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东新语》中如此形容广州洋货行商的盛况。广州在十八至十九世纪是中国对西方的唯一海上通商窗口,广州十三行在中国对外贸易及文化交流占据重要地位,十三行行商更曾被西方认为是十分富有。于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展览馆举行的「广州十三行图片文献展」,展出粤港两地珍藏历史绘画图像及文献书影,从外国商船到广州的路线、茶叶装箱、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等的繁盛风貌,窥见广州当时对外的商贸历史及岭南文化。
「广州十三行图片文献展」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香港公共图书馆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主办,由明日(一月九日)至二月五日展出。是次联展标志粤港两地图书馆文化交流活动的紧密合作,亦是志庆香港公共图书馆五十周年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一百周年,并由香港艺术馆借出十三行历史绘画的数码图像和广州市荔湾区档案馆提供研究资料。
开幕典礼今日(一月八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主礼嘉宾包括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公共图书馆谘询委员会主席梁智仁教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及香港中央图书馆总馆长刘淑芬。
许晓晖在开幕典礼上指出市民可在展览中重温昔日广州十三行的辉煌,更加认识和了解广州的外贸历史和岭南文化。
她说∶「我期盼粤港图书馆日后保持紧密联系,合办更多精彩的展览和节目,一同推动两地文化发展。」
广州自古而来是中国的南大门,是海上华洋商贸中心、中外关系通道。乾隆帝于一七五七年关闭其他港口,独留广州一口通商,全国海上贸易都集中在广州,全交由广州十三行行商代理。十三行行商又称为「洋货行商」或「官商」,而「十三行」则是「洋货行」的别称。直至《南京条约》开设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及上海通商。虽然广州行商的垄断对外海上贸易正式结束,但广州仍是中国对外商贸的主要港口,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占据重要地位。
是次展览展示来自两地三馆的珍贵广东文献馆藏,包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书影及介绍、香港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及香港艺术馆的二十八幅历史绘画图像,重现了当时外商抵达广州的路线、珠江、虎门、黄埔及广州十三行区的风貌、清代广州及近郊地图、行商画像、商馆区风貌、茶叶装箱、林则徐销烟、鸦片战争及签署《南京条约》等情景。
展览展出了十五种文献资料,包括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广东的经济物产、人物风俗及商贸情景。而十三行行商独揽中国对外海上贸易成为了豪商巨富,他们雅好文化,酷爱收藏书画,进而编修多种文献书籍,包括行商伍崇曜主编的《岭南遗书》和潘仕成汇辑的《海山仙馆藏真》,另展出十三行之同文行潘氏族谱《[潘氏]河阳世系》等,展现广州对外贸易的历史和行商的文化生活。
此外,展览亦介绍了二十六种广东地方文献,包括第一部广东地理舆图总集《广东舆图》、清代驻粤军队专志《驻粤八旗志》、中国第一部地方海关专志《粤海关志》、第一部广东书院专志《学海堂志》,以及《道光广东通志》等,从不同角度探究古代岭南地区的历史及文化。
为配合展览,中央图书馆亦将于一月十九日下午三时至五时在中央图书馆地下演讲厅举办「从十三行到沙面∶十九世纪至廿世纪初的广州风貌」专题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博士主讲,除介绍何谓广州十三行及其兴衰外,亦探讨商馆区的生活状况,以及沙面的地形、建设及演变等。讲座以粤语进行。
展场内设有互动触屏展示十三行历史画及文献图像,并展出香港公共图书馆相关的馆藏书籍。为加强学生对岭南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中央图书馆亦会安排学校参观及公众展览导赏服务,欢迎参加。
「广州十三行图片文献展」及讲座均免费入场。查询详情可致电二九二一 ○二八五。
完
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9时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