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竞争力
23. 有市民忧虑香港优势滑落,担心竞争力和发展速度不如以往,国际地位会被其他地区取代,影响本地经济和就业。优越的竞争力不是理所当然的,不会自动延续,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把握机会增强实力。我们要认清楚自己的优势和限制,巩固一直以来的成功之道;亦要居安思危,因时制宜,针对环境的转变作出回应。
24. 香港多年来的经济成就,除了把握国家发展的机遇之外,很大程度是建基于我们坚持自由市场的原则和国际都会的定位。上月,香港连续二十年位列美国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指数》的榜首;我们在世界银行《世界税赋环境报告》中,税务便利程度连续八年名列前茅,更是发达经济体中整体税率最低的地方之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连续九年将香港列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经济体。
25. 这些国际的肯定和认同得来不易,反映香港的比较优势和社会价值,以及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是我们的无形资产。我们的竞争对手正在不断进步,我们要加倍努力,保护这些价值,维持这些优势。
26. 市场经济的制度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选择,促使大家凭借努力,将实力和才能转化为经济成果。市场经济的成功,有赖优良的法治传统、鼓励公平竞争的环境、有效率的公营部门、简单的税制和低税率。
27. 香港有今天的经济成就,不是单靠内部经济带动。我们一直是跟全球接轨,跟境外建立广泛和深厚的商业联系,发展国际市场。我们维持市场开放,确保人才、货物、资金和资讯自由流通,巩固香港融汇中西的国际都会地位。
28. 香港一直参与并受惠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回归后「一国两制」更成为香港独特的竞争优势。除了是内地最大的投资者,香港亦担当国家跟世界经贸往来的中介和桥梁。国家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将为我们带来竞争,也带来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
29. 我们在贸易物流、金融、旅游和专业服务四大环节,已经建立起相当的规模,在国际上有出色的表现。这些产业成为今天香港的经济支柱,不是由政府硬性指定,而是业界凭借自身和香港的优势,投入几十年的努力,经过国际竞争汰弱留强,才将香港发展成为商贸枢纽、金融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
30. 这些产业在可见的将来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向更高增值的方向迈进,开拓新的增长点,继续支撑香港的经济和就业。我们同时必须耐心培育有潜质、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为未来经济发展发掘更多新机会。
31. 人才、土地和人口老化是制约香港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多花心思,突破限制,为未来培育充足而合适的人才;增加土地供应,扩大经济规模;以及未雨绸缪,及早为老年化社会作好准备。
国际枢纽
32. 香港位于亚洲中心要冲,既联系国际,又接通中国市场,优势得天独厚。我们的软硬件配套完善,有发达的国际和本地交通网络、高水平的商业支援服务、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金融基建,令香港成为国际枢纽、跨国企业的理想平台。
33. 为保持城市高效率的运作,加强竞争力,我们必须有一套综合策略,提升人流、物流、资金和资讯流通的效率,提升我们的居住质素,提升香港国际枢纽的地位。这是政府未来首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在基本工程的承担额高达三千四百亿元。我们还需要继续投资多项超级工程,例如发展机场新跑道、开发新发展区和兴建人工岛。这些计划将有助提升香港的效率和经济实力,建造一个理想、宜居的未来城市。
交通网络
34. 香港是主要的国际航空中心。目前,近一百一十家航空公司,每星期提供约七千一百定期航班来往全球近一百八十个城市。香港亦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约八十家国际航运公司在本港营办航线,每星期提供约三百八十航班,来往全球五百五十个港口。我们还透过四个过境道路口岸、两个过境铁路口岸和两个跨境渡轮码头,跟内地保持紧密联系。
35. 赤角香港国际机场是香港最重要的对外交通基建,是所有行业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香港机场是全球最佳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去年旅客流量接近六千万人次,货运量超过四百一十万公吨。航空服务需求增长迅速,现有两条跑道的航机升降量,预计明年将进一步由现时每小时六十五架次提升至六十八架次,以应付需求。
36. 我们正协助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全力推进造价逾千亿元的三跑道系统的规划,推动香港长远的经济发展,增强竞争力。机管局正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期望在本年内获得通过,并尽快筹备工程上马,争取三跑道系统于二零二三年落成用。机管局正详细评估工程费用,制订预算,并研究可行的融资方案,包括增加经常收入、发债,以及将营运盈余拨作储备等。政府会在财政上配合。
37. 当港珠澳大桥在二零一六年通车后,大屿山会由香港西部的尽头,变成珠三角的中心,大幅提升发展潜力。由香港出发,一小时可以到达澳门和珠海、三小时到达珠三角西部主要城镇、一天左右到达河内等中南半岛主要城市,有助扩大香港的市场腹地,加强香港跟邻近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联系。
