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教育局局长就「改善副学位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状况」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为教育局局长孙明扬今日(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改善副学位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状况」动议辩论的总结发言全文:

主席:

  我衷心感谢各位议员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下我希望就议员提出的意见作综合回应。

多元出路

  正如我在开首所述,政府十分重视专上教育。我们一直支持公帑资助与自资院校相辅相成的发展,致力为青少年提供优质、多元、灵活和多阶进出的升学途径。

  我们继续投入大量资源于公帑资助院校。从2012/13学年起,教资会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将增加至15 000个,高年级学士学位课程学额亦会分阶段倍增至每年8 000个,即约4 000个收生学额,以提升副学位毕业生的升学衔接。连同配合新高中学制下的学士学位学生人数的增加,预计公帑资助院校本科学生人数到2016年将大增约四成。到2014/15年,教资会资助院校获得的每年经常拨款将较现时增加30亿元。

  在自资界别方面,我们积极支援院校的发展,包括自资学位课程和衔接学位课程,以增加中学毕业生和副学位毕业生升学的机会。这些措施包括:

(一) 免地价批出土地。自2007年起,我们已批出或邀请院校申请四幅用地发展自资学位课程。我们亦已就前皇后山军营用地邀请发展意向书,预计在明年正式推出用地供团体申请;

(二) 提供免息贷款,协助兴建新校舍或改善教学环境及设施。在70亿元的承担额中,至今已批出52亿元贷款。在今年施政报告中,我们进一步建议扩大贷款的范围至兴建学生宿舍,并增加承担额20亿元;

(三) 推出1亿元的质素提升津贴计划,资助各项专为提升专上教育质素而设的项目;

(四) 成立25亿元的自资专上教育基金,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并支援院校提升质素和加强质素保证的工作。2011/12学年,基金将发放3,700万元奖学金,超过1 300名学生受惠;以及

(五) 在今年施政报告中,建议注资30亿元入研究基金,让自资高等院校参与竞逐研究拨款,推动学术和研究发展。

  上述的支援措施,充分显示政府对中学毕业生和副学位毕业生对升学需求的承担,并且直接和具针对性提升专上教育的质素,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升学机会和选择。

  我们预期在2015年或之前,适龄人口组别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青年有机会修读学位课程,连同副学位学额,修读专上课程的青少年将超过三分之二。副学位课程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培训,修毕课程的学生,既可选择投身职场,亦可选择修读各类型的课程,包括经评审的本地学位课程、非本地课程、以及资历架构下各类持续进修或专业训练课程,以达致终身学习,自强不息。

  展望将来,我们会因应教资会在高等教育检讨报告中的建议,落实建立纵向学分累积及转移制度,以便利副学位毕业生升读高年级学士学位课程。我们亦会提高教资会院校高年级学额收生的透明度,并已建议教资会与院校合作,推出方便易用的中央入门网站,发放与公帑资助高年级衔接机会有关的综合资讯,让院校按照公开、公平、具透明度和择优录取的方式,让学生申请高年级学额。

  有议员提到内地升学的问题。新高中学制的实施,将与世界上更多的高等院校接轨,包括内地院校。我们会继续鼓励院校之间达成更多双边协议,以协助副学士毕业生升读衔接学位课程。

  至于有议员建议向自资专上院校提供配对补助金,政府已推出五轮配对补助金计划,一共为院校带来141亿元额外经费,包括政府提供的49亿元的补助金及92亿元的捐款。当中第四轮及五轮均涵盖自资高等院校。

就业

  在就业方面,政府已率先承认副学位资历。自2001年,政府在聘任公务员时接受本地认可副学士资历大致等同高级文凭资历。现时共有14个公务员职系以高级文凭及副学士为入职条件的学历要求(例如二级助理康乐事务经理、二级职业安全主任)。另外,高级文凭和副学士毕业生亦被视为符合入职学历要求定为副学位或以下的学历,包括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两科及格和香港中学会考三科良的职系。总括来说,副学位毕业生可申请约80个公务员职系。

  在私营机构方面,政府亦积极联同院校加强宣传,向雇主及商界推广副学位资历,以增加社会人士的认识。现时,大多数专上院校都有为副学士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援服务。政府亦透过质素提升津贴计划,资助自资专上院校推行就业辅导相关的项目。

质素保证及监管

  我们认同议员提出质素监管及保证对副学位资历认受性的重要。正如我在开首指出,我们是按质量并重的方针推动自资专上教育的发展,并已设有严谨的质素保证机制和监察措施,确保课程的质素,包括规定所有本地专上课程必须经由相关的质素保证机构作出评审;为副学士和高级文凭课程制订通用指标,供院校和评审机构遵守,务求在课程结构、入学要求、结业资历等方面,达致共通的标准;以及为副学位界别编制《质素保证良好实例手册》。刚成立的25亿自资专上教育基金,亦为自资专上院校提供协助,以执行和加强质素保证措施。我们会继续检讨和改善现有的机制和措施,提升自资专上教育的质素。

