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今日(六月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张超雄议员的提问和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的书面答覆:
问题:
过去多年,当局不时邀请非牟利机构提交营运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支援服务中心)的建议书。有关的决策局及政府部门代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采用若干准则审批该等建议书。该等准则包括申请机构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服务的经验、过往表现、组织支援、服务网路,以及与其他团体合作的能力。本人近日得悉,评审委员会去年没有把葵青区支援服务中心的服务合约,批予一个富经验(已在该区提供有关服务逾十年)、具良好声誉及服务质素获好评的非牟利机构,反而把服务合约批予一个当时只得三个月服务经验的非牟利机构。有部分社会福利界人士对该项结果感到不解,并认为审批准则欠缺透明度。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评审委员会现时采用哪些准则,审批非牟利机构就营运支援服务中心提交的建议书,以及当中是否包括相关的服务经验和表现;如有包括,所占比重为何;如不包括,原因为何;
(二)为何当局把葵青区支援服务中心的服务合约批予一间经验尚浅及未有往绩显示服务质素良好的非牟利机构;
(三)自葵青区支援服务中心于去年六月启用至今,当局有否就有关的非牟利机构的服务表现进行监察;如有,详情为何;当局是否知悉该机构提供的各项服务(例如中英文班、课后辅导班、融入社区活动,以及谘询、辅导、转介、传译及翻译等服务)至今的开支分别为何;
(四)鉴于有社会福利界人士质疑现时营运葵青区支援服务中心的非牟利机构之所以获批服务合约,主要原因是与内地相关机构关系密切,当局有否就该项质疑作出回应;如有,详情为何;及
(五)鉴于民政事务局将于本年第三季展开新一轮为内地来港定居未满七年的人士及少数族裔人士提供支援服务的邻里互助计划,并正就此进行招标工作,有关的审批准则的详情,以及每项准则所占比重为何?
答覆:
主席:
(一)特区政府一直以公平、公开和公正的既定程序,拣选非牟利机构营办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我们透过不同渠道,包括报章广告、新闻公告和民政事务总署(民政总署)网站等,广泛邀请非牟利机构就营办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提交建议书。我们并举办简介会,让有兴趣递交建议书的机构更了解项目的服务要求和评审准则。在截止申请后,收到的建议书会交由独立的跨部门评审小组按照预先订立及公开的评审准则仔细评核。评审小组的成员包括民政总署、社会福利署和劳工处代表。特区政府会根据评审小组的建议委托获得最高分数的非牟利机构营办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
独立评审小组采用的评审准则及其所占比重如下:
*服务设计及运作概况(35%);
*服务质素管理(20%);
*人力计划(10%);
*计划的推行时间表(10%);
*相关的营运经验及统筹策略(10%);及
*财政预算及成本效益等(15%)。
上述资料包括评审准则及比重等均详细载于计划说明书,并上载民政总署网站,让有兴趣人士和机构参阅。
(二)行政长官在二○一四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在葵青区开设一间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政府按照如第(一)部分答覆所述的既定程序,拣选非牟利机构营办该中心,包括由独立评审小组根据上述评审准则评核收到的建议书。「相关的营运经验及统筹策略」是其中一项准则,占总分数10%,除机构本身的营运经验,评审小组亦会考虑机构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的相关经验。经评审小组评核所有建议书后,政府委托了获得最高分数的非牟利机构营办葵青区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
(三)葵青区的LINK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于二○一四年十月底开始提供服务,民政总署一直密切监察中心的运作,包括:
*审核营办机构每季提交的详细进度报告;
*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以及与服务使用者面谈,直接了解他们对中心的意见;
*仔细审查中心的财务记录及单据;及
*恒常与营办机构检讨工作进度和表现等。
中心自投入服务以来,运作畅顺,服务使用者评价正面。
全港六间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及两间分中心的支出主要划分为薪酬、租金、行政开支和其他营运费用等,我们没有以各项服务划分的开支数字。
(四)在拣选非牟利机构营办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时,独立评审小组只会按照既定的评审准则评核每份建议书,申请机构是否与内地机构有关系并不在考虑之列。
(五)根据邻里互助计划(计划)的计划说明书,计划项目必须属于民政事务局有关地区及社区关系的政策纲领下,并能达致社区发展的政策目标。计划的评审标准包括:
*计划能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程度;
*申请机构在建议计划的服务范畴的相关经验;
*计划预期的服务水平/成效是否切实可行并可持续;
*计划的预算是否审慎、务实,并符合成本效益;及
*人手编制须包括至少一名注册社会工作者。
民政总署现正为计划招标,在申请截止后会联同相关决策局及/或部门审批收到的计划申请。
完
2016年6月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