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电影节目办事处主办,资深电影人罗维明策划的「世界电影经典回顾2015──道德焦虑・波兰电影」,将于九月二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五日在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电影院举行。节目将选映十四出分别由八位波兰导演:费利克斯・佛克、安妮茜嘉・贺兰、菲腊・巴勇、奇兹斯托夫・奇斯洛夫斯基、皮特・安德鲁耶、真禄斯・奇楚斯基、利萨・布嘉斯基及芭芭拉・莎斯执导的道德焦虑电影。
为配合电影放映,节目策划罗维明将联同影评人郑传及家明,于九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时三十分在资料馆电影院主讲以「道德焦虑・波兰电影」为题的座谈会。粤语主讲,免费入场。
此外,电影节目办事处将举行三场大师研习班,让观众进一步认识波兰电影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十月三日的「在荒诞的世界找寻意义:不妥协的艺术有可能吗?」、十月十日的「铁幕时期波兰电影与波兰政局文化」及十月十七日的「幽寻远去不可极 ── 七十年代波兰电影的存在焦虑和伦理反思」,分别由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陈家洛、影评人刘伟霖及朗天主讲。所有研习班于下午二时三十分在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楼四楼会议室(二)举行,粤语主讲,每堂费用八十元。
七十年代,波兰的知识份子与工人联手,团结工会登上历史舞台,电影工作者也透过镜头发掘小人物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困境,一系列探讨当下社会问题的写实电影被称为「道德焦虑电影」。这些电影的场景多是远离权力中心的边远小城,并往往以隐喻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形成一种独特的创作风格。除了两位成名已久的大师华意达和赞禄西,这场电影运动也孕育出不少名噪一时的年轻导演,包括佛克、贺兰和奇斯洛夫斯基等,对波兰以至世界影坛影响深远。
费利克斯・佛克是道德焦虑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亦是华意达X电影创作小组的成员,其成名作《主持人》(1977),获1979 年芝加哥国际影展金匾奖。片中小城的娱乐世界汇聚麻木的官僚和充满机心的艺人,晚会司仪为了得到电视台主持之位不惜出卖好友和情人,藉以展示社会贪腐的一面。佛克的另一主要作品《机会》(1979)描述两个教师因信念不同而引发冲突的故事,导演以学校比喻社会,批判教育机构为求争胜不惜放弃人文理想,折射波兰时局。影片夺得1979年波兰影展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编剧及1980年瑞士卢卡诺影展人道精神奖(特别表扬)。喜剧《资本,或波兰发达秘笈》(1989)则讽刺人人想发达的疯狂,讲述大学教授在美国讲学两年后回国,发现波兰已变成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老朋友和同学都做起生意,教授于是弃文从商,但其生意头脑竟不如读小学的儿子,道出种种荒谬的笑话。
安妮茜嘉・贺兰曾担任电影大师赞禄西和华意达的助导,同时为一些身处国外的波兰导演撰写剧本。她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地方演员》(1978),以女性触觉为道德焦虑电影加添不同的视点,并夺得1979年波兰影展最佳女主角。故事描述某地方剧团排演波兰十九世纪文学名著《解放》,男主角在艺术追求上的挫折和对生活的失望,令他与妻子的关系紧张。电影反映了艺术创作者在当时波兰社会所承受的现实焦虑。《狂热》(1980)是贺兰移居国外前最后一部波兰电影,讲述革命组织流传一枚从秘密工场取走的炸弹,但一场热血革命最后归于虚无,有人受不住压力精神崩溃,也有人失手被捕,命丧刑场。影片荣获1981年波兰影展金狮奖及1981年柏林国际影展最佳女主角银熊奖。
菲腊・巴勇的电影以抽空社会问题的文艺作品为主,并凭首作《摔角手咏叹调》(1979)夺得1979年波兰影展最佳新导演及1980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影展最佳新导演(特别表扬)。故事取材自二十世纪初著名大力士薛史可的事迹,主角参加流浪艺人的假摔角比赛而入行,却因击败受欢迎的明星选手被班主赶走。他其后在世界各地的擂台打响了名堂,但一场至死方休的决斗,却令事业走向终点。电影除了展示这位爱好歌剧的大力士的角斗生涯,也呈现马戏班、舞场、电影等世纪末娱乐如梦似幻的氛围。
