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行政长官曾荫权今日(波士顿时间十一月八日)晚上在波士顿哈佛大学甘乃迪公共行政学院出席论坛的致辞全文(中文译本):
艾伍德院长、各位甘乃迪公共行政学院的教职员和同学:
我在很久以前加入政府工作,至于是多少年前,我也不想去计算了。那个年代,「computer」一词仍然可以指在天文台或统计部门从事计算工作的人员,而不一定指计算机。
曾就读哈佛大学的西尔多・罗特克(Theodore Roethke)在一首诗中这样说:「铅笔整齐排列在盒子里,我懂得他们的无奈……文件夹和浆糊也一样悲哀。」我明白他的意思。
可是,我目睹的改变何其巨大!苏联解体;香港安然回归祖国;政府办公室使用的旧式文件夹,被iPad取代。
一九八零年代初期,我在甘乃迪公共行政学院进修,所学会的知识,大大有助我应付工作生涯中种种转变。当时我完全不知道最终会担任甚么职位。
那时中国和英国刚开始就香港前途进行谈判。没有人想到,香港会成为特别行政区,拥有本身的《基本法》,并且保留原有的法律制度、金融体系和政府架构,并自行选出行政长官。多年来,香港经历了不少变迁,我也担任过不同岗位。甘乃迪公共行政学院的教师和朋友,一直给我支持。
因此,我很高兴今天应邀回到这里,与大家一起见证甘乃迪公共行政学院75周年和哈佛大学375周年双重纪念。我谨藉此机会,向各位良师益友衷心致谢。
艾伍德院长请我来,当然不仅是向大家道谢。他希望我与在座同学分享我的「智慧和心得」。正如院长所说,你们是未来的世界领袖。
我与你们分享的最好又最实用的心得,是要努力学习、反覆思考、深入辩论老师的讲授和个案研究的内容。在学习中提炼出来的意念,将来会大派用场。所以,你们要尽量累积多些意念,因为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
好了!我已经做了我想做的,也完成了院长给我的任务。接下来我们可以轻松一下,就让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吧。
我准备讲的故事与香港和中国有关。
相信在座有些朋友知道,今年是中国辛亥革命的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历史意义重大。
一百年前的今天,辛亥革命的核心人物孙中山正在美国返回中国的途中。他到美国的目的,是为在中国南方再发动起义筹募经费。但在十月十日,当他还在丹佛市时,他的革命同志已经在武昌--中国中部的一个保守城市--发动起义。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件事教导我们要谦卑:有志主导时势的人,往往反过来被时势牵领,这是不争的事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也彰显了理念的力量。理念能驱使众行动,即使发起人远在千里之外。
驱使孙中山干一番事业的理念,就是建立良好政府的宏愿。他在香港念书多年的见闻,启迪了他对良好管治的认识。
良好的政府,能够制定完善法律并妥善执法。正如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所言,法治先于人治。孙中山认为,良好的政府,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能建立稳固的框架,让个人和家庭都能安居乐业、免于忧患,而且互相信赖、互惠互利。
孙中山在那个年代,已清楚知道良好政府的价值。在一九一一年前成千上万由中国远赴美国的年轻人,包括那些到哈佛求学的,对此也有所体会。到了今天,北非以至中东等地无数青年,同样对良好的政府心存向往。
不过,孙中山及其同志并不认为政府比人民重要。我相信,他定会赞同塞缪尔・休厄尔(Samuel Seawall)这位早年哈佛毕业生的话:「自由的实质价值,只仅次于生命。」
话虽如此,孙中山从人类的经验领悟出一个道理:为了让所有人都享有自由,而非只是有权势或财富的人才享有,则每人都必须把自己置于政府之下,尽公民的本分。
孙中山从香港得到的,不只是良好政府的理念。他与其同志深受另一个事实所困扰,就是当时香港与中国内地其他不少主要港口及城市一样,受外国控制。这带出另一个年代较近、有关中国和香港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关于以尊重中国主权、尊重香港特色和尊重香港人自治的方式,消除中国部分地方受外国控制的耻辱。我的人生、我的公职生涯,都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
邓小平形容香港为「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此话令人印象深刻。但我希望长久留在人们记忆的,是这个问题以和平并对香港及中国人民有利的方式解决。
在美国革命之前,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在主张与美洲殖民地和解的著名演说中说:「展现政治气度往往是真正明智之举」。
当时他的意见不被接受。古往今来,为民族或个人尊严而妄动干戈的事例,俯拾皆是。以宽容态度解决问题的例子,更显珍贵。
香港的问题便是以这种方式解决。我们这个城市终能回归祖国,又能保留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制度。
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统一,中国必须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但中国具备政治气度,认为香港独特的生活方式值得保留,可让它继续蓬勃发展。
构成香港人独特生活方式的基本元素,获得《基本法》保障。有了这些保障,为数七百万的香港人--比一七七六年时美国有纪录的人口更多--才能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怀抱信心和希望,迎接未来。
踏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的希望受到打击,不只是在香港,世界各地也一样。金融风暴一浪接一浪;雇佣及社会关系的旧模式受科技和全球一体化影响而瓦解;证据显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不断受到人类破坏;恐怖活动和仇恨蔓延……这些事情,使人们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
