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果榕, 优昙华

学名 : Ficus racemosa L.
英文名 : Cluster Fig, Gular Fig, Country Fig, Udumbara
中文名 : 聚果榕, 优昙华
科名 : 桑科
本地分布状态 : 外来物种

植物趣闻

原产地 聚果榕原生于亚洲东南部、印度和澳洲。
名字由来

俗名「Cluster Fig」及种加词「racemosa」意指聚果榕的榕果常以总状花序簇生于小枝上。

聚果榕的花序为隐头花序,其花朵匿藏在增大的复合花托内。古人对聚果榕的生殖生物学的认知不足,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聚果榕的花期昙花一现,因此将此树命名为「优昙华」。优昙华(梵语:उडुम्बर)是一种开花植物,记载在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经文《法华文句》中:此花每隔3000年才会开花。唐代的《一切经音义》亦有描述这树种:其果实大小可辨,开花隐蔽。
应用 与其他榕属植物相比,聚果榕在香港较少种植。然而,聚果榕广泛分布在印度的森林和发展用地。其叶片、果实和根部具药效,故常被当地人采摘。根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痢疾。树皮可以纾缓泌尿和皮肤疾病。叶片萃取物具有抗炎效用,可以缓解由组织胺和血清素引起的综合症。
青果榕(F. variegata)与聚果榕

青果榕与聚果榕在树形上完全一致,它们的果实皆簇生于小枝上。要区分两者,可从树皮和叶形入手。

聚果榕的树皮经常裂开成薄片状,而青果榕树皮光滑,甚少裂开或呈薄片裂开。聚果榕的叶片呈椭圆状倒卵形,基部楔形至钝形,而青果榕的叶片则呈宽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

辨认特征

生长习性 常绿或落叶乔木。
高度 最高可达30米。
成熟时具板根,没有气根。
树皮灰棕色,光滑,经常裂开成薄片状。
托叶卵状披针形,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幼时被白色柔毛。叶片革质,椭圆状倒卵形、椭圆形或狭椭圆形,基部楔形至钝形,顶端渐尖至钝形,叶缘全缘,叶面呈暗绿色,叶背呈淡绿色。
隐头花序,梨形,聚生于老茎的小枝上。雌雄同株。
隐头果,成熟时转为红橙色。
花期 不详。
果期 不详。
备注

以上学名根据世界植物线上网页:
https://powo.science.kew.org/taxon/urn:lsid:ipni.org:names:853540-1 

其他数据库引用的学名
―《中国植物志》:Ficus racemosa Linnaeus
―《GBIF》:Ficus racemosa L.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