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今日(十一月三十日)立法会会议上余若薇议员的提问和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的书面回覆:
问题:
在本年十一月七日本会的房屋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政府表示根据公屋轮候册的等候人数、香港人口增长分布、过去十年私人住宅的成交量,以及《香港2030 - 规划远景与策略》最后报告的数据,推算出未来平均每年共四万个公营及私人住宅单位的供应量的规划目标。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鉴于政府因楼宇安全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渐取缔分间楼宇单位(俗称「房」),另一方面,行政长官在本年的《施政报告》中指出,「房」同时也是为未符合上楼资格的基层市民提供居住地方,而亦有评论指「房」是其中一项反映本港潜在房屋需求的指标,现行推算房屋需求的方法有否将该项潜在的房屋需求计算在内;若有,政府是根据哪些数据作出推算;若否,原因为何;
(二)现时政府统计全港的「房」数目为何(按现居于「房」的住户人数、每月平均入息及职业列出分项数字);及
(三)政府在推算上述供应量所根据的数据中,有否涵盖本港的各类潜在房屋需求;若否,政府会否因应本港的潜在房屋需求,重新检讨现行推算房屋需求的方法,并按检讨结果调整预期未来公营和私人住宅单位的供应量?
答覆:
主席:
政府及房屋委员会致力为没有能力租住私人楼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租住公屋,并以维持轮候册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于大约三年为目标。就问题的三个部分,经谘询有关政策局,现综合回覆如下:
(一)及(三)市民对房屋的需求包括公屋及私营房屋两方面。
公屋的需求受众多因素影响,包括人口增长、家庭增长速度等。就人口增长推算和家庭增长推算而言,我们采用了政府统计处所编制的人口推算和家庭推算,当中已经涵盖全港现居于不同房屋类型的人口及住户。此外,我们亦采用政府统计处的综合住户统计调查中,私人房屋租户的住户收入分布的数据,以估计符合公屋轮候册入息限额的家庭数目,当中亦已涵盖全港居住于私人房屋中不同类型单位之住户。再加上其他相关因素,例如重建计划、公屋轮候册的现有申请数目、回收公屋单位数目等,并以维持公屋轮候册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在大约三年的目标为前提,从而推算出未来数年所需新建公屋的总数量及平均落成量。
在私人市场对房屋的需求方面,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以任何推算模式所估计出来的硬数据,都不能准确地量化需求,尤其对私人住宅市场的房屋需求,是受众多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例如市场气氛、资金的流动性及利率环境等的变化。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极可能有大的差异。
虽然如此,我们的目标,是确保供应的土地每年平均能提供约四万个各类住宅单位,当中包括约二万个私人住宅单位、约一万五千个公屋单位、以及约五千个新居屋单位。当土地需求下降时,开拓土地工作会继续,新开拓土地会成为政府土地储备,在适当时候再推出,务求做到当需求上升时,可及时提供足够土地。
(二)就问题所提及有关「房」的数字,政府目前并未备存有关「房」数目及住户人数等具体数据。
至于屋宇署对「房」所采取的执法行动,目的是为确保这些「房」不会构成楼宇安全问题。政府明白「房」为一些基层市民提供居住地方,所以不会用一刀切的方式去全面取缔「房」。政府各有关部门亦会透过向有需要人士提供适切援助,确保不会有住户因政府的行动而导致无家可归。当中包括社会福利署会就个别住户的实际情况,考虑推荐这些个案透过「体恤安置」入住房屋署的公屋。
完
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4时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