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行为问题处理的目标及策略(调控环境、避免强化、循序渐进、特别技巧)
在问题未受处理之前,孩子生活中出现行为问题的时间会较出现理想行为的时间多,理想行为-行为问题的比例值低。在此阶段照顾者要藉调控环境令行为问题出现的机会尽量减低;当行为问题出现时,照顾者亦要以避免行为问题受强化的原则来制止行为问题不断恶化,好使行为问题受到初步控制,增加孩子情绪稳定的时间。当孩子的情绪稳定后,照顾者要把握机会订立合理的训练要求,配合适当训练技巧,循序渐进地提供训练,令孩子生活技巧能力得以提升,以致理想行为出现的机会增加,行为问题减少,最终扭转初期行为问题多于理想行为的局面。
以下笔者会分别就自闭症儿童三方面的行为障碍,把照顾者常有的疑问列出,并提供解决应付问题的方法。为方便读者掌握方法背后的策略,笔者会用括号把策略记在方法之后。(策略包括四项:调控环境、避免强化、循序渐进、特别技巧)
沟通训练
沟通困难是自闭症儿童的基本障碍,亦是大部分行为问题的根源,所以提高孩子的沟通技能应视为不容忽视的训练重点。
「我的孩子不懂说话,常常发脾气……」
首先不要急于进行语言训练,可从非语言表达开始(循序渐进)。我会建议照顾者在生活中多要求孩子以动作表达需要,例如上厕所前轻拍裤子示意,或用手指向想要的东西。照顾者应利用孩子喜爱或生活必需的事物作为训练媒介,如玩具、衣物、食物或食具等,并刻意把孩子想要的东西放高,例如把糖果薯片放在柜顶上,或在吃饭时故意遗忘派发筷子汤匙给孩子,制造表达的需要(特别技巧)。照顾者要紧记不要事事对孩子「照顾周到」,须要求孩子先行表达,然后才满足他的需要。当然照顾者亦要有心理准备面对孩子因急于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发脾气的情况,要耐心坚持合理的表达要求。本阶段的目标是让孩子习惯以行动来表达。
「我的孩子只会说单字,不懂说句子……」
凡事必须循序渐进,照顾者必须留意,要求孩子由单字表达至句子表达,中间需要超越很多层次,故此这并非合理的目标。照顾者要订立合理的短期目标(循序渐进),例如1.增加不同处境的表达频率(例如:家中及外出用膳都要先说「饭」);2.扩大单字词汇(例如: 要求懂说「饭」字的孩子学说「汤」、「饼」、「水」等)或3.把单字表达延伸至叠字或两至三字的短句(例如: 要求说「饭饭」、「食饭」、「要饭」甚或「我食饭」等)。
「我的孩子爱重复别人的问题,如鹦鹉学舌……」
重复别人说话反映孩子可能未能掌握问题或要求的意思,照顾者必须简化语意(特别技巧)及缩短句子(循序渐进),尝试以不同方式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意思。若改变说话方式后仍未能让孩子明白,照顾者便要想清楚所要表达的意思很可能是超越孩子的理解能力(例如要求一位只可认数的孩子计算),应放弃不设实际的期望,调节要求至合理程度。
「我的孩子常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重复说『我杀死你』……」
若孩子具备语言能力,但很多时语无伦次,照顾者要选择性地回应孩子的说话(避免强化)。当孩子重复不合宜的表达,或向照顾者说「我杀死你」之类的说话时,照顾者要保持平静,勿愠勿怒,并要故意忽视,避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反应,包括反问(「咩嘢话」)、责备说教(「你咁讲唔啱」)、注视或展露好奇的面部表情,以免强化孩子不合宜的语言表达。与此同时,照顾者亦要以坚定态度简洁重申对孩子的要求,把握孩子作合宜语言表达的时机,即时以表情(展露笑容)及说话(如「啱啦」)作回应。如此,孩子便能透过照顾者不同程度的反应,直接经验甚么表达能够得到回应,甚么表达是不被接受的。
「我的孩子不会听我说道理,不懂守规矩,经常要我即时满足他的需要……」