课程多元化,配合行业及社会需要

  为了提升毕业生升学及就业的机会,院校提供不同类型的副学位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课程均紧贴社会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例如为配合六项优势产业的发展,近年我们见到更多院校推出检测和认证、设计和多媒体数码的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之余,亦能配合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我们亦建议在职训局下设立国际厨艺学院,提供训练设施和进修途径,培育精通国际厨艺的优秀人才。

调查和数据搜集

  为让有意报读副学位课程的学生能掌握更多资料,我们每年会向各院校索取毕业生继续升学及就业的情况、工作平均薪酬等资料,并详列于「经评审自资专上课程资料网」(iPASS)内。另外,政府自2002开始,每三年进行一项关于雇主对副学位课程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意见调查。相关的调查结果可反映副学位课程毕业生就业以后的工作表现,并有助政府及院校更了解雇主的需要。根据2010年公布的调查结果,超过九成的受访雇主认为副学位毕业生的工作表现达中等或以上的水平,而其中近六成雇主更表示满意他们的表现。

学生资助

  学生资助方面,我们已由2008/09学年起扩展「专上学生资助计划」,让自资课程的学生与公帑资助课程学生所得的学生资助相若。合资格的学生可获助学金或贷款,以应付学费、学习开支及生活支出,确保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升学,包括副学位学生。2010/11学年,「专上学生资助计划」共发放7.9亿元助学金及2.6亿元低息贷款,超过22 000名学生受惠,占学生人数百分之三十三。

  由2011/12学年起,政府进一步大幅改善「专上学生资助计划」,包括放宽学资处入息审查机制下可获取全额学生资助的收入上限;调整资助的级别;以及向有需要的学生发放额外学习开支助学金。以上3项措施令每年超过5万名专上学生受惠,涉及每年额外开支约2亿5千万元。政府亦会于稍后检讨须经入息及资产审查的生活费贷款的利率机制。此外,政府已进一步建议更多改善措施,例如将年龄上限由25岁放宽至30岁。估计这些建议令每年额外约1 000名修读自资经本地评审专上课程的学生受惠,涉及每年额外开支约1千7百万元。

  至于免入息审查贷款计划方面,政府亦提出一系列建议,改善计划的运作,包括将三项免入息审查贷款计划的风险调整利率下调至零,并于三年后作检讨;将免入息审查贷款的标准还款期由10年延长至15年;放宽延期还款安排;以及将还款安排由现时季度还款转为每月还款。

  有议员建议豁免在学期间的利息。免入息审查贷款计划是以「无所损益」的基础运作。豁免在学期间计算利息,即贷款计划须由纳税人补贴,违反无所损益的原则。把风险调整系数下调至零已令在学期间的利息减少大约一半。一名贷款100,000元以修读一个四年专上课程的借款人,在风险调整系数下调至零,及延长还款期至15年后,每月还款额已由1,040元减为650元,减幅约4成。如完全豁免在学期间计算利息,每月还款只能再多减20元至630元,对学生帮助有限,但会令政府每年少收3,370万元。学生如有还款困难,可申请延期还款。如果学生可无须经过资产及入息审查,从政府提取金钱缴交学费,而在学期间无须负担任何费用,容易令计划被滥用。

  至于容许大学贷款还款额可获扣税的建议,根据《税务条例》的现行条文,在计算个别人士应缴税款时,可获给予扣除个人进修开支,现时上限为每年60,000元。个人进修开支必须是为了取得或维持在受雇工作中需要的资格而支付的。以上扣除类别应已涵盖提议案中所提及的学费开支。学生贷款计划只是一项特殊贷款安排,而就该计划下所支付的还款亦与一般借贷无异,属于私人性质。建议亦有违《税务条例》中一贯只给予扣除就为产生应评税入息而招致的支出及开支的原则。在香港狭窄的税基下,政府须小心审视有关建议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同时,我亦听到有议员建议政府研究让本地学生申请学生贷款到海外升学的可行性。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有责任先帮助现时在本地修读课程而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再者,学生在海外修读的课程范围非常广泛,而其所属院校在港亦未必设有办事处,政府在监管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故暂未以考虑把在海外就读的课程列入可借取免入息审查贷款的范围内。

结语

  最后,我衷心感谢各议员的意见。在升学方面,我们会双管齐下,致力推动公立与自资院校相辅相成的发展,并按质量并重的方针,推动专上教育的长远发展。我们藉加强公立与自资界别,以及副学位与学位界别的流动,促进一个灵活,多元及多阶进出的教育体系。在就业方面,我们亦积极推广副学位资历的认受性,以增加企业及社会人士的认识,副学位多元化的课程,包括许多以职业导向的专业课程,亦有助学生装备自己,在职场上先走一步。

  主席,我谨此陈词。谢谢。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2时37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