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谭志源今日(二月二十二日)下午出席香港青年协会「一带一路一友情」计划开展礼的致辞全文:
王鸣博士、罗康瑞主席、杨成伟副部长、崔莹主任、曾仲荣先生、各位年轻人:
大家好!有一首歌,是喜多郎的曲、黄沾的词、罗文主唱:「同途万里人」。开始的两句歌词是这样:
「天苍苍、山隐隐,茫茫途路;沙灰灰、雪素素,白白野草……」
这首歌是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的主题曲,时为一九八三年左右,我当时十九岁,我对丝绸之路的朦胧印象,就是因这首歌及纪录片的影像而来。从当时开始,我就希望能够踏上这条远古神秘的历史文化大道。一直要待我四十二岁那年,才有机会完成心愿。我还记得到了其中一站吐鲁番的时候,真的很酷热,白天最高温度是摄氏七十多度,日落时仍有五十多度,又热又干,难怪西游记称这地为「火焰山」,果然名不虚传!
不知道在座的年轻人有没有到过丝绸之路?「Seeing is believing」,未去过的朋友应该一试。
我相信在座青年朋友无须经历TSA操练,都可能会知道「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历代对外经商贸易、文化交流、广结友谊的通道。说起这两条古丝路,不得不提两位相关的伟大历史人物:汉朝的张骞及明朝的郑和。
二千多年前,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几经波折,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向西域诸国宣扬中原文明。后来中西方的经贸及文化交流渐趋频繁,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成了主要干道,即我们所指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张骞被誉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我估计张骞可能是有史以来,其中一位最早「走出去」的中国人。
至于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六百多年前,郑和奉命率领包括二百多艘远洋船、二万七千名船员的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三十多个位于南亚、东南亚、西亚、东非的国家,除了可能为明朝皇帝寻找失踪太子下落之外,更加从事了不少经贸和外交活动,与多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郑和的航线,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
张骞及郑和分别开拓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他们的成就是跨时代、跨地域、跨文化的,广为后世所称颂。
鉴古知今,历史上,中国对外越开放的朝代,丝路的交通也越兴盛。现在我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也是要引用「丝绸之路」这个历史标志符号,去表明国家持续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决心和诚意,并且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一带一路」的工作。
据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合共十七年;郑和七下西洋,前后二十八年。如果他们有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些年来大概也读了成千上万本书,但说到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文化的认识,单读书远远及不上自己「走出去」亲自体会、亲自感受,更谈不上与当地人民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所以,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智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在很有道理。
两位历史伟人有几个共通点,他们都有冒险精神,愿意离开自己的comfort zone,愿意「走出去」扩阔视野、认识新事物,愿意分享自己的文化,亦同时尊重并吸收其他地方的文化。我十分鼓励各位青年朋友仿效张骞及郑和,找机会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走走,拓阔眼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定会终生难忘,受用无穷。
特区政府会从多方面手,创造机会和提供资源,协助并鼓励年轻人「走出去」,认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包括鼓励学校在相关科目和学生活动中,加入关于沿线国家的基本资料;透过青年交流计划,协助大家前往相关地区交流等。随未来开始运作的「一带一路」办公室正式成立,相信会有更多不同的机会可以让年轻人参与相关活动。
我以清代思想家魏源的一句说话,鼓励在座各位青年朋友携手「走出去」:「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意思是当我们见多识广,对事情自然能够有精辟的见解;而当我们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然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同途万里人」,你的丝绸之路同路人可能今日就坐在你旁边。
最后,我要代表特区政府感谢Rosanna(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王鸣博士)及青协同工,支持年轻一代认识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民心相通」这方面的工作。我在此祝愿「一带一路一友情」计划取得空前成功,各位青年朋友可以扩阔眼界,建立友谊,在有所经历后,在返到香港时,可以大声讲:「我见过,我真系见过!」
多谢各位!
完
2016年2月22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9时2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