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食物及生局局长就「改革医院管理局」议案的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食物及生局局长周一岳昨日(三月九日)在立法会就梁家骝议员动议辩论「改革医院管理局」议案的总结发言:

主席:

  首先,我要感谢梁家骝议员和多位议员在刚才的讨论中就医管局的管理架构和服务提出多项宝贵建议和意见。

  很多人也重谈医管局之前的问题。我一把年纪,在公共医疗服务已有四十年,在当年医管局未成立前,亦是前线医生,也曾在几间医院工作。就这样数一下,我由伊利沙伯医院做到玛嘉烈医院,在那里并须分担广华医院、明爱医院、仁济医院和联合医院(的工作),有一段时间,我一个人要到三间医院工作。而我当时实在也曾挣扎过,究竟是否继续留在公营系统,因为很多同学与同事也很快取得专科资格,出来私营市场。而令我愿意继续留下来,及接参与医管局的管理层(的原因),正正是想作这制度上的改革,不仅医治一个病人,还希望医治一个制度,在这方面,我亦希望能将香港的医疗制度带到像当时我们认为较为好的一些外国医疗制度。但环观现时世界这么多个所谓医疗制度,实在每个也有问题。

  刚才谈到资源问题,香港的医疗资源不算多,以人均总值来说,我们仅是譬如美国的三分之一,或很多欧盟国家的三分之二左右。即我们在资源方面,若以他们为一个标准,是有增加的空间。但同样,我们现时的专业水平和特别是在医学或健康的指标上,我们与他们可说是不遑多让,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特别小心,我们下一步进行任何改革的话,第一方面,一定要保持我们的专业质素与专业人才,同时,亦不能浪费,这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环观很多国家,现时浪费了很多年作很多改革,但还是很难改得到。所谓浪费,是做了一些不应做的事,或一些重复的服务,或一些中间人太多的服务,这些我也认为会令整个医疗制度有一定的浪费,及在效率方面有很大影响。

  随人口老化,市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无论在质和量方面)日渐提高,我们必须确保整体的医疗系统能够与时并进,切合社会的需要。所以今日虽然大家讨论医管局,但我要强调在进一步提升医管局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推动医疗系统其他环节的发展,包括公私营市场的分工和合作、公共生防护,及医疗人手培训问题。

  政府一直致力推动医疗改革。特别在去年十月,我们推出的医疗改革第二阶段谘询文件,得到正面的回应。市民普遍对加强规管私营医疗保险和私营医疗的质素和价格表示支持。我们会总结收集得到的意见,推行下一步工作。此外,我们亦已推出多项措施,推动公私营合作,例如长者医疗券试验计划、资助白内障病人到私营界别进行手术等,目的是测试私营市场的承受力和公信力。这些措施有助促进发展一个健康的私营医疗市场。

  我们亦一直调整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加强在上游和疾病预防方面的工作,我们正在监测整个社会的流感情况、加强疫苗注射与防范,并加强对非传染病的控制,包括处理一些小朋友或学生肥胖的问题。最重要亦要一提的是,我们对控制烟草、对健康方面亦有一定策略。而例如在长者服务方面,我们亦会加强上游的照顾,特别是在院舍长者方面,目的是及早提供适切的服务,减少这些个案往往要转介到医管局的情况。

  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规划亦是要小心处理的课题。我们固然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应付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亦不想见到医护人员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即政府若将来不能负担的话,我们不希望要重覆在二○○二/○三年度,因为政府当时的财政情况,而迫于推行的减薪和自愿离职安排,令到一些问题积聚,而未能即时妥善解决。推动全面的医疗改革,促进公私营合作和流动性,以及保持医疗资源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之下,以控制成本及服务质素,至为重要。

  医疗系统的确是一环紧扣一环。我希望大家藉今日的讨论,更了解这个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与医疗业界和市民继续支持我们在推动公私营系统的改革。就议员方面,我亦回应几点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

