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英文版 寄给朋友 政府新闻网
立法会十九题:修读历史以赏识考古发现
******************

  以下为今日(十二月十七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叶刘淑仪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书面答覆:

问题:

  在港铁沙田至中环线土瓜湾站的工程展开前,考古专家在有关工地进行考古调查工作,并发掘出不少宋、元、晚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文物和遗迹。发展局局长其后于上月二十日会见传媒时指出,是次考古发现包括部分可以追溯到宋元两代的古井、房基及相关结构等遗迹。该等考古发现是香港近年重大的发现,蕴含很高的历史、考古和文物价值,反映香港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否评估现行初中中国历史科(中史科)课程内容所涵盖关于香港的历史知识,是否足以让中学生赏识上述及其他考古发现,对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如有,评估结果为何;如否,原因为何,以及会否进行有关评估;

(二)有否评估现时修读高中中史科的中学生人数偏低的情况,会否导致青年人普遍欠缺足够的知识基础,赏识上述及其他考古发现,对了解香港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如有,评估结果为何;如否,原因为何,以及会否进行有关评估;及

(三)是否知悉,现时各专上院校修读历史(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本科生人数在过去十年的趋势;有否评估专上院校有否为有关学系提供足够资源,以培养本科生对香港考古工作及保育文物的认识?

答覆:

主席:

  近月来在港铁沙中线土瓜湾站地盘的考古发现再次令社会大众关心香港的考古工作,以及本地的历史与文化。在香港的中学课程中,历史教育是由中国历史科(中史科)和历史科两个独立科目组成,这是香港独特的情况。中史科的课程内容按皇朝顺序编排,让学生从整体宏观的角度认识国家历代治乱兴衰的变化,从而掌握国家发展的趋势;而历史科是以时序为脉络,研习本地、国家、亚洲、世界历史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两个科目的配合,为学生提供中西兼备、整全的历史教育。

  就叶刘淑仪议员问题的三个部分,现答覆如下:

(一)在初中方面,本地史主要是放置于历史科的课程内,内容包括研习香港的考古遗址等,从而认识香港不同时期居民的生活,使学生对香港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具备基础性的认识。此外,教师亦会在教授以上课题时利用不同的社会资源,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本地考古发现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赏识历史文物的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参观李郑屋汉墓、新界传统围村等。最近在土爪湾发掘出的宋、元、晚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文物和遗迹,丰富了有关当时香港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资料,在发掘工作完成,经整理并展出后,有关材料定会成为历史科教科书的内容,遗址会成为学生参观考察的热门地点。

  至于中史科,目前的课程内容仍沿袭过往聚焦于中国历代治乱兴衰的发展模式,但教育局一直鼓励教师在教授不同朝代时,向学生介绍同时期相关的香港史事,以作补充;或带学生参观香港历史古迹,透过对地方史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中史科的兴趣。

  此外,课程发展议会已于今年五月成立专责委员会,检视初中的中国历史及历史科的课程,期望能于明年中提出短、中、长期的改革方案,并作公开谘询。该委员会亦将检讨香港本地史的设置与教学等议题。

(二)在高中方面的情况,「本地文化承传」现在是历史科选修单元,在现正进行的新高中学制与课程中期检讨,已建议将「本地文化承传」加入必修部分,让学生透过研习本地文化承传(例如传统节庆、考古及历史建筑等)了解香港中外文化共存与相互影响的情况。相信此建议将提升学生认识本地历史与文化及相关的考古发现。高中中史科的课程内容注重中国历代治乱的沿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虽然本地史并非编定的课程内容,但教师仍可按课题内容、学生的兴趣,加入相关本地史元素(包括考古发现)以丰富学生的学习。

(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在二○○四/○五至二○一三/一四学年,与历史有关课程的第一年学士学位取录人数,以及总成本载于附件。

  在整笔拨款的原则下,教资会资助院校在获得政府提供的经常补助金后,可自行决定如何运用这些经费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包括向与历史有关的学系提供足够资源,以提供优质的本科教育。如何具体在不同课程类别之间分配经费,是院校自主范围内的内部事宜。



2014年12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2时10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