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今日(三月十六日)立法会会议上石礼谦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报,本月一日,跑马地黄泥涌道一条地下食水管爆裂,食水从地面涌出,水务署人员花了近6小时才成功关闭所有有关的水掣以隔离爆裂水管,然后进行抢修;湾仔及铜锣湾一带的食水供应暂停15小时,数十万居民、数千食肆及数间医院受到影响。关于食水管的保养及维修事宜,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现时本港地下输水管道的档案和图则是否齐全和准确,以及取用是否方便;若然,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二)水务署现时有否采用新技术,检查及维修地下食水管,以及防止食水管突然爆裂;若有,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三)水管爆裂前会否出现渗漏及水压下降等异常现象;若会,水务署会否据此进行检修;若否,原因为何;
(四)鉴于老化的地下水管更换需时,水务署有否相应的紧急维修程序、加强巡查有潜在爆裂风险的食水管,以及安排简易地更换该等食水管;若有,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及
(五)鉴于发生上述事故,水务署会否调整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下各项工程的优先次序,以及加快展开工程;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本港的输水网络因应用水需求而逐渐发展,系统规模庞大而复杂,总长度达7800公里。由于年日久远,供水系统又不断更新和扩展,而地下空间(特别在市区)亦充满密集的公用设施和喉管,所以维持输水管道资料的齐备及准确,是很大的挑战。
水务署一向有留意、研究和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检测水管网络,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一般而言,成功隔离爆裂水管只需要关闭不多于5个水掣。在跑马地食水管爆裂事件中,牵涉的供水网络较为复杂,水务署需要关闭22个水掣,包括连接爆裂水管的多条支喉的水掣,才能隔离有关水管的爆裂部分,这些水掣都纪录在图则上。
就问题的五个部分,我现答覆如下:
(一)整体来说,水务署现有的记录足以应付一般日常供水及维修保养之用。水务署自1998年开始使用一个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数码管网资料系统,用作记录水管的安装及有关附置设备资料如水掣的位置、水管水平、大小、物料等。该系统载有齐全的水管图则,并随时可供员工使用。水务署亦会利用每次维修水管的机会,确认或更新有关资料。
(二)水务署采取了多项措施以减低水管渗漏,包括主动检测渗漏,水压管理,设立小区用水监察等。
水务署亦采纳了风险管理的策略,为在繁忙和重要路段内有待更换的水管进行持续监测。水务署迄今已在此等水管装有约1200个渗漏噪音记录仪,探测及记录因渗漏而产生的噪音,藉以进行适时维修。
水务署现正探讨「导管探测」技术,此技术能在不影响供水的情况下,在水管中放入监察镜头或声纳仪器,观察和监听水管状况。然而,现今仍然未有一种具良好经济效益的探测技术可全面应用以防止水管突然爆裂。
(三)水压会随每天不同时间的用水需求而波动,所以不能单凭水压变化而推断水管是否有渗漏。主要的探测技术是探测渗漏时所产生的水流噪音。如上文所述,水务署已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去探测及减少水管爆裂,包括主动检测渗漏,水压管理,设立小区用水监察,及由2000年开始的15年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等。这些措施已带来一定的成效,例如水管爆裂个案已由2000-01年的2,479宗下降至2009-10的988宗,而水务署更预期2010-11年的数字会再减至600多宗。
(四)水务署已加强监察水管渗漏。除了使用传统的测漏装置外,亦已使用噪音记录仪来持续监察在繁忙和重要路段内有待更换的水管。此外,在更换水管工程时,在有需要及可行的情况下,水务署会加装水掣,减少因水管爆裂而影响供水的范围。
(五)跑马地有关的水管已包括在「水管更换及修复计划」的工程内。经爆裂事故后,水务署会加快更换该段水管。
水务署会定期检讨整体水管爆裂的情况,并跟进水管更换及修复工程的进度,以协调个别水管更换工程的先后次序。在有需要时,会将未纳入「水管更换及复修计划」的水管纳入正进行或即将推出的水管更换及复修工程合约中,以提升该段有问题水管的更换或复修次序。如「水管更换及修复计划」的工程未能适时调动配合,水务署会考虑动用分区资源,提早展开该段水管更换及修复的工作。
完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