不少从前认为自己属中产阶层的人,正加入贫穷行列。这情况既发生在发展中的国家,也在发达城市的中心地带出现。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示威者说:「要为未来出路而战」。
以上种种,似乎响应爱默生(Emerson)的一句诗:「事物高踞鞍上,驾驭世人。」而非个人掌握自身的命运。不稳定、不安全、对经济前景无望,加上社会不平等扩大,令人们对政府制度产生怀疑,造成社会争吵不休,缺乏理性讨论。
上述管治环境的转变,对在座所有人都有影响。过去十年,香港在某些方面较许多地方优胜:没有公债缠身;背靠经济增长迅速的中国内地;设有严谨的银行监管制度。这些因素都有助我们消减迎面而来的冲击。
不过,香港始终是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难免受到金融市场起伏和全球经济波动影响,就业和收入分配模式正急速改变。我们必须尽快寻求新的营生之道。此外,我们身为城市人,也要重新学习如何在陌生的新世界中消除矛盾,和谐共处。
香港投放了巨额资金,兴建连接中国内地的铁路和道路系统、为新兴产业提供设施,以及为开拓新的文化区奠定基础。这些建设都广为人知。
这些实质发展项目对目前就业以至未来前景,固然十分重要,但我想在这里特别谈谈一些同样影响深远的无形建设。
过去十年,尽管经济大起大落,我们努力推行教育改革。改革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改善生产元素,而是要提高市民的素质。
贵校校长德茹・福斯特(Drew Faust)在二零零七年履新时说:「以学习陶铸人生……以学习塑造未来」。我对她的信念深表赞同。
我们不但准备兴建更多博物馆和文化场地,更致力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包括接受和欣赏艺术,并敞开胸怀,接触世界各地文化。我们又会加强保育香港本身的有形及无形文化遗产。
在任何社会,文化艺术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交谈、学习和融洽相处的共同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也致力保持香港的银行和金融市场稳健开放。金融机构固然有其价值,但必须受到规管,以服务社会为原则,才能体现其价值;相反,如果这些机构肆无忌惮损害社会利益,便完全没有价值可言。
现在让我们稍停,思考一下香港当前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是中国内地给我们带来麻烦吗?不!是我们的行动受制于内地官员吗?不!
过去14年,尽管经济环境充满不明朗因素,香港仍能继续发展其独特不凡的经济社会特色,证明「一国两制」不但可行,而且行之有效。
香港是弹丸之地,人口只有700万,但内地却有13亿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地的发展似乎对香港构成威胁。
如果问香港本地学生,对在香港各大学就读的内地学生的看法,他们会表示担心内地学生把自己比下去,因为内地学生较为勤奋,而且更具国际视野。
反过来,如果问内地学生对香港学生的看法,他们会认为香港学生视野较广,志向更高!
现在看看香港的金融规管。维持我们的金融、投资及保险市场向全球开放,得到世界各地信任,对香港至关重要,对中国内地持续改革开放金融制度,也同样重要。
看看我们的法律制度。香港法院继承并发展普通法传统,对香港市民、对香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都十分重要。此外,这套制度使香港能继续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作出贡献。
今年八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时,指出保持香港制度独立的重要性。他肯定「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保持香港制度的特色,正是《基本法》的重点。《基本法》不单是香港的宪法文件,而且是中国国家政策的表述。《基本法》清楚确立香港的独特地位--既是中国的一部分又能保留本身独立的制度,使香港能继续在中国的蜕变过程中发挥作用。
目前,香港和内地在对方境内的投资,合计超过8,000亿美元;对投资于两地的未来而言,都是十分庞大的。
今天,几乎在香港每条街道,都会遇上内地的旅客。他们有些因商务访港,有些来购物,也有一些来体验香港的都市魅力。旅程结束时,每位旅客都会把一些有关香港的意念带回内地。
另一方面,到内地旅游或工作的香港人也与日俱增。我们正与毗连的广东省紧密合作,试验多项改革开放措施;如果成效良好,中央政府会考虑在内地其他省市广泛推行。
总的来说,大家可见香港和中国内地在人民、资金和意念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几方面的庞大投资,能为两地人民塑造美好的未来。
在座各位,我没有水晶球,无法清楚预见香港的未来。不过,我相信香港市民定能继续为香港历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我也深信在任何情况下,不论是担任公职或只是从事私务,每个人都有责任公平对待周遭的人,与他们和睦共处。这是文明社会的基石,也是社会发展的要素。
在座各位都以服务大众为己任。相信没有任何地方比甘乃迪公共行政学院更能帮助你们磨炼技巧、认清目标。虽然世界瞬息万变,但在这里学到的,一生受用不尽。
在座每一位在自己的家乡都有不同经历,驱使你们投身公共服务。香港是我的家,希望你们听过香港的故事后,有一些得。我深信,你们同样会留下启迪后人的故事。说不定你们还会亲身到香港,成为香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不会终结,每一代人都可以谱写新章。大家快点动笔吧!
完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8时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