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堪称现代中国绘画的世纪先驱林风眠,其一百多件作品将由明日起(四月四日)至六月三日在香港艺术馆展出,大部分为首次在港展出。
是次展览名为「世纪先驱 ── 林风眠艺术展」,结合艺术馆与上海美术馆的藏品,并得到林风眠的谊女冯叶及其他私人藏家借出珍藏,展示了林氏逾六十载经历沧桑的艺术生涯,全面地回顾其艺术风格发展的历程,让观众大饱眼福之余,亦提供了研究林风眠艺术的良机。
林风眠(一九○○至一九九一)出生于广东省梅县西阳堡。一九一九年参加勤工俭学留学法国,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一九二六年回国后即任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校长,一九二八年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他躬身实践融合中西,跨越西方现代艺术与传统水墨的鸿沟。
不过,他的艺术生涯并非一片坦途,而是一条孤寂坎坷的艺术苦路:战时僻居重庆、战后独居上海,刻苦创作;文革当中,饱尝四年冤狱,画作尽毁;晚年静居香港,奋其余生,埋首创作。林风眠的一生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写下丰盛的一章,并薪传了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一众巨匠,可称一代宗师。
林氏早年深受西方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乃至较前期的浪漫主义所薰陶。一九二○年代中期至一九三○年代中期创作的《民间》、《人类的痛苦》和《人道》等大型油画,均表现他对社会公义与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他于湖南沅陵期间便画了许多以街头小贩、江边渔户、小数民族妇女为题的水墨速写。
林氏描绘自然景观题材的作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山水」,他从一九四○年代开始确立「方纸布阵」的新形式,水墨风景多取特写近景,简括宁静。
一九四六年林氏回到杭州与家人重聚,重投城市生活,他尝试把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融入水墨画中,塞尚式的静物、马蒂斯式的屏风少女、莫迪里亚尼式的女郎、立体派的几何造型都成为他参考的对象。静物、风景、仕女、戏曲人物的典型风格亦在酝酿成熟中。
进入新中国时期,林氏搬到上海以卖画维生,并着迷於戏曲,从中激发他创作的新方向。他利用传统戏曲表演手法去演绎立体派的理念,并参考民间皮影戏的造型,以加强画面的几何化效果。而他的仕女在融入二十世纪初期巴黎的新艺术风貌之外,更向古代艺术和民间艺术靠拢。
从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六○年代的文革前,是林风眠创作的高峰期。他以中国水墨宣纸结合西方艺术思维的实验,已见成果。仕女之外,还有那如塞尚式构图、立体派般几何化的静物及平远景观的荷塘或秋山风景。而卢苇飞骛更是最个人特色的题材,辽阔远淡的云天,如夜幕将临,或山雨欲来,芦苇摇伏,时或孤骛、或两三飞雁,逆风疾翔,画境苍茫萧索。这些作品标志林风眠水墨画的成熟期。
一九七七年底,林氏移居香港,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其艺术亦产生了变化。自由的环境,使他更敢于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画作更趋表现性:造型粗简,笔触纵肆,细节描绘减少,色彩亦变得炽热。
林氏晚年的风景画进一步抽离实景,呈现回忆与梦想中的景观,如《秋色》中他放弃了平远空间透视,以豪迈笔触配以班斓色彩,带有强烈的表现性。
配合是次展览,艺术馆将举行一系列讲座,包括于四月四日下午六时举行的「林风眠作品的风格演变及真伪鉴定」讲座,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郎绍君主讲。此外,于四月七日下午二时三十分举行的「挥洒一生──林风眠的画和生平二三事」讲座,则由冯叶主讲。两项讲座分别以普通话及粤语进行,于该馆演讲厅举行,费用全免,名额为一百五十,先到先得。
此外,艺术馆为展览印制一册彩色图录,于该馆书店发售。
艺术馆位于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号。开放时间为星期日至三及五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星期六上午十时至晚上八时,逢星期四休馆(公众假期除外)。入场费十元,全日制学生、高龄人士及残疾人士半价优惠,逢星期三免费入场。
有关展览资料,欢迎浏览艺术馆网页:http://hk.art.museum/,或致电二七二一 ○一一六查询。
完
2007年4月3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8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