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危楼春晓》(1953)中家喻户晓的经典对白,也是中联电影公司的人伦理想。
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是香港历史上最重要的电影机构之一,他们的制作态度严谨,以艺术良心和关注社会人心为己任,非常重视教化功能及作品质素,创业之初,作品已叫好又叫座,活跃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十三年,却奇迹地改变了香港电影,在内容及形式上为粤语片带来革新。
他们对香港电影的抱负、作品流露的道德力量以及员工的合作精神,均为人所敬仰,亦是香港电影资料馆努力保护电影文化遗产的其中一股重要动力。今年正值资料馆成立十周年,并为配合「第三十五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资料馆特别筹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联电影」专题,透过放映、展览、专书及讲座,向中联精神致敬。三月二十日至四月五日电影节期间,在电影资料馆电影院放映其中廿二部作品,而四月九日至五月二十九日将展映全部四十四部作品。
放映电影包括改编自巴金小说的《家》、《春》、《秋》及《人伦》;改编自外国名著及中国古典文学的《孤星血泪》、《春残梦断》、《天长地久》、《大雷雨》、《艳尸还魂记》、《水浒传:智取生辰纲》及《富贵神仙》;家庭伦理片《苦海明灯》、《父与子》、《爱》及其续集、《父母心》、《墙》和《紫薇园的秋天》;社会写实作品《千万人家》、《危楼春晓》、《金兰姊妹》、《儿女债》、《人》、《毒手》和《香港屋檐下》;戏曲片《西厢记》、《宝莲灯》、续集及第三集;讽刺拜金主义的《血染黄金》、《钱》及《银纸万岁》;战争片《烽火佳人》、《路》、《海》;类型片及悬疑片《奸情》、《香城凶影》、《借新娘》、《鸡鸣狗盗》、《我要活下去》、《毒丈夫》、《吸血妇》、《鬼屋疑云》和《血纸人》。是次放映拷贝由亚洲电视借出及授予放映权。
为配合影展放映,电影资料馆展览厅将于三月十八日至五月廿九日举行「中联:我为人人的影艺精神」展览,以「我为人人」、「抗战记忆」、「戏曲怡情」及「文学改编」四个主题,透过精选图片及电影选段,回顾中联的电影成就。此外亦将于三月下旬出版新书《我为人人 中联的时代印记》(附英文光碟),载有多位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的文章,从历史、美学、文化等多角度去探讨中联电影作品及其精神。
回顾展亦安排两场座谈会,四月十六日及三十日,下午四时三十分,于资料馆电影院举行「中联精神」及「中联的类型片」座谈会,分别由资料馆研究主任蒲锋及节目策划何思颖主持,影评人罗卡、蓝天云、登徒及张伟雄主讲。粤语主讲,免费入场。此外,多出电影亦设有映后谈,由影评人与观众分享观影心得。
中联于一九五二年成立,由具艺术素养的演员、导演和制片,包括影星吴楚帆、张活游、张瑛、白燕、黄曼梨(后加入马师曾、红线女),导演吴回、李铁、李晨风、秦剑、珠玑等组成仝人公司,以合作精神营运。五十年代正值香港电影经战后重整、进入繁盛的时刻,市场上充满优劣程度相差颇大的产品,影片质素在业内和社会都引起争论。中联以摄制具教育意义和制作精良电影的理想,抗衡当时充满怪力乱神、质素低劣的作品。他们制作严谨,重视剧本,拍摄期比一般同期电影长,作品主题健康,反映社会现实,中联并没有因为商业考虑而埋没了仝人的艺术良心,出品更是充满温情,雅俗共赏,表达从中国经外忧内患、五四风潮等蜕变而成的新时代伦理,无论其作品或中联本身,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令五十年代粤语片有了新的聚焦。
中联创业作《家》(1953)及同样叫座的《春》(1953)、《秋》(1954)改编自巴金巨着《激流三部曲》,分别由三位导演执导。《家》故事情节丰富,人物角色众多,导演吴回拍来有条不紊,别具匠心的画面构图,层层揭开封建思想对年轻一代的桎梏与残害;导演李晨风的《春》,更荣获中国文化部一九四九至五五年优秀影片荣誉奖。《秋》是秦剑早期佳作,亦是当年本地电影卖座冠军,全片弥漫压抑与伤感情绪。改编自巴金小说《憩园》的《人伦》(1959)是中联七周年纪念作,大家族衰落,子孙变卖家业,电影把原著的悲惨教训改为乐观盼望,留给人间多点欢笑。