奇兹斯托夫・奇斯洛夫斯基是上世纪末为人熟悉的波兰导演,他的剧情片《影迷》(1979)得到多个国际影展的肯定,令他成为道德焦虑电影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片中的新任父亲为了纪录女儿成长购买摄影机,渐渐迷上拍摄不同题材的电影,最后却失去身边人的支持。电影以业余纪录片的世界,反映波兰以至整个东欧的电影创作和审查问题,囊括1979年波兰影展金狮奖及1979年莫斯科国际影展金奖和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等奖项。《盲打误撞》(1981)的剧本结构精巧,带出医科生追赶火车而延伸的三种命运选项,成为建制精英,或是活跃的异见人士,还是结婚生子。电影获1987年波兰影展银狮奖和最佳男主角。承接《盲打误撞》的形上主题,《无始无终》(1984)是结合心理剧、法庭剧和鬼片的跨类型之作,也是奇斯洛夫斯基改变写实风格的转型作品。片中擅长政治官司的律师猝逝,由多年不碰政治的老师接手他留下的官司,遗孀则从其遗物中发现丈夫未知的一面,更觉难舍难离。
皮特・安德鲁耶在1975年参与创建波兰电影人协会并担任首任主席。他在学时期的短篇作品已经引起外界注意,其首部剧情长片《最后胜利》(1979)被列为道德焦虑电影之一。电影讲述前波兰拳王想在一个靠维修火车维生的小镇建立业余拳击会,并训练年轻人柏加成为拳手,而柏加则希望通过拳击找到更好的前途,但他很快便发现拳击世界充斥造假和欺骗。影片运用风格强烈的影像捕捉铁路车厂和擂台世界,并透过动作场面增添官能刺激,荣获1979年波兰影展最佳剪接。
真禄斯・奇楚斯基被视为「道德焦虑电影」一词的发明者,他的首作因无法通过电检而押后公映。与首作相近的第二部作品《功夫》(1979)同样描写个人在体制下遭不公对待的故事。片中的工程师经常批评厂方,得罪高层,其后因与工厂警争执被藉词开除。他在旧同学的协助下,虽得以复职,却并未因此而走出死胡同。影片夺得1979年波兰影展最佳新导演和影评人大奖及1980年瑞士卢卡诺影展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利萨・布嘉斯基在华意达X电影创作小组完成首部剧情长片《女人、女人》(1979)。故事围绕两个任职服装厂的好朋友,因引进新科技一事发生冲突,其中一位更被去职。两人最终虽各有成就,多年后重遇未知如何面对尴尬。《冷对千夫指》(1982)讲述史太林时代秘密拘捕逼供的故事,展示秘密警察制度的荒谬。电影于1989年波兰变天后才得以公映,并勇夺世界各地多个影展的奖项,包括1989年波兰影展观众奖和影评人奖、1990年波兰影展评审团特别奖、1990年芝加哥国际影展最佳电影银雨果奖、1990年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
芭芭拉・莎斯执导的作品多以女性命运和性别角力为主题,有别于其他波兰导演的政治化取向。改编自波兰女性文学的《城北女子》(1985)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四个小学毕业的女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的成长故事。影片以华沙的诺禾利普基区做舞台,在刻划女性命运的同时,也呈现世纪初的波兰风情画。
《无始无终》为三级影片,只准十八岁或以上人士观看。所有影片为波兰语。《狂热》、《盲打误撞》和《冷对千夫指》设中、英文字幕;其余影片只设英文字幕。
电影及大师研习班门票现于城市售票网发售。电影票价五十五元,设六十岁或以上高龄、残疾人士(及一名陪同的看护人)、全日制学生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价优惠。信用卡购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网上购票:www.urbtix.hk。节目详情可参阅于各城市售票网售票处备取的节目小册子及单张。节目查询:二七三四 二九○○或浏览网址∶ www.lcsd.gov.hk/fp/zh_TW/web/fpo/programmes/2015rc/index.html。
完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2时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