照顾者在照顾孩子时须清楚划分语言表达训练及纪律训练。假如孩子未有语言表达的能力,进行纪律训练是不设实际的(循序渐进)。若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藉说话表达要求,但同时却又以纪律考虑来不让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只会令孩子混乱,阻碍学习的效率。对未掌握语言能力的孩子,其训练目标应是刻意让他们经历语言表达的功能,即在说话后其需要得到满足(特别技巧)。所以,若他们以发脾气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照顾者要视乎孩子的能力,坚持要求孩子先以动作或语言表达,随后便即时满足他的需要。这样,孩子的表达行为才会受到强化。
教导守规举的适当时机,需待孩子成功建立较稳定的表达能力之后。那时,照顾者可在孩子提出语言表达后因应情况要求孩子稍等,逐渐延长等候的时间(循序渐进),慢慢让孩子体会什么时候大人才会满足他的要求,什么时候即使表达了也不会得到回应,从经验逐步学习守规举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很多照顾者以为讲道理这种管教方式是代替惩罚责骂的理想方法,但这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时讲道理是无法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首先,对患有自闭症的幼儿来说,语言理解障碍会令他们难于明白抽象冗长的道理。第二,有研究指出,即使是一般的学前幼儿,讲道理的实际影响亦很有限,只有当孩子进入小学至中学阶段这方法才会奏效(Burton Banks, 2002)。第三,照顾者往往不自觉地选择在跟孩子激烈冲突期间讲道理,可是在混乱的处境中,有谁能把道理听进耳里?所以,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照顾者切勿说话太多,须把握孩子稍稍平静的机会才精简地提出行为要求(如「请你坐低」、「依家做功课」或「踩单车时间已经完啦」等等),并以行动—即贯彻坚持行为要求,来让孩子经历道理,而非一味听取道理。
重复偏执行为或兴趣
「我的孩子到巴士站乘车时总要选搭他的『心水』巴士,若不是他的『心水』,你绝无办法把他拉上车,或强行离开,因为他会大吵大闹,有时我要在巴士站和他一起等上数小时,直至他的『心水』出现他才肯上车……」
重复偏执行为可算是自闭症的独有征状,亦是非常棘手的行为问题。自闭症儿童的偏执行为难以理解,与一般孩子吵嚷要求玩具零食、逃避做功课又或是拒绝关电视去洗澡等操弄行为(manipulation)不尽相同,因为偏执行为背后往往缺乏明显支持因素,照顾者难以理解孩子如此顽固坚持为的是得到甚么「着数」;但操弄行为却大多可以找出可理解的行为动机(如玩具零食、逃避功课或大人注意等等)。若照顾者以强硬手法处理孩子的偏执行为,这容易令孩子作出强烈的反抗,激发难以收拾的情绪。
照顾者若能细心观察,孩子的反抗行为是属于操弄行为或是偏执行为其实是有迹可寻的。若孩子表现的是偏执行为,他们的反抗往往带着强烈的焦虑;若孩子表现的是操弄行为,他们的反抗是不会带着焦虑不安的色彩。
面对以上情况的照顾者而言,我同意他们无谓跟孩子「正面交锋」,照顾者可先细心观察孩子的喜好,从而找方法避免尴尬。这位母亲后来告诉我,在孩子多次发脾气后,她发现孩子的「心水」是选择某位司机所驾驶的班次才肯上车乘搭!她唯有向车站职员查询,待那位司机将会执勤时才到达车站,减少等候的时间(环境调控)。
「我的孩子每天均要走同一条路回校……」
处理孩子的偏执行为前,我们必须衡量该行为对孩子的整体影响如何,然后才决定处理的迫切性。若然孩子拒绝上学,行为问题的迫切性自然很高;如孩子只是选择走同一条路回校,而若能依从他走这条路线,他便会情绪稳定地上课的话,我认为问题的迫切性便不算高。我会选择暂且不去处理这个行为,好让照顾者能集中资源应付孩子其他更迫切的情绪行为及学习问题(例如自我伤害行为或沟通训练等等)。
「我的孩子每晚要决定家人洗澡的次序,不肯依我的指示洗澡……」