  首先谈谈医护人员的培训及人手。专业医护人员是医管局与医疗服务的重要资产。近年,医管局积极增聘医护人员,以配合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管局计划于二○一一至一二年度聘请约330名医生、1,720名护士及590名专职医疗人员。大家要留意,基本上所有医生、护士的毕业生,可能均被医管局全数聘请,但我们亦留意到,其他市场包括社福市场,亦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所以我们也要特别留意如何在分配方面作出帮助。除增聘人手外,医管局亦一直致力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晋升机会和薪酬待遇,藉以吸引和挽留人才。随医生、护士和部分专职医疗职系自二○○七年起陆续实施新的专业发展架构,医管局近年推出一系列的培训项目,以配合医护人员在新架构下的发展和晋升。医管局亦于二○○九至一○年成立海外进修奖学金计划,资助医护人员往海外作短期进修或实习,并将于二○一一至一二年度运用新增拨款继续推行多项培训计划。我现在会简述各职系推行的改善措施。

  在医生方面,截至二○一○年七月底,医管局的医生比对三年前(即二○○七年七月底)的净增长为361名,增长率为7.5%。医管局于二○○七年十月起在医生职系推行新的专业发展架构,措施包括引入新的「九年培训合约」,以配合专科培训的需要,确保受训医生有充足时间完成专科训练;以及增加驻院医生及副顾问医生的起薪点。医管局近年除填补所有医生空缺外,亦额外增设副顾问医生及顾问医生的职位,以配合实际需要和改善医生的晋升机会。截至二○一一年一月底,副顾问医生及顾问医生的人数比对三年前(即二○○八年一月底)的净增长为299人。这亦解释了刚才有议员问为何我们的成本增高了。

  在医生的专业培训方面,近年加强了家庭医学医生的培训,提升他们治疗各种慢性疾病的知识和技术,并向个别高风险临床服务范畴的医生提供微创手术模拟技能培训。因应个别专科的培训需要,医管局将于二○一一至一二年度于特定部门开设额外驻院医生职位,亦会给予个别部门拨款,以便有关部门在医生参加海外进修奖学金计划期间,能作出相应的人手调配或安排,如聘请短期合约医生、兼职医生、发放特别津贴等。

  我们十分关注医生的工作环境和作息平衡。自医管局于二○○六年底展开医生工作改革后,医生的工作情况有明显的改善,他们每周平均工作超过65小时的比例由二○○六年十二月的18%下降至二○○九年十二月底的4.8%。而在医院连续当值超过24小时的医生数目,亦由二○○六年平均每日的340人下降至二○○九年的221人。医管局会继续采取各可行措施理顺医生的工时。另一方面,医管局亦须为见习医生与受训医生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迎合各个专科学院订出的培训条件,让他们透过实际临床工作累积足够的经验,以完成专科训练,并从而保持其专业水平。

  在护士方面,截至二○一○年七月底,医管局的护士人手比对三年前(即二○○七年七月底)的净增长为408名,增长率为2.1%。医管局于二○○八年六月起分阶段推行新的护士专业发展架构,为护士在以往护理管理晋升架构的基础上,提供临床方面的晋升阶梯。同时,医管局近年推行措施改善护士的雇用条件,包括提高护士的起薪点、延长注册护士的合约期至六年,以及向合资格的全职合约注册护士提供转为常额聘用的聘用条款等。为加强挽留护士人手,医管局积极改善护士的工作安排,包括减少护士处理的非护理工作;改善护士的常用设备,以减轻其工作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加招聘的灵活性和增聘兼职护士等。

  在培训方面,医管局一直致力加强护士培训,每年资助约350名护士参加登记护士衔接课程或注册护士进修学位/硕士课程,并于二○○九至一○年度起,每年为800至1,000名新聘护士毕业生提供病人评估及处理紧急病情的模拟技能培训,以巩固他们的临床技巧。为培训更多护士,医管局将于二○一一至一二年度继续开办各项护理课程,包括三年制注册护士高级文凭课程和两年制登记护士训练课程;亦会安排普通科注册护士修读为期18个月的助产士课程和精神科护士课程。

  在专职医疗职系方面,截至二○一○年七月底,医管局的专职医疗人员比对三年前(即二○○七年七月底)的净增长为508名,增长率为10%。医管局于二○○八至○九年度为放射诊断技师、物理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三个职系内率先推行新的专业发展模式,并于个别职系开设顾问治疗师/诊断师等高级职位。此外,为配合专职医疗职系发展,医管局于二○○七年成立「专职医疗深造学院」,为专职医疗人员作出有系统和长远的培训规划,其中包括为13个专职医疗职系的新入职员工提供为期三年的在职培训课程。

