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教授今日(十月十五日)于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全体大会的致辞全文:
周部长、各位嘉宾、各位来宾: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举行第二次年会,而我有机会在此向各位嘉宾致辞,实在感到万分高兴和荣幸。首先,我谨向举办这次盛会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博鳌亚洲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致贺。
今年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亚洲各国教育发展策略」。对香港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适切的议题,因为我们正在推行多项重大的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中学和高等教育的学制,以及革新香港新一代的学习经验。今天,我将以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局长的身分,与各位分享推行上述改革的经验,以及我们的愿景。
香港在新世纪中的挑战
一如亚太区许多现代化都市,香港正在急速迈向知识型经济。廿一世纪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也催促我们谋求创新的解决方案。但与区内很多现代化城市相比,香港面积小,也没有天然资源,唯一的重要资产就是人才。
过去数十年,香港致力发展为区内的金融中心,务求在贸易和高增值服务业方面处于领导地位。这些转变对人力供应构成强大压力。去年,香港的总劳动人口是三百五十余万人,但推算数字显示到了二○○七年,具备大专及以上教育学历的劳动人口将供不应求,短缺逾10万人,而学历在高中或以下程度的劳动人口却供过于求,多出达23万人。工作要求的转变明显地不利于低学历人士。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劳动人口的素质。为此,我们必须致力改善教育服务。
香港教育概况
在香港,教育向来是优先的政策项目。本年度的教育开支高达约580亿港元,是我们最庞大的单项开支,占政府总开支23.5%,即本地生产总值的4.4%。以实际金额计算,今年的教育开支比一九九七年增加达54%。
在教育政策方面,我们提供九年免费普及基础教育,并辅以各类学前、高中及专上教育服务。凡有志求学的学生,几乎都可接受获政府大幅资助的高中教育或职业培训。不过,大学入学试的竞争非常激烈。即使把副学位程度的学额也计算在内,直到上一世纪结束前,香港仍只有三分之一的离校生有机会接受专上教育。
增加专上教育机会
因此,我们在二○○○年订出一项政策目标,务求在10年内把学额增加一倍,让60%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接受大专教育。这个目标订得很高,但为了维持香港的竞争力,这实在是必要的。
教育服务成本高昂。在香港,由于政府对大学学额成本的资助达80%以上,有关开支尤其庞大。如果我们要以目前的资助模式提供双倍的学额,定会对公共财政构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我们从一开始便认为,在增加专上学额方面,自负盈亏的机构应担当重要角色,而政府则应充当支持者和促导者。所以,我们一方面让]场决定课程的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则推出适当的措施,扶助业界发展。有关措施包括∶提供50亿元免息贷款;以象征式地价拨地;提供学生资助,以及建立严格的素质保证机制。
政策推出后,新的服务机构纷纷涌现。目前,香港有20所自负盈亏专上院校,提供超过25000个副学位及学位程度的一年级学额。有机会接受大专教育的年轻人,也由二○○○年的33%,倍增至今年的66%。换言之,我们已提早五年完成让60%高中毕业生接受大专教育的目标。
学额得以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引进了副学士资历。香港的教育制度早已设有一些以职业导向为主的副学位课程,例如高级文凭、专业文凭等,而副学士的推出,正好为市民提供多一个选择。
新推出的副学士资历非常受欢迎。目前,香港所有大学和10个地区或国家约150所专上院校,均取录副学士攻读其本科课程,或让他们把学分转移。在学术界以外,22个商业、工程、金融、会计、资讯科技及物流服务业界的专业团体,已承认副学士资历,豁免资历持有人参加部分专业考试。香港特区政府也会考虑聘请持有副学士资历的人士。
高等院校精益求精
以自负盈亏模式开办副学位课程的教育机构发展蓬勃,情况令人鼓舞。不过,位于知识阶梯顶端的大学,仍然担当独特的角色。
