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存在很多障碍,如一般儿童对父母会存在较强的依恋,但自闭症儿童对父母却没有明显的感情,却对无生命的物体异常迷恋,不肯放手。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傻笑。当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闭症儿童也有烦恼,也有高兴。但烦恼时他们会尖叫会自伤,高兴时会去拍打人,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一连串行为问题随之而衍生,而这些行为问题亦是老师最感头痛的,所以增进自闭症儿童的情感发展是非常重要。但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是让孩子接纳你,当你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后,你就会对孩子的情感有所了解,产生共鸣,孩子也会较配合你的各种训练。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心,爱护他们,多用身体去拥抱他们,使他们逐渐体会到你对他们的爱,同时也要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做示范。可利用图片帮助儿童认识各种表情,如:哭、笑、愤、怒、悲哀等。并利用小图书让他们去观察有关情景下人的表情和情感,理解他人的感情。教导儿童在别人悲伤难过时自己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去安慰别人等。帮助儿童学习如何主动关心他人,如天冷了,主动给父母添一件衣服;小朋友哭了,主动去抚慰一下,把自己喜爱的玩具给他等,这些行为老师应及时给予鼓励。
在公众场合,他们出现很不恰当的表情:如莫名其妙的痴笑,这时要及时用简短的言语予以制止,如:唔得、唔可以,反复多次后,儿童会认识到在公众场合,这种傻笑是不合适的,被禁止的。在孩子尖叫大发脾气等时,要仔细分析原因,针对原因予以帮助,从而消除烦恼。同时,也要教导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去应付困难。用实例或小图书教导儿童,别的小朋友遇到困难、有烦恼了,会去找父母或老师帮助他们,或者自己想办法克服。渐渐地,孩子就会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了。
如果儿童对于无生命的物体过度依恋,则让儿童多做一些建设性的活动予以改善,既可消除了不正常的情感指向,又可使儿童将情感投入到正常的活动或人身上。
关心、帮助自闭症儿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单靠老师的教导并不能发挥最有效的成果,还要配合家长的合作。因此,教师负有双重责任。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训练,使儿童的障碍逐步得到改善,潜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要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也成为能教育训练自己孩子的老师。这就要要求教师既要具有一般儿童发育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又要有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要有自闭症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闭症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更好地帮助儿童改善障碍,发展潜能。同时还要求教师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因为自闭症儿童障碍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训练要随时随地进行,没有家长的参与,就不能实现教育训练的连续性、系统性。说服家长参与孩子的训练,使训练能有成效完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家长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搞特殊教育的老师身上,殊不知,真正能援助他们孩子的人正是自闭症儿童自己的父母,很多成功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师面对沮丧、绝望、无助的家长,首先给家长提供心理支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悲哀中走出来,树立起教育训练自己孩子的信心,为孩子付出真爱。其次,教师要给家长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支持。教师不但要教会家长如何去计划和设计课程,并且使家长学会评估自己设计和规划的课程;教师还要教会家长如何去鼓励和帮助孩子。这样,对于自闭症儿童障碍的改善,乃至于他的终生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融合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常常听到“教改”这个名词,有些人认为相当不错,因为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调适。但同时亦听到很多不满的声音,来自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学生,似乎大家对教育改革都有点抗拒,或许因为所有的改变来得太急促和太多,他们没有做好心理准备。
在众多的教育改革项目中,大家有否留意到其中一项 ——“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主流学校就读,让他们从小融入普通学校的生活,尽早适应社会的生活环境。另方面,也让普通学童认识到社会上有不同学习需要的人,知道每个人均有长处和弱点,学懂互相欣赏和接纳,共同建立一个融和的学习环境。
教育署于1997年正式展开“融合教育先导计划”,当时有9间学校率先参与,其中包括2间中学和7间小学。主要对象是听障、视障、自闭症但智力正常、轻度智障和肢体残障的学童。随后几年,参与的学校不断增加。预计2002年,将有110间学校推行“融合教育”。
自1997年起,本会每年都会往访刚开始实施“融合教育”的学校。发觉在这几年间,校长和教师对“融合教育”支持和接纳的程度,都有显着提高。 “融合教育”成功吗?