  此外,医管局采取多项措施改善专职医疗人员的工作安排,包括增聘支援服务助理及发展电子医疗费用减免系统,以协助医务社工处理有关申请工作。另外,医管局于三个有招聘困难的职系(包括放射诊断技师、放射治疗师及足病诊疗师)采用新聘用条件吸引海外人员应征,并同时加强本地与海外的招聘工作。

  至于有议员提到「支援服务助理」(简称GSA)及「技术服务助理」(简称TSA)职系,我们理解这两个职系已推行近十年时间,期间医院的运作需要也有所转变,因此医管局较早前已委托人力资源顾问公司进行检讨,范围包括职级结构、薪酬、福利等整体薪酬待遇及各项聘用条件等,以确保两个职系的薪酬待遇与市场相若并同时具竞争力。这项检讨于二○一○年展开,现正如期接近完成阶段。顾问公司正总结检讨结果,并会把建议及报告提交予医管局管理层及医管局大会考虑。

  有议员提议医院内设立人力编制和指标。现时,医管局各联网内所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模式会因应社区人囗状况及服务需求而有所不同。各医院或部门可因应实际运作需要和服务需求,灵活地调配和调整人手。大家明白到,医管局的医院每日要照顾多少病人,有时并不受他们控制,多少人进入急症室、有任何突发的情况,这些并非完全可以预料得到;今日有没有病人恶化、有多少人恶化,需要多少人突发出动照顾病人,是需要弹性处理的。所以尽管医管局并没有划一的人手编制和指标,但各联网在规划新服务时,均会考虑新工作计划对各医护专业所引致的人手需求,并因应各专业的人手供应情况作出适当安排。

  在此亦值得回应,很多议员提到医管局高层方面的薪酬,或者有些人谈到「肥上瘦下」这个问题。医管局六万多名员工中,现时年薪超过200万元的员工只占0.8%,即约480人。而在这480人中,有九成为提供临床服务的医护人员,即顾问医生的数字,他们实在是前线的医生,并非管理人员,当然他们有领导与管理的责任,但亦是前线医生,要直接照顾很多病人。在二○一○至一一年度,年薪超过200万元的管理层人员数目占医管局所有员工数目约0.08%,即一万分之八,这个数字是相当小的,大家也知道,医管局并非只是一间机构,有41间医院与多项服务。正如我在开场发言中提及,医管局大会由各界人士组成,运作具透明度。而医管局的高级管理层,包括总监、联网总监及医院行政总监的聘任及薪酬均经由医管局大会及辖下的人力资源委员会讨论及审批,他们全部不是医管局的员工。亦要一提,自从医管局成立后,一共有四位总裁,一个比一个低薪,今时今日梁贤医生已较上一任低薪,而上一任又较再上一任低薪,最高薪是当年杨(永强)局长任医管局总裁时。所以大家要明白,若比较很多国际上其他类似的机构,包括医疗集团或一些专业机构,医管局管理层的薪酬一点也不高。

  议员提到联网的管理架构,我同意现时采用的联网制度在二○○一年起推行,值得检讨,目的是加强运作效率及精简管理架构。在这统一的管理架构下,现时每个联网内各医院有清晰的定位,透过医院之间互相配合及支援,联网可以理顺区内的医院服务,避免服务重叠。大家明白医院有大有小,未必每间也能独立运作,一定要与其他医院配合才行。联网亦可因应属下医院的服务需求改变和使用情况,灵活调配资源,提升运用资源的效率。医管局联网管理架构至今运作良好,但刚才议员提到关于有没有任何联网,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问题上配合不足,我们认为值得研究。而每个联网实在是就很多过去历史上那些大医院的分布作决定,所以我们认为这方面也值得研究,是否有需要作任何调校。

