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今日(六月十六日)出席香港工业总会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办的「工业家论坛2016--香港再工业化和工业4.0」的致辞全文:
Daniel(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郑文聪教授)、Karmen(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嘉燕)、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兴获得邀请出席今天的工业家论坛,和业界朋友们一起探讨香港「再工业化」的机遇,以及介绍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思维。
大家都知道,发展成熟的经济体不能以低成本与竞争对手比拼。现在全球各国都积极发展以创新科技主导的高增值先进制造业。
二○一三年,德国政府开始手带领当地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的创新工业,将软件密集的生产系统及程序、虚实整合系统、大数据及物联网连系一起,形成一个智能化的高效率网络,提高生产能力、效率及质量,以应付制造业的长远挑战。这就是德国的「工业4.0」。
德国的「工业4.0」概念,启发其他制造业经济体系打破固有思维,跳出框架。美国、英国及南韩等工业国家的政府都牵头响应,优化制造业技能,大力投资创新科技,提升在全球的竞争力。
美国首先发表《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报告》,阐述联邦政府将采取多项新的策略,提升国内制造业的能力及推动创新科技。英国的《制造业供应链行动计划》,提出政府帮助供应链上各工业界别合作的方向及措施。而南韩的「制造业3.0」,则强调政府支持当地中小企,利用智能创新制造技术强化当地工业。
国家于二○一五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订出工业发展蓝图,最终目标是希望在十年后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透过创新科技、广泛应用智能技术和生产程序、提升基础和高科技工业,强化中国的高端制造业。该计划聚焦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例如资讯科技、机械人技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节能和能源装备等。
香港特区政府在今年的《施政报告》及《财政预算案》中,前所未有地投放超过180亿元,推动香港创新及科技产业发展。我们必需及时把握「再工业化」及智能生产的世界趋势,发展新产业,促进香港经济多元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优质的就业机会。这对香港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工业是本港创科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此,我感谢香港工业总会一直支持香港的工业发展及政府的工作,尤其在创新及科技局制定工作重点,以及「再工业化」方面,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香港工业根基深厚,发展曾盛极一时,七十年代曾是轻工业中心,雇用超过100万名员工,最高峰时曾占本地生产总值约百分之三十。我们的轻工业及制造业,特别是钟表、玩具、电子等,以「香港制造」的信誉和品质闻名世界。
八十年代制造业生产线北移,香港转型至今时今日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国际金融中心。时至今日,服务业亦面对互联网带来颠覆性改变。我有信心,香港的企业可参考「工业4.0」的概念,在香港建立高增值的制造产业,特别在机械人、智慧城市及健康老龄化的领域,推动本港「再工业化」,再次在世界市场上为「香港制造」这个品牌增光。
我要特别强调,「再工业化」并非走「回头路」到昔日的工厂年代,更不是要劳工密集的传统制造业回流香港。「再工业化」是建立高增值的制造产业。这些产业的特色,是懂得利用物联网、云端运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融入其生产或商业模式中,而生产设施也不一定需要大量土地。换言之,我们的目标是培植一些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但不需要太多地方的高端制造业。
近年,有不少香港企业和工业家已成功转型升级,在世界市场占领先位置。例如,在今年四月,应香港工业总会的邀请,我陪同行政长官参观了两间会员在珠三角的厂房,其中一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面板生产商,全球市场占有额超过百分之五十,有些说是百分之六十,客户包括了Apple及Samsung等。另一间是已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一站式精密塑胶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两间企业都利用智能化设计、生产及管理系统,在产品开发、设计、工艺方面,均能做到原创和世界领先标准。
这两家企业以「香港管理、内地生产、海外销售」的方式经营,并充分利用香港的高端增值服务,包括融资、物流和专业服务,发挥香港和内地的各自优势,值得其他香港企业参考。
事实上,香港已具有推动「再工业化」的优势。首先,我们的工业家在珠三角及东南亚拥有世界级的工厂,以及顶尖的全球采购及销售网络;第二,我们拥有完善的资讯科技建设及强大的服务业,为发展网上服务平台与售后服务提供竞争优势;第三,我们邻近庞大的内地市场;第四,「香港制造」仍然是安全可靠的认可品牌。
政府在推动「再工业化」方面的工作已经展开。例如政府会于将军澳工业发展两个试验项目--先进制造业中心及数据技术中心,发展成本为82亿元。项目已于五月底获得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先进制造业中心总楼面面积约108 000平方米,以推动智能生产和高端制造业为目标。大厦设计会针对目标租户的需要,如在楼底高度、楼层负重能力、超净室环境设置等方面配合,以支援企业进行高精密组装的先进生产。根据经济顾问的预期,这两个项目合共每年可为香港经济创造约15亿元增加值;并从建筑到落成,提供约7 500个不同行业及技术层面的职位。
实施优化工业政策是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其中重要的一环。我们在二○一五年年初调整进驻工业的条件,优先吸纳创新及科技产业。鉴于科研和新工业用地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政府将会在莲塘/香园围口岸附近物色土地,为发展科学园及工业作长远规划。
高端制造业要有强大的研发力量支持。本地的学术及科研界发展蓬勃,在国际科技范畴成绩斐然。我们在年初提出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20亿元,成立「院校中游研发计划」。计划上星期五已获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让六间本地大学,可以在重点科技领域进行更多中游和应用研究,研发出更多可转化作实际应用的创科成果,有助推动产业发展。香港目前并没有创科anchor company,科研力量集中在大学,这个计划可充分发挥大学优势,加快研究成果转移与商品化。我相信在大家推动「再工业化」的共同努力下,本港将来一定会有多间创科anchor companies。
此外,国家科技部目前已在六所本港大学建立了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以及六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在多个领域进行研发。政府每年拨款超过一亿元支援这些实验室与中心。
政府亦已提高「投资研发现金回赠计划」的回赠金额,由现时的百分之三十增至百分之四十,相等于百分之三百的扣税优惠,而且不用缴税也可以得到优惠。此举可鼓励企业投放更多资源于研发,有利推动「再工业化」。
中小企是本港经济的支柱,占全港商业机构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推动本地企业使用创新科技,我们会推出「科技券先导计划」,资助中小企使用科技服务和方案,提高生产力和升级转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本地创新、本地应用、本地受惠」计划。
除了提升香港工业的创科能力之外,政府会积极加强香港作为内地与海外「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政府同时是促进者,推动官产学研的合作,我们的目标是吸引国际顶级的人才及机构来港。
大家不要忽略,香港整体经济力持续在世界前列。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在五月底发表的《2016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再一次被评选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特区政府会继续努力维持香港的竞争优势,包括优良的法治传统、自由市场原则、高效的公营部门及稳健的体制,以吸引全球的投资者。再加上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双重优势,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香港的竞争优点,一定能在产业发展上再创高峰。
最后,我感谢今次论坛的主办单位,香港工业总会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给我机会与在座各位分享对香港「再工业化」的看法。我衷心祝愿论坛圆满成功、大家满载而归。
多谢大家!
完
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7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