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香港港口发展策略2030研究」及「青衣西南部十号货柜码头初步可行性研究」结果公布
******************************

  政府今日(十二月一日)公布「香港港口发展策略2030研究」(「2030研究」)及「青衣西南部十号货柜码头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结果,预计香港货运量在未来仍有增长,但必须提升现时货柜码头的处理能力及相关基础设施,以应付未来直至2030年的吞吐量增长需求。

  运输及房屋局发言人表示,「2030研究」建议采取一系列改善措施,包括将昂船洲公众货物装卸区升级为现代货柜处理设施,供远洋轮船或内河船只使用,从而改善营运效率;将现时实际环境能够容纳远洋轮船的内河码头泊位发展为远洋及内河两用设施;于葵青货柜码头提供更多驳船泊位,以纾缓河运货柜吞吐量增加所造成的挤塞;以及善用码头周边的土地及其他设施,以提升营运效率和应付未来转运量增长。

  发言人指出,「2030研究」预测香港的港口总货量,直至2030年平均每年有1.5%的增长,届时的总货柜量预计会增至3,150万标准货柜,主要是受到国际转口货运增长所带动。

  根据「2030研究」分析,在2001-2011年间,由于跨境运输已改以河运取代陆路拖运为主、远洋船船身尺寸变大及国际转运吞吐量增加,而这些吞吐量多集中于葵青货柜码头,葵青货柜码头的吞吐量增长因而较香港港口整体吞吐量增长为快。同时,这亦令到葵青货柜码头的设施面对的需求压力较其他的港口设施为大,因此建议当局采取适当措施,提升码头的处理能力,以确保香港港口的竞争力。研究估计,透过采取上述的一系列改善措施以增加现有货柜码头的处理能力,已可应付未来的增长,故不建议于2030年前进行有关十号货柜码头的规划。

  尽管「可行性研究」初步认为在青衣西南部发展十号货柜码头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2030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在财务及经济的角度均不具成本效益,主要原因在于香港港口现时的预测吞吐量增长较以往预测缓慢;其次,预计未来约75%的吞吐量均来自转运,其经济收益相对进出口货运较少,但发展十号货柜码头所需的资本开支预算总额达609亿元(2011年价格),预期其经济及财务收益在五十年的评估期内不足以弥补投资成本。

  此外,「2030研究」也建议可于约五年左右检讨港口货运量预测,以监察香港港口产业的发展,并确保能够适时提供所需的港口设施及与港口相关的基础建设。

  发言人说:「顾问公司在今天举行的香港港口发展局和香港航运发展局联席会议上,向委员汇报了研究结果。业界对顾问的建议大致认同并要求当局尽快实施改善措施,提供更多港口后勤用地和船只泊位,纾缓港口挤塞情况。」

  在联席会议上,兼任两个发展局的主席、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重申,政府当局会与业界继续紧密合作,以务实和渐进方式,跟进各项涉及港口和货柜码头的改善建议,目的是透过提升葵青货柜码头及附近相关基础设施,以满足未来直至2030年的吞吐量增长需求。

  张炳良指出,香港港口为本地生产总值带来1.3%贡献,涉及88,000个职位,是香港航运业重要组成部分。当局会致力与各持份者共同努力,实施切实可行措施,纾缓港口面对的压力,提升码头的运作能力和效率,保持香港港口作为国际中转货运枢纽的竞争力。当局也会继续与香港港口发展局、香港航运发展局及香港物流发展局的成员携手加强对外宣传香港在航运及物流方面的优势,以及推展人才培训计划,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枢纽的地位。

  当局正检视葵青货柜码头附近一带以短期租约出租的港口后勤用地的使用和管理事宜,研究如何更好利用这些土地支援货柜码头和港口的有效操作,稍后会发出建议文件,谘询业界。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货柜码头一带土地的使用率,当局于今年六月初步物色了一幅位于葵涌现用作港口后勤用途的土地,并已委托顾问研究在该处发展一个主要供货柜车及中重型货车停泊的多层停车场的可行性,以释放该区现时多幅用作露天停车场的短期租约土地,改为作支援货柜码头及港口后勤之用。有关研究预计于明年年中完成。

  有关「可行性研究」及「2030研究」的行政摘要已上载香港港口发展局及香港航运发展局的网页(www.pdc.gov.hk 及 www.mic.gov.hk)。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7时31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