  再谈谈大家关心的医管局资源分配机制。我要强调,刚才潘佩议员提到所谓历史上的分配,你说谁恶便有多些钱,可能在医管局之前的确有些这样的问题,因为当时有政府医院与非政府医院之分。成立医管局后,当然我们要提升当时资助医院方面的水平,并向他们增加了很多资源。但我们亦留意到,很多病人惯看一间医院,都希望继续在那间医院(诊治),故一些历史较悠久的医院会有较多病人,而跨区或跨联网接受服务的人亦较多,这亦解释了为何在香港西和九龙中有较多病人跨区接受治疗。同时,在发展医疗过程中,亦有一些特别的服务在几间医院发展,令他们需要的资源增加,这包括在玛丽医院进行一个譬如器官移植、肝移植的手术,可能要接近大约八十至一百万元,一个骨髓移植的病人在玛丽医院进行(手术),可能要超过一百万元经费;有几间大医院亦因为有心胸外科的需要而增加;伊利沙伯医院亦要特别处理一些爱滋病人等,这些也特别需要额外资源。亦有部分大医院处理较多癌症病人或脑外科病人等,令他们有需要多些资源。但在这些第三、第四层,即tertiary, quaternary services 下,我们也应该有一个较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医管局亦相应自二○○九至一○财政年度起,采用新的「绩效拨款」制度,以更公平和透明的方式分配资源。这机制将资源和工作量挂钩,透过为各种服务订立统一的成本需要,根据个别医院诊治病人的数目及有关病例的复杂性,评估医院的工作量和分配资源。这制度有助鼓励医院提升运用资源和提供服务的效率。

  刚才议员亦提过,会否有些中层或高层的医生,譬如在这个程序下,做一些「笃数」的工作,我相信医生身为专业人士,这方面他们的操守很重要,若他真有这样的问题,我相信可以很快发现,但若这是一个广泛的做法,我相信医管局一定要注视。

  议员亦有提到各种服务的轮候时间。医管局已采取不同措施改善专科服务及缩短轮候时间,当中包括加强家庭医学专科服务,即鼓励私家医生与一些前线的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做好家庭医生的责任,为专科门诊诊所担当守门人的角色,跟进获分流为例行个案的病人,令严重的病人可以尽快获诊治;这措施亦包括把稳定的病人转介往基层医护跟进。为了改善转介的安排及效率,医管局已成立工作小组检视内部转介安排,并向临床医生发布指引,以及根据临床需要增加一些专科药物,令家庭医学专科诊所可以处理这些病人,以减少不必要的专科服务转介。

  对于个别专科服务,例如白内障手术、更换关节,以及磁力共振扫描及电脑断层扫描诊断服务,医管局将会利用政府的新增拨款,在二○一一至一二年度加强服务。

  亦有议员提到增加资讯科技来帮助我们的同事,我要提出,医管局在过去二十年,在电子记录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夫,可以说,现时在全世界而言,也有些领导地位。我们会继续加强这方面,令前线工作人员好好利用这个制度,帮助他们的工作。

  刚才亦提过有关视光师、脊医等的问题。医管局的视光师现时负责为病人检查视觉毛病、提供视觉训练及验配眼镜等工作。由视光师直接转介个案进行治疗涉及临床规范、质素及风险等复杂问题,需作详细考虑,虽然业界亦未达共识,但我觉得我们要尽量利用其专才。在香港来说,视光师是接受了四年培训的专业人士,一定会掌握到很多医疗健康的常识,特别在眼方面,我相信可能较一些普通科的医生更好,这方面值得栽培他们。至于脊医由于属另类疗法,在医管局讨论后,暂时没有计划增设这服务,但我觉得在适当时间亦要继续增加他们与西医方面的沟通。

  在议员的建议中,有提及希望医管局能公布某些服务的排期资讯作参考用途。现时部分医院已有类似安排。医管局会研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而于在专科服务安排跨区治疗方面,我们认为首要考虑是照顾病人的需要和意愿,故医管局会视乎个别病人的情况考虑安排跨区转介服务。我们更需要增强专科与一些基层治疗方面的联系,令转介方面更灵活。