38. 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明年完工,来往广州和香港的时间会缩短至四十八分钟,将我们七百万人的都会跟一个拥有六千万人的市场联系起来。乘客更可以利用内地一万六千公里的高铁网,前往各主要城市。
39. 内部交通方面,我们不断投资大型道路和铁路项目,改善本地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提升运输效率。过去五年,我们投资超过九百亿元,发展和完善策略道路网络。这些项目包括正在施工的屯门至赤角连接路、中环湾仔绕道和东区走廊连接路,以及吐露港公路和粉岭公路扩阔工程,预计陆续于二零一八年年底前完成。中九龙干线、将军澳至蓝田隧道和将军澳跨湾连接路等项目,亦正在规划中。
40. 铁路方面,我们正在兴建西港岛线、南港岛线东段、观塘线延线和沙田至中环线,造价超过一千一百亿元,预计在今年年底至二零二零年期间相继落成投入服务,进一步伸延现有网络,加强铁路在公共运输系统中的骨干作用。政府会于短期内公布二零二零年后的铁路发展蓝图。
金融基建
41. 除了确保人流物流更加畅行之外,香港亦不断完善金融基建,令资金流更为畅顺。金融基建的三大组成部分,银行同业即时支付系统(即RTGS系统)、债券交收托管系统,以及跨境交易联网系统,提供跨币种、多层面的平台,处理港元和主要外币在香港的即时交易,覆盖全球银行、股票和债券市场。
42. 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积极推动电子支付系统,提高企业和银行的营运效率。去年首个电子帐单和缴费服务平台推出后,市民可以在网上收取不同类型的电子帐单并缴费。政府主要发单部门可望年底前参与,方便市民在网上收取帐单和缴付水费、差饷等。
43. 金管局和香港银行公会合作推出近场通讯(NFC)的实务守则,确保市场稳步发展,达致「一机多卡、转台容易、换机方便、严谨保安」的目标。「电子支票服务」预计于明年下半年推出,市民和企业可以在网上签发或存入电子支票,银行亦可以减省处理支票的时间和成本。
44. 我在去年预算案中,建议透过发牌制度,监管储值支付产品,确保产品发行人财政稳健,以及妥善保障和管理储值金额,同时有助带动本地电子商贸和相关科技行业的发展。我们去年就建议进行公众谘询,收到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并得到公众普遍支持。我们会争取在下个立法年度向立法会提交相关条例草案。
45. 我们一直致力提升交易平台的能力,引进无纸化证券市场制度,提升运作效率和对投资者的保障。政府计划今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相关条例草案。
智慧型发展
46. 资讯科技的迅速发展,将世界带到指尖。处理和分析资讯的能力,成为现代大型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一环。各行各业的中小企同样可以受惠于资讯科技,提升效率。香港的资讯网络四通八达。现时,宽频网络覆盖百分之九十七的住宅,住宅宽频服务的渗透率达百分之八十三。政府和商界所提供的Wi-Fi热点有一万个,是世界上热点最多的城市之一;而流动电话的渗透率高达百分之二百三十七。
47. 事实上,香港在资讯科技基建、网络安全、资讯流通等方面的成就广受国际认同。本港的国际互联网频宽排名全球第一,在全球创新指数和数据中心风险指数方面,香港都是亚洲第一。
48. 我们最近第四度更新「数码21」策略,以「智慧香港、智优生活」为主题,提出一系列措施,包括以下五项:
(一) 我们会促进公私营合作,进一步将香港打造成为Wi-Fi城市,在今年年底,完全免费或提供免费时段的Wi-Fi热点数目会倍增至二万个。我们会邀请公众参与命名,推出通用的Wi-Fi品牌,方便公众和旅客随时随地上网;
(二) 由明年起,政府会以数码格式发放所有开放予公众的资料,为商界提供更多机会。目前已免费开放的公共资料包括实时道路交通资料、公共设施的地理参考数据、物业市场统计资料、人口普查统计资料等;
(三) 政府运作会进一步数码化,并积极采用无纸化解决方案,提升效率,促进资料共用和保护环境;
(四) 政府会研究进一步使用物联网、感应器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更有效地管理我们的城市;以及
(五) 政府会研究为每名市民提供数码身分证书,构建统一、通用和安全的平台,更有效地推动电子健康记录、签署电子支票等服务。
宜居城市
49. 香港需要继续投放资源加强环境基建,锐意改善空气、海水质素和固体废物管理,提升市民生活质素,汇聚国际人才。
50. 我们会以鼓励和管制并行,提供一百一十四亿元特惠资助,在二零二零年前分阶段淘汰全港八万二千辆欧盟四期前的柴油商业车辆。特惠资助计划将由三月一日起接受申请。多年来,我们积极推广使用电动车,并提供税务优惠。我建议将电动车的首次登记税豁免期延长三年,至二零一七年三月三十一日。
51. 「净化海港计划」收集维港两岸污水,集中在昂船洲处理。第一期计划已经完成,投入的建造费用至今已达八十三亿元。预算耗资一百七十五亿元的第二期甲,主要工程可望于今年完成,进一步改善维港水质。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将送往今年投入服务的污泥处理设施,转为能源,减轻堆填区负荷。
52. 在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方面,我们将会投放约三百亿元于废物回收和处理的基建设施。除积极推展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社区环保站、废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和处理设施之外,政府亦正通过成立回收基金、加强培训、推动绿色采购等多方面措施,为回收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援。我们亦会推动综合废物管理第一期设施和扩建三个堆填区。
53. 香港淡水供应七至八成来自东江。由于广东省对淡水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上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会尽力增加本地的淡水供应。政府已预留土地兴建海水化淡厂,策划和勘查研究将在明年年初大致完成。海水化淡厂预计可在二零二零年投入服务,初期每年产水量只占全港淡水用量的百分之五至十,但是随科技改进,我相信海水化淡长远可以成为香港一个重要水源。
(待续)
完
2014年2月26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