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它的标本曾与存放在英国邱园标本馆和其他标本馆中的比较了,但是没有在其它地方发现任何类似的植物。直到1908年,当时植物及林务部的监督邓恩先生,用拉丁文描述了这种树木,并在植物学报正式发表它作为一个新种。邓恩在文中注明:「洋紫荆得以保存,实有赖薄扶林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们的功劳。他们由靠近海边一房子的颓垣中发现了它;从这些树再移植至植物公园」。洋紫荆的种名以1898至1903年任港督的卜力(Henry Blake)爵士及其夫人命名,以表扬卜力夫妇对植物公园的支持。
洋紫荆以剪枝、插枝及压条繁殖。今日我们见到的洋紫荆,很可能都是首株种在植物公园的直接后代。
除洋紫荆外,市区常见的羊蹄甲属树种还有红花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这三种树木的叶片形状十分相似,单看叶形往往难以分辨。但是在它们开花的时候,我们可以透过花瓣的顔色轻易地分辨出这三个品种。洋紫荆的花期在十一月至三月,红花羊蹄甲由十月至十二月,而宫粉羊蹄甲的花期则是初春的三月。洋紫荆的花瓣是紫红色,红花羊蹄甲是粉红色至淡粉红色,而宫粉羊蹄甲则是粉红色至淡紫色,其中一片花瓣有紫红及黄色的条纹。而洋紫荆开花后鲜有结出荚果。
洋紫荆、红花羊蹄甲和宫粉羊蹄甲树形优美,花朵外型吸引且顔色鲜艳,观赏价值高,是公园及休憩用地常见的园景观赏乔木。但由于它们的木质较脆弱,应避免种植于当风位置。
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 又名牙香树、白木香,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女儿香」。它是原产南中国的常绿乔木,有平滑及浅灰色的树干、卵形及叶脉幼细的叶片和黄绿色的小花。在夏天,可看到一个个绿色的果实挂在树上。土沉香的用途广泛,它的树脂可制成香料或供药用,木材可制线香,而树皮可用来造纸。由于分布区不断缩小,只剩下零星的分布,中国国务院已将它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予以保护。但土沉香在本港常见,并未受任何特别的威胁。
土沉香与我们现居地的名称有甚么关系呢?香港这个名称的起源,虽然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香港即「香的港口」。
根据当代着名学者罗香林教授撰写的《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及其他有关资料描述,在宋朝,东莞一带及香港的新界沥源(沙田)及沙螺湾(大屿山西面)大量种植土沉香。当时,香农将土沉香的产品 - 琥珀状、半透明的香块(又称「莞香」) - 从陆路运到尖沙头(即今日的尖沙咀),再用舢舨运往石排湾(即今日的香港仔),再转运至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甚至远达阿拉伯。因此,石排湾这个贩运香品的港口被称为「香港」,即「香的港口」,后来「香港」更成为整个海岛的名称。
但到了清朝初年,朝廷为了清剿海患,勒令东南沿海居民向内陆迁徙。因此,种植土沉香的农业受到很大的影响。现时香港已没有出产土沉香作经济用途,然而香港的气候及水土适宜土沉香生长,因此土沉香已成为本地郊野常见的树种。
由于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香港的原生植被早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植被是战后经过半个世纪恢复起来的次生林。主要的植被群落大致可分为树林、灌丛和草地三种,而小型的群落则在淡水及海岸环境等特殊生境出现。
在古老的村落后方或庙宇附近常有面积小但种类丰富的「风水林」,村民因需要保护当地的风水,不仅不会破坏其中的树木,还会时常加以保护,使许多物种能在这些树林中繁衍生息。村民也有添种其他树木,种类包括土沉香、樟树、果树如龙眼、荔枝和蒲桃,以及大竹丛。
香港的天然山坡亦种植了不少人工林,主要种类有台湾相思、马尾松、湿地松、桉树、红胶木等,而近年山坡植树亦较多采用一些本地树种,包括浙江润楠、黧蒴锥及木荷等。而本港的竹林主要由灌木型散生竹组成,常见的种类有篲竹、托竹、华箬竹等。
薇甘菊的花和叶
薇甘菊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属外来品种,原产于中南美洲等热带地区,现已遍布印度、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和香港。 有如其他攀缘植物一般,薇甘菊会藉攀附其他植物至树冠以摄取更多阳光,从而有助生长。更甚的是,薇甘菊的叶子生长蓬勃,会覆盖其他植物,令其光照不足,难以进行光合作用,因而有碍生长,甚至死亡。薇甘菊在春夏两季生长迅速,因此有「一分钟蔓延一英里的杂草」("Mile-a-minute weed")之称。此外,它既可藉种子萌芽生长作有性繁殖,又可在茎节处生根作无性繁殖。
薇甘菊长有对生的心形叶片,长4至13厘米,叶缘有不规则的粗齿或浅波状圆锯齿;茎细长,多分枝,无毛;花呈白色,细小且有微香,于枝端簇成细小的头状花序;果实细小,呈黑色,顶端的白色冠毛有利风力传播。
薇甘菊的种子顶端有白色冠毛
当局在接到有关薇甘菊的查询或投诉时,如需要时会派员到现场视察,以确定所指的攀缘植物属何品种,同时评估该处的生境和树木受影响的程度。视察人员会小心察看并鉴定该攀缘植物,因为有可能是本地原生品种而并非薇甘菊,例如是本港常见的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和刺果藤(Byttneria aspera)。若然是这些植物,便不宜清除,否则,该处的天然植被会受不必要的干扰,而且有可能让薇甘菊乘虚而入。
要完全杜绝薇甘菊在本港出现,目前并不可能,因为它已在多处地方落地生根。当局考虑清除薇甘菊的要求时,应先根据该处的树木受影响程度和土地用途而评估其优先次序。一般会优先处理具重要生态价值的地方,例如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和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以抑制其蔓延。另外,假如有成熟的树木和林地生境受严重影响,该处的薇甘菊亦会优先被清除。相反,除非十分碍眼并引起公众关注,生长在荒地或受干扰地点上的薇甘菊则较为次要。此外,亦须考虑受薇甘菊影响的地点是否容易到达,有些受影响的地点因地势险要或位置偏远,极难到达。
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定期监察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和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并会清除薇甘菊,尽量防止它在这些地方蔓延。如有需要,其他有关部门会作出安排,把影响其辖区内天然林木和园林设施的薇甘菊清除。土地业权人和私人屋苑管理公司须负责管理其物业范围内的地方,各部门或有关人士可委聘园林承办商、熟练的园林工人或园务工人在其辖区清除薇甘菊。渔护署亦已拟备清除薇甘菊作业备考,供有关人士参考。
原则上,要保护林地和树木免受薇甘菊损害,最佳办法是多作监察和定期保养,以抑制其蔓延。可考虑在有关地点种植树木和灌木,作为长远的防治措施,但须符合该处的土地预定用途。此外,应尽量避免干扰和分割天然林地,以免造成林地边缘地带,让薇甘菊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