「融合教育」实施了4年,参与的学校不断增加,这正好反映「融合教育」的成效。有学校指出,开始实施「融合教育」的时候,会有不少忧虑,例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能否适应和真正融入群体生活呢?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接受特殊教育训练,并不十分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碰到问题时,他们是否懂得处理?以上问题,很多时凭着校长和教师的经验,总能找出解决的方法。最重要的,反而是大家对「融合教育」信念的坚持,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融合教育」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教育宏愿。
学校的领航员——校长,需明白和理解「融合教育」的真正意义,带领全体师生,缔造一个共融的学校文化。正如汤梅芬校长强调,「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所有儿童快乐地在学校成长。记得有一间实行「融合教育」学校的校长曾表示,「融合教育」已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学校的文化,教师、学生、甚至学校的其他职员,合力建立一个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
深信大家也不会否定教师一向肩负着沉重的工作担子,除教学外,又要处理其他行政和辅导的工作。那么,为何他们还勇于接受这个严峻的挑战呢?就让教师们自己说出对「融合教育」的看法。保良局庄启程下午小学钟彩玲老师认为:「融合教育让我学会接受不同能力的学生,达致『因材施教』的目标。」屯门小学林美娇老师表示:「担任资源老师,让我有机会认识有特殊需要学生的潜能,他们的进展给予我很大的成功感。」与此同时,教师亦需要一些专业支持,例如信义中学就借重心光学校的协助,有效地让老师掌握教导视障学生的技巧,认识学生的学习障碍。
学生之间的关系又怎样呢?其实同学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远比成年人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他们同样喜欢与一般同学一起学习和成长。其中一位由本会所举办的活动中选出的杰出融合大使,他是一名中学生,有听障的问题,曾分享「融合教育」对他的影响:就读小学时,老师并不了解他的学习困难,而同学又不懂得与他沟通,六年的小学生涯都是孤独地渡过;但升读中学不久,发觉教师和同学们都十分接受他,教师就他的需要而在教学方面作出调适,同学们又主动跟他接触,虽然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掌握到与别人沟通的技巧,但他认为很值得,因现时他过着愉快的学校生活。
另一位同是杰出融合大使,患有唐氏综合症的9岁同学,语言能力较差,他于2000年9月入读一间融合学校。他的学业成绩一般,但行为问题令老师感到烦恼。他经常扰乱课室秩序、抢同学的东西等。开课3个星期后,同学的家长主动要求退学,转读特殊学校。当时该校的资源老师极力主张同学留下来,因为老师认为他适合接受融合教育。于是老师采用一连串的辅导方法,定出学习和行为规范,加上家长的配合,小孩的学业成绩和行为都渐见进步。
本会经常强调,「融合教育」除了给与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童多一个选择外,同时亦能让一般的学生有机会去认识和接纳不同的人。一位中六学生表示:透过学校生活,她们和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同学能互相欣赏和学习,一同进步。她是一名学长,因为朋辈辅导计划而认识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同学,她认为他们有先天的缺陷,在学习上较一般人困难,可是他们大都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努力,他们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了其他同学不少激励和启发,她觉得这对校内每一个人都有正面的作用。
推行「融合教育」只短短数年,在执行上还有很多难题及需要改善的地方,例如增添资源、加强教师的特殊教育训练、家校合作、更全面的信息和专业支持等。「融合教育」并非「全纳教育」,我们认为应给予学生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而不是盲目地让能力迥异的学生走在同一校园里。「融合教育」的长远目标,是不再将学校分为融合和非融合类别,所有学校都能认识和接纳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再不存在疑虑和奇异的目光。我们也希望政府可加紧改善现有的制度,并为「融合教育」定下长远蓝图,帮助学校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