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今日(三月二十五日)出席公开活动后,就「惜食香港」运动、回收率及废物管理与传媒的谈话内容:
记者:今次活动多个在政商界的人士都共同支持厨余(回收),你的看法如何?
环境局局长:香港政府去年推出「惜食香港」运动,已差不多一年时间,很开心看到不同人士,包括政界、商界及民间也很支持。香港的厨余占了(弃置)堆填区(废物)四成,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希望透过大家平日「惜食」,减少厨余产生,同时支持食物捐赠,做到多赢局面,即减少厨余浪费,同时关爱基层。
记者:「惜食」运动会否继续?如果继续,情况会如何?
环境局局长:「惜食香港」运动开始了约一年,我们的构思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让大家认识「惜食」的概念,现在我们准备进入第二个阶段,会加大推广,就如「惜食堂」一样,起初是一个厨房,现在增加至两个厨房,更多机构可以捐赠食物,让更多基层受惠,所以现在是进入推广的时间,希望有更大效果,接我们会评估成效,下一步是如何能够再深化各方面的工作。
记者:可否解释塑胶回收率为何会计错数?为何这么多年局方也没有发现呢?
环境局局长:整体而言,我们对废物管理是认真的,所以当发现了差异的情况,我们认真研究如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这里可提出数点:第一,我们对任何进入堆填区的废物有严格审查,我们看不到多了废胶这类物品进入堆填区,而堆填区的预计容量或寿命与初期规划差不多,所以不会因为这误差而影响堆填区的善用,这是第一点。第二,过去因进出口的关系,与业界在报数方面的沟通未必最好,所以未来会加强与业界沟通,透过与学者一同进行研究以完善有关数字。第三方面,更重要是如何具体支持回收业在香港更健康发展,所以我们成立了督导委员会,亦有回收基金及土地的支持等。我们会尽快与业界沟通,希望尽快推出政策以扶持香港回收业的发展。
记者:沟通不足是指错在哪方面?哪个步骤出错?实际计法相差多远,即原本与实际的进出口(数字相差多远)?
环境局局长:计算的差异我们的同事,或提交立法会的文件已详细说明,最重要是这差异不影响现时堆填区的使用,这是重点。为何有差异是因为回收业界的朋友、业界的从业员对这方面的理解,如甚么是进口或出口、本地(回收物)之类有不同理解。今次大家汲取了经验,可以与业界有更好沟通,如何在各方面作出定义,我们与业界商讨时可在这方面落实更确切反映本地回收比率的数据。
记者:「三堆一炉」方面今次有没有机会通过?
环境局局长:「三堆一炉」方面,香港整体而言,这议题已讨论了相当长的时间,到了相当关键的时刻,因为我们每人每日都有垃圾产生,就算减废、回收之外,亦有一定数量需要末端处理,即是堆填区或焚化炉。香港只有堆填区,所以我们要及时扩展其容量作为过渡。同时,今次「三加一」(「三堆一炉」)亦有现代焚化配套,希望完善香港的废物基建。我们尽量与立法会议员沟通,令他们明白这方面在时间上的急切性,同时我们会尽量减低有关地区人士的顾虑,希望做到平衡。相信主流民意是支持这方面的大方向,我们尽力减少地区人士的一些关注,能够做到平衡。
记者: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推广《基本法》时用了很多支笔,每支笔都有一个胶套在外面,你觉得这种做法会不会比较不环保?
环境局局长:你说的这件事具体情况我不是最清楚,不过我们尽量透过整个政府一齐去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我们最近推出的厨余蓝图,由行政长官、三司十二局全部都有参与,表达他们在这方面的关注及他们的工作,整个政府是希望大家齐心,一同惜物减废,一同去做。
记者:刚才局长你指业界有误解,其实环境局会不会当中都有责任,有没有解释清楚?另外,「三堆一炉」方面,你指主流民意是清晰的,是不是相信今次会通过?
环境局局长:刚才你提及的(回收)数字方面,我们是很希望社会一同认真对待这事情,我们是向前看,刚才提到这不影响现时堆填区的使用容量或估算年期,这是第一个重点。第二方面,向前看是要与业界加强沟通,如何可以在报数、属于哪个类别的本地或进口、出口(回收物)方面多沟通,能够做到这个方面的工作。大家明白香港与内地依靠,全世界很多回收物品无可避免路过香港而进入内地,因此在这环境下,我们向前看是会更加抓紧与业界沟通,如何在定义上更清晰。
至于「三加一」方面,我们尽量与各党派沟通,他们是理解这方面的危急性。最近我们与他们的代表一起前往欧洲,考察欧洲的地方,这些先进地方都有焚化设施及堆填区,这些是任何城市都是必须有的配套,正如我们的其他社区设施。我们尽量做到世界最高的水平,譬如焚化设施,因为过去约十年已根据欧盟的标准,大大提升其排放及健康标准,因此这方面我们是以最高标准去做,希望释除有关地区的一些疑虑,亦希望立法会议员尽力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完
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20时4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