香港政府透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八所高等院校,包括两所历史最悠久,擅长学术研究的综合大学、一所较近期成立,并重科技和商科的大学、两所前身为理工学院的大学、一所推行博雅教育的大学、一所以「全人教育」模式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以及一所教育学院。政府每年动用超过港币100亿元,资助这些院校的运作,并额外拨出校园用地和提供非经常拨款,以支持这些院校的基建发展。为鼓励各院校物色其他资金来源,我们也因应院校自行筹得的私人捐款,不止一次向院校提供高达港币10亿元的一笔过配对拨款。
香港的高等院校具备竞争力,足以在区内名列前茅,令我们深信拨款都用得其所。我们的院校提供全亚洲最出色的行政商管课程和款待学课程。此外,院校亦已作好准备,尝试在创意媒体、中医药及物流服务等项目上寻找新的定位。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的院校同样屡创佳绩,研究结果获得全球认同。例如在二○○三年的「非典型肺炎」一役,我们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便是其中一批最早发现非典元凶的研究人员。
尽管我们很想大力发展各院校,但资源却有限。因此,院校必须集中资源。我们鼓励院校之间进行角色分工,并特别推行拨款计划,协助各院校改善表现,以符合其角色。我们希望各院校能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协力发展本港的大专教育服务。
把香港发展为区内的教育枢纽
香港高等教育的整体动力,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香港作为亚洲的国际都会,眼光和目标均不应受疆界所局限。我们期望服务邻近地区,把香港发展成为区内的教育枢纽。
香港的教育制度非常多元化,课程和评核制度均能满足本地及国际社会的需要,获得世界各国认同。香港中西文化荟萃的特色,对境外学生别具吸引力:内地学生可在熟悉的环境中开拓国际视野,而海外学生则可在此多认识中国事务和寻找商机。
我们营造了方便文化交流的环境:所有专上院校都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而《基本法》也保障了各院校的自主性和学术自由。我们对非本地研究生的数目并无限制。至于其他由公帑资助的课程,非本地学生的数目可高达院校学生人数指标的10%。
大学一直把学生交流活动列为常规学术活动的一部分。大学可以灵活调动公帑作此用途,政府也鼓励它们向优秀的非本地学生提供奖学金。我刚才说过,政府已预留港币10亿元,因应院校自行筹得的私人捐款提供配对拨款,这笔款项也包括为非本地学生提供的奖学金。
在制度配合和资源调配方面,香港已为国际化作好准备,只需要有更多国际合作伙伴,便能水到渠成。这次国际会议正好让我为此作出呼吁,我谨代表在座的八位高校校长,邀请大家与我们携手合作,共同迈向国际化。
新的「3+3+4」学制
我刚才为大家介绍过香港教育制度的成功之处和新的方向,然而,除非我们不时为制度注入新动力,否则制度不能持续发展。我们计划由二○○九年起,推行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正是为了这个原因。
目前,香港中学教育实行「3+2+2」学制。在新学制下,所有学生均可接受三年的高中教育。学生不再需要在四年内为两次公开考试而进行操练,他们可接受更有系统的课程,有更多时间学习,而他们的学业成绩也可按认可的能力级别获得公正的评核。
在大学教育方面,我们会以四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取代现时的三年制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各方面的共通能力和技能,使个人得以均衡成长。采用新学制亦可使香港与国际上的主流学制接轨,让学生可顺利升读香港以外的院校。
从根本上改革学制,是一项极之艰巨的工作。没有教育家的抱负、政策制定者的决心,以及所有持分者,包括家长、学生、教师、院校、纳税人,以至社会上每个人的充分支持,这项工作决不能完成。我很高兴,经过多年的讨论,社会上终于达成了共识。在未来数年,政府会投入79亿元的非经常拨款,供实行新学制的基本工程及一笔过开支之用,其后每年亦会额外拨款20亿元,应付经常开支。学制改革的道路漫长,但我们知道,我们已朝正确方向迈进一大步,而推行改革亦是本港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因此,我们会怀热诚,坚毅不拔地努力前进。
结语
各位,刚才我利用有限的时间,尝试概括地介绍香港教育制度的机遇和挑战。也许大家会发现,香港教育的过去和未来,与你们所经历的大同小异;我认为这不足为奇,甚至可大胆断言,尽管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各有不同,但所有政府和教育机构都正沿相似的轨迹前进。我们都同样地致力应付新世纪中社会、经济及科技方面的转变。因此,这次会议实在非常合时而有用。
我希望这次会议是对话的开始。我们期望藉持续的交流和合作,与大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在此谨祝会议圆满成功,并希望从外地来的朋友此行旅途愉快,宾至如归。谢谢。
完
2005年10月15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4时0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