  谈到基层医疗,食物及生局已根据基层医疗工作小组的建议,制订香港整体基层医疗发展策略,有关文件(《基层医疗发展策略文件》)已于二○一○年十二月在网上发表。具体跟进方面,我们已于今年一月初在网上发表有关糖尿病和高血压在基层医疗的护理的参考概览,为不同界别的医护专业人员提供通用参考,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提供持续、全面和以实证为本的治理。下一阶段,我们会为长者和儿童制订概念模式及参考概览。我们亦已于二○一○年十二月开始邀请西医及牙医加入《基层医疗指南》,并会在今年三月向市民推出西医及牙医分支指南的第一版,让市民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医生和牙医。此外,我们会继续与公营和私营医疗界别、非政府机构及大学的医护专业人员和服务提供者共同探讨不同社区健康中心的类型和模式。位于天水围北的首个特建社区健康中心将于二○一二年上半年成立,为该区居民提供更全面、协调和以人为本的基层医疗服务。

  医管局亦配合政府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方向,自二○○九年推出一系列在基层医疗层面加强慢性疾病治疗的试验计划,当中包括跨专科的健康风险评估及跟进护理计划、跨专业护理诊所、病人自强计划、天水围基层医疗合作计划,以及公私营慢性疾病共同护理计划。这些计划透过市民提供持续而全面的护理服务,发挥把关作用,以期减少对住院及专科服务的压力。当局和医管局会详细评估上述计划安排和成效,及继续研究各项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措施。

  接我想谈大家相当关注的药物名册及撒玛利亚基金。医管局药物名册于二○○五年实施以来,一直以实证为本的方针和特定的评审准则,专业和客观地检讨新药物和药物名册上已收纳的药物。在检讨过程中,有关委员会及专家小组依循有关疗效、安全性及成本效益的原则,考虑各个相关因素,当中包括议员刚才提到的病人生活质素。

  有议员建议把「仅经初步医疗验证的药物」纳入安全网,我必须强调,医管局与专业医生有责任为病人提供经验证为安全和有效的药物,同时亦需确保公帑能以最公平和有效的方式运用,尽量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服务,以符合广大市民的利益。将「仅经初步医疗验证的药物」纳入安全网所资助的药物,有一定安全风险,亦不符合上述原则。

  为加强透明度,医管局在二○○九年就药物名册设立正式谘询机制,每年就药物名册和撒玛利亚基金与病人团体举行谘询会。事实上,近年医管局因应病人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对药物名册和撒玛利亚基金的资助范围作出多项修订,以惠及更多病人。为进一步加强与持分者的沟通,医管局现正考虑于日后公布相关委员会的运作资讯,包括公布每季讨论药物的种类和结果。然而,为免对委员会的成员做成不必要的政治压力,并确保其评估的独立性,局方不会公开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和讨论细节。

  设立撒玛利亚基金的目的是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经济援助,以应付他们在治疗过程中需自费购买医疗项目的开支。社工会透过一套具透明度的审查制度,考虑资助申请。在现行机制下,获基金资助的病人需要分担的药物费用不会超过病人每年可动用财务资源的30%,这已是减除病人一些必须开支后的计算,这是希望让病人纵使需要购买较昂贵的药物,亦大致可维持其生活质素水平。医管局近年已推行多项措施让基金惠及更多病人,包括于二○○八年放宽评审基金申请人的经济评估准则(包括重新厘定可动用收入及可扣减项目的计算方法),令更多病人符合资格申请资助。我们认为现时的审查标准仍属恰当。医管局会继续透过既定机制定期检讨基金的资助范围和申请资格。

  主席,医管局作为本港主要的公营医疗服务机构,在过去20年不断致力提升服务水平,亦成功处理各项危机和挑战,成绩有目共睹。事实上,医管局的专业表现和高效率的服务备受各界称许,外地很多公营医疗系统亦不时借镜医管局的经验以进行改革,这包括医管局药物名册。医管局的成功,全赖医管局全体员工凭专业精神,紧守岗位,尽心尽力服务市民。医管局一直十分重视员工的工作环境和专业发展,近年推出多项措施,也是为了改善医生、护士及其他人员的薪酬条件和晋升架构,以提升员工士气及尽量挽留人才。

  为配合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政府近年不断增加医管局的资源,在二○一○至一一年度经常性拨款已达334亿,而在二○一一至一二年度更建议增至361亿。医管局会继续与时并进,不断透过革新服务及检讨管理架构,增加运作透明度和问责性,为쥝民提供质素和效率兼备的服务。

  多谢主席。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0时33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