中联撷取了多部外国名著的内容,改编为近、现代的中国/香港故事,向观众灌输新时代的进步思想。《孤星血泪》(1955)把狄更斯的《远大前程》改编为民国初年的两代恩怨情仇故事,由童星时期的李小龙与萧芳芳演出。李铁的杰作《天长地久》(1955)改编自德莱瑟小说《嘉丽妹妹》,将荡气回肠的恋爱与封建悲剧熔为一炉。《春残梦断》(1955)把俄国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移植到港澳两地,把原著的女性解放主题,调节为坚强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奋力维护个人尊严。
多部中联拿手好戏均是香港电影史上出色的社会写实电影代表作。经典电影《危楼春晓》(1953)树立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乌托邦理想,宣扬守望相助的睦邻关系。《金兰姊妹》(1954)以妈姐─底层职业女性的处境窥看社会上各式光怪陆离现象,周遭的男人不是骗财就是骗色,唯一出路是女儿要自强。
中联两周年纪念作《爱》(1955)及《爱(续集)》(1955)由六位导演携手,全体演员参与演出,歌颂多种人间之爱,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轻松小品《墙》(1956)是中联探讨五十年代转变中都市夫妇生活的杰作,小夫妻闹离婚,板间房内架起布幔为墙,小女儿只好游走墙的两边。《紫薇园的秋天》(1958)是秦剑、楚原师徒一导一编之作,大宅内父权体制的代表,由专横的女人充当,儿子对母亲愚孝,误了自身也误了下一代。《父与子》(1954)生动地描写父亲望子成龙的固执、欲把儿子送进名校的心态。同是探讨父母子女关系,秦剑导演的《儿女债》(1955)中,四对夫妇欲当父母却有心无力。影片题材贯彻中联对社会低下层的关怀,生活纵有辛酸,也有温情。
除了温情/悲情的文艺片,中联也有不少大胆尝试。侦探片《香城凶影》(1958),由命案牵连出背信弃义以至勾二嫂和无间道,影片采用高反差的灯光和摄影,影像魅力逼人。《我要活下去》(1960)的马场大劫案至今再看仍惊心动魄,悍匪逃亡时步步走入绝境。以抗日为题的《路》(1959)、疑似鬼片的《吸血妇》(1962)、 通过一袋贼赃的不断易手串连而成的讽谕喜剧《钱》(1959)、中联第一部几乎无个好人的《血染黄金》(1957),监犯为黄金实行拼个你死我活,吴楚帆演阴狠的刀疤李固然一改形象,梅绮的蛇蝎美人则是风骚入骨。每一部皆让人刮目相看,让观众对粤语片重新审视。
电影节目票价三十元,设六十岁或以上高龄、残疾人士、全日制学生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价优惠。于电影节期间放映的电影售票安排,将按「第三十五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订票方式于二月廿六日至三月四日接受邮购订票,亦可于二月廿六日至三月九日在电影节网页(www.hkiff.org.hk)进行网上订票。门票于三月十日起于城市电脑售票处发售。信用咭电话购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网上订票:www.urbtix.hk。
节目查询: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二七三四 二九○○,详情可参阅《第三十五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及订票手册和电影资料馆出版的第五十七期《展影》或浏览网址:www.filmarchive.gov.hk或www.lcsd.gov.hk/fp。
完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5时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