架构和质素保证机制,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 讲求质素,追求卓越
我们既讲求量的推进,亦追求质的提升。高等教育检讨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在现有的良好基础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与量。
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为香港培育人才,以配合二十一世纪全球一体化的知识型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为建设香港成为文明昌盛的「亚洲国际都会」提供所需的研究,以支援政策,并扶植领袖人才。此外,教育服务日趋全球化,成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项目,高等教育界亦应该扩阔视野,结合国内学术界的力量,以发展香港成为亚洲高等教育中心为目标。
高等教育检讨重点
刚发表的宋达能勋爵的报告书为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勾画出总体蓝图,并描绘了十年后的远景。报告书提出多项高瞻远瞩的建议,今天我希望特别就三个问题,听取各位的意见。
如何鼓励院校分工和加强合作,以提升在研究和教学两方面的整体质素和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八所教资会资助院校在教学及研究方面都已奠下良好的基础,个别领域甚至达到国际水平。如果我们有无限的资源,最理想当然是让每一所院校都继续自由发展,令水平全面提升。但现实的情况是,香港的大学绝大部分的经费来自政府,面对庞大的结构性财赤,我们有需要按照择优原则,对表现卓越的院校和教研人员,提供更多支援,好让他们在本身的卓越领域内精益求精,冀能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我们亦鼓励院校努力开发社会资源,并且集中力量,发展本身的优势和具潜力达到卓越境界的强项。大学的使命是创造知识,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我们的拨款机制要反映和奖励在这三方面的卓越表现;既鼓励院校间通过公平竞争以激励进步,亦促进院校各展所长,互相合作,建立关键的教研力量(critical mass),提升整体教学和研究的质素,减少资源重叠所引起的浪费。
如何强化院校的管治及管理,以平衡院校自主及向公众问责的需要?
随着香港社会更趋开放民主,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照明灯,必须与时并进。在维护院校自主和学术自由的大原则下,引入机制加强院校运作的透明度和问责性,并制定公平和公正的评核准则,按表现作出奖励和惩处,建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
宋达能勋爵的报告书指出院校的管治组织和制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各院校的校董会和管理层反思,各自进行检讨然后作出改善。院校必须做到定位清晰,上下理念一致,权责分明。在行政方面要善用资源,提高效率,对教职员要赏罚分明,对学生要订立合理期望,并严守学术水平的要求。
如何建设一个灵活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以配合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
目前以院校一年级学生人数为基础的拨款制度,多年来深受各方批评,甚至被指为是影响院校质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资会建议改以学分为资助的单位是一大进步,可以促进横向和纵向的学生流动,进一步更可打破课程的年期限制,让学生可以按个人的情况和学习进度,以不同的年期完成课程,取得资历。
我注意到大学校长对「学分积累及转移制度」中「拨款跟学生走」的部分有很大保留,但总的来说,灵活互通的学分制不仅是世界潮流,而是在终身学习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随院校的分工将来会逐渐明确,「学分积累及转移制度」可让学生在课程上有更多选择。当然,互通学分必须透过院校间的协议,有秩序地进行,以确保学生选科的合理和连贯性,并确保质素和避免对个别院校造成太大冲击。
展望未来
高等教育检讨报告书的内容,侧重理论与概念,要落实报告书的建议,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研究具体的细节安排。教育改革给予我的示是,在原则方向上取得共识尚不难,但把原则转化为具体方案时,免不了会触及既得利益,引起争议。我希望大家在考虑高等教育检讨报告书的建议时,一方面要有宏观的视野,亦同时就执行的细节提出关注之处,让教资会和政府可以集思广益,为香港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妥善的规划。
报告书第六章对香港高等教育十年后的远景,有相当详尽的描述。我认同宋达能勋爵对前景所表达的乐观。本地的院校拥有优良的设备、丰富的资源、优秀的教研人员和庞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各院校能高瞻远瞩,勇于接受挑战,分工合作,互补优势,香港的高等教育定能绽放异彩,与国际级大学一争长短。
完
二○○二年四月九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