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今日(六月五日)出席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联)和社会福利署(社署)合办的2014福利议题及优次会议致辞全文:
海伟(社联行政总裁蔡海伟)、Carol(社署署长叶文娟)、各位机构主管、各位同工、各位服务使用者、各位同事:
我很高兴出席社会福利署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每年一度的「福利议题及优次会议」。我珍惜这个与各位机构同工真诚对话的机会。
今早我会以宏观的角度,与大家重点分享香港社福政策面对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
首先我要强调,政府重视与社联和各社福机构的伙伴关系。过去如是,现在更加如是,未来会更甚。
参与今天会议,除我本人、社署署长、副署长、劳福局(劳工及福利局)同事,还有地区福利专员及社署同事等合共近80人。其中多位政府代表亦会参与稍后的分组讨论。这个阵容足证我们高度重视这交流的平台。
随香港人口结构、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变化,尤其是高龄化及内地与香港融合的大趋势,香港社会福利面貌亦不断转变,这会带来重大的挑战,但同时亦提供不少机遇。
现届政府社福政策的大方针可以用16个字来形容,即「务实有为,各方协作,勇于承担,敢于创新」。我们锐意建立一个关爱、互助共融的社会,因此,安老、扶贫、助弱、培幼提升为施政重点。
政府对社福服务的资源投入,充分说明此事实。
二○一四至一五年度社会福利及妇女事务的经常开支达569亿元,占整体政府经常开支18.5%,仅次于教育,与二○一三至一四年度修订预算的519亿元比较,增加近一成(9.7%),即50亿元。整体来说,二○一四至一五年明显是社福界「丰收」的一年,同时亦一定程度回应了业界的诉求及期望,包括优化整笔拨款津助制度。
重与社福机构的伙伴关系既是特区政府的政策方针,也是全面推动关爱文化的最佳策略。
二○一四至一五年度,当局计划向两个与社福界合作无间的重要政策平台增加注资。我们将向扶手携弱基金注资四亿元,鼓励更多民商官共同扶助弱势社群的项目。其中的二亿元更会作为专款,为基层家庭中小学生推行更多课余学习和支援项目。我们亦打算向帮助儿童扩阔眼界和规划未来的儿童发展基金注资三亿元,让基金得以持续发展,惠及更多基层儿童。
事实上,二○一四年《施政报告》中提出的社福政策新猷及持续推行措施惠及长者、残疾人士、低收入家庭、妇女、基层儿童、少数族裔人士、新来港人士等不同的弱势社群。这些都充分反映政府努力支援社会上有需要的一群。
要社会真真正正做到关爱共融,单靠政府的力量并不足够。要互助互爱的文化植根香港,我们必须透过民商官三方协作,跨界别推动安老、助弱、扶贫。
从某个角度来看,政府与社福界所共同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将有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合作关系。
我们面对的首要挑战是本港人口急速高龄化。我们将由现在每七个人当中便有一位65岁以上的长者,大幅增加到二○四一年的每三个人便有一位。
人口老化意味社会对相关的社福和医疗服务需求将大大提升。在这方面,政府必定会与社福界携手合作,加大力度增加安老、康复服务及配套服务的供应,并进一步完善服务质素。只有这样,我们才可有效应对当前的挑战,并更稳妥地把握高龄社会所带来对社福服务需求殷切的庞大机遇。
如何分配有限的公共资源,以满足来自社会各阶层、方方面面的期望和服务需要,向来是政府政策的重要课题。随社会步入高龄化,抚养比率的上升,公共资源分配、优化,以及善用的问题将变得非常重要,「钱从何来」会是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善用有限的公共资源,以确保社会福利安全网及服务得以长远持续及充分发挥其作用;如何更有效起动社会各界推动社福长远发展;如何更聚焦支援最有需要的组群;如何加强跨界别、跨专业、跨部门协作以达致最高效益均是我们需深入思考及探索的课题。
劳福局于去年推出的「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鼓励持有土地的非政府机构,提供多元化服务和增加服务供应。计划是社福界与政府紧密合作,积极回应服务需求,加大力度投资未来,充分优化现有资源的最佳例子。
特别计划采用崭新的思维,一方面鼓励申请机构优化现有资源,「地尽其用」;同时透过灵活运用奖券基金,支持获批机构透过申请项目增加和改善福利服务的供应,以满足需求。
在此,我衷心感谢各社福机构对计划的鼎力支持。我们共接获逾40个申请机构提出超过60个项目。我们已于今年二月得到立法会的支持,向奖券基金注资公帑100亿元,确保有足够资源推行计划,这标志政府对此项庞大的社福基建计划的承担。
特别计划可望于中、长期大幅增加安老和康复服务供应。其中约7 000个为住宿安老服务名额,约2 000个为日间安老服务名额。另外,更可增加合共约8 000个康复服务的名额,其中的约2 000个为住宿服务名额,其余6 000个为日间服务名额。这将大大纾缓服务需求的压力及缩短轮候时间。
计划不但会为中、长期福利服务设施及人手规划提供一个具体的依据,更意味业界对由前线到管理人员的人力需求将更加殷切。福利服务大有可能出现前所未见的庞大机遇。
就此,政府一方面在硬件的供应上作出所需的准备,同时亦委托安老事务委员会,研究安老事务计划方案,为未来相关的硬件、软件需求和配套作全盘规划。
我们同时面对另一个与人口老化息息相关的问题,即劳动力萎缩的问题。根据推算,我们的劳动力将于四年后,即二○一八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人力资源向来是香港最宝贵的资产。劳动力的萎缩对经济发展,以至福利、医疗服务的稳定供应均带来一定的挑战,实在不容忽视。
就此,政府当局必定会与各机构衷诚合作,务求全方位释放本地劳动力,让社会上有能力又愿意透过工作自力更生的人士,能够有充足的机会一展所长。
事实上,要更佳地释放妇女、较早退休长者、少数族裔人士、新来港人士、残疾人士,以至待业和失业青年的劳动力,意味非常庞大的社福服务配套需求,其中包括托儿、课后支援服务、培训、再培训服务、就业辅导和其他支援服务等等。
凡此种种,预期社福界大有可能迈向服务需求与日俱增、求才若渴的黄金时期。
我们也面对一些有关扶贫的问题,例如如何减少跨代贫穷,如何在不扭曲劳动市场的前提下,帮助在职贫穷户自力更生。这些考虑成为政府推出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的政策主轴。
我们也面对跨境福利服务需求的问题。
政府当局推出的广东计划是我们继长者综援后,另一项跨境的福利计划,让居住于广东省的香港长者能够领取俗称「生果金」的高龄津贴。我们将于今年年底检讨广东计划时,考虑是否将长者生活津贴也纳入广东计划内。
我们将于本月底发信给在中央轮候册上的长者,特别是轮候护理院舍的长者,邀请有意选择到盐田或肇庆两所由香港非政府机构营运的安老院舍的人士,参与资助计划。政府将为获批长者提供一个资助额,犹如在香港享有一个资助宿位一样。这是特区政府福利政策上的另一突破。
长远来说,跨境服务供应是否会成为本港福利服务提供者新的考虑方向,有待观察。
此外,随内地与香港融合,本港与内地人士因为生活和文化习惯的种种异同,而产生的社会矛盾也需要当局与社福界共同面对,努力疏解。
我热切期待大家能透过这个场合,提出真知灼见。你们的建议往往带给我新的启迪。让我们携手努力,使得社会福利工作做得更到位、更切合市民需要。
多谢大家。
完
2014年6月5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0时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