这位家长告诉我他的独子要自己决定洗澡的时间,也要支配她和丈夫洗澡的先后次序。孩子有时会选择第一,有时会选择最后,只要能顺从孩子的意思,他便不会抵赖逃避洗澡。由于孩子不是藉发脾气来抗拒洗澡,我建议这位家长要避免贸然发出洗澡的指令而引发争拗。家长可询问孩子各人之洗澡次序,然后「批准」孩子的决定(环境调控)。这个做法的目的跟上一个例子一样,可让照顾者集中精神处理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拒绝做功课等);同时,照顾者又可以减少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机会,维持父母的威严。
「我的孩子自两岁以来,逢星期日总要乘火车到火炭站的大堂出闸,然后才肯离开,过去三年风雨无间……」
假如照顾者考虑过上述提及的各项因素,仍决定要处理某项偏执行为的问题,我们就要以扩阔孩子生活经验为目标,配合「浓茶变清茶」的渐变概念去处理有关问题。甚么是「浓茶变清茶」概念呢?设想你有一满杯茶色浓如墨汁的普洱茶,你每次只喝一啖,然后重注清水加满,如此重复数十次,你想茶色会变成怎么样?它逐渐会化为一杯清茶。对自闭症孩子的偏执行为而言,我们必须避免剧烈转变,若能每次只作少许改变,那么改变行为的成功机会便会增加(循序渐进)。
面对上述孩子,我提醒照顾者不要抱一蹴即至的奢望,以为一两次功夫便可以除掉孩子到火炭站的习惯。处理问题最主要的目标是坚持要求孩子先尝试新的经验才满足他到火炭站的习惯(特别技巧)。例如照顾者可考虑要求孩子先到大学站走一回才乘车返回火炭站,又或者先乘巴士到沙田站才乘火车到火炭站等等。无论如何,孩子最终都可以到火炭站,但跟以往情况不同的是,孩子在进行偏执行为之前会接触到一些新的经验。藉此处理手法,孩子面对转变的不安情绪便能减至最低,而孩子在反覆接受新经验后亦有较大机会接受转变,放松其偏执行为。当孩子渐渐接受转变后,照顾者便可增加新经验跟偏执行为的比例(例如引导孩子先到大埔或太和站等),把偏执行为逐步「冲淡」(循序渐进)。
社交训练
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社交训练时,照顾者必须留意孩子在社交游戏发展所处的阶段。正常的社交游戏发展可依次分为四个阶段(协康会,1995):
一. 自我游戏(Solitary Play)-「我自己玩,唔理你玩唔玩」
二. 平行游戏(Parallel Play) -「你有你玩,我有我玩(玩不同的玩具)」
三. 联合游戏(Associate Play) -「你又嚟玩,我又嚟玩(玩同一类玩具)」
四. 合作游戏(Cooperative Play) -「我地一齐念吓点玩」
照顾者要以高一层次的阶段作为训练目标(循序渐进)。举例来说,如孩子在自我游戏阶段,照顾者可以安排一两位孩子坐在他身边各自玩自己的玩具,让孩子习惯与其他人一起。若孩子在平行游戏阶段,照顾者可为各个孩子提供同类的玩具,引导他们投入一起进行联合游戏。至于最高的合作游戏阶段,对很多自闭症孩子来说是甚高的要求,照顾者必须因应孩子个别的进度,考虑是否进行训练。若能按部就班训练,不把「越级」要求加诸孩子身上,训练的成功机会便可提高。必须紧记,把一羣孩子聚集一起进行活动绝不等于社交训练。另外,有些自闭症儿童非常享受自我的时间,所以照顾者亦不妨考虑是否需要让孩子在羣体活动后有独处的时间(特别技巧),藉此强化合羣的行为。
后记
这个「自闭天地旅行团」已到了尾声,结束前我想强调,放下成见及保持耐性是照顾训练自闭症孩子十分重要的元素。人性总是习惯「想当然」的,成长中我们各人均累积了不少这样的成见。很多事情似乎是当然不过,例如两岁孩儿懂说爸爸妈妈、小朋友喜爱合羣玩耍以及父母不能容让孩子霸道地控制大人等等。但当你接触过自闭症的孩子后,你会发现世事不尽是那么「当然」的。照顾者如能保持开放态度,多放下心中「当然」的想法,按部就班地耐心施行训练,我相信在处理自闭症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必会更加灵活,孩子亦因而可以享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