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寄给朋友 政府主网页
立法会:教育统筹局局长就「增加本地大学学额」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只有中文)
******************************

  以下是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教授今日(五月二日)在立法会会议席上,就「增加本地大学学额」动议辩论的发言全文:

主席女士:

  特区政府一向致力为本地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升学阶梯,以配合香港的社会发展及人力需求。

  过去政府主要透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本地高等院校,为适龄及成绩达标的预科毕业生提供公帑资助的学士学位课程。但随着香港逐步发展为知识型经济及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大量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优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参考了其他地区的经验,我们明白到要大幅扩展专上教育机会,不能单靠政府的资源,必须引入社会各界的智慧、资源和努力,才可令更多学生受惠。我会在稍后阐释政府如何透过不同的政策及措施,增加本地青少年的升学机会。

公帑资助的学士学位课程

  早在1989年,政府注意到要配合香港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系,必须加快提升本港劳动人口的质素和竞争力,而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就是提升本港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此,我们订下目标,逐步增加公帑资助的一年级学士学位课程学额至14500个学额,为大约18%的17-20岁适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我们在1994/95学年如期达致上述目标。与此同时,由教资会资助的高等学府数目,亦由1989年的五间增加至现时的八间。

  随着九十年代初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展,教资会资助界别亦在九十年代后期进入整合期,以巩固及调节院校各方面的发展。有见及此,政府决定把公帑资助的一年级学士学位课程学额维持于14500名。过去十年,公帑资助一年级学士学位课程学额,一直维持于适龄学生人口的16-18%。

  部分立法会议员对政府未能在近年再次增加公帑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表示关注。在厘定教资会资助界别公帑资助的核准学额指标时,政府会考虑教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未来适龄学童的数目、入学学生的质素、高等教育界别的发展、政府的财政状况及香港的人力需求及经济发展趋势等。政府会根据教资会的意见,把教资会资助界别建议的核准学额指标提交行政会议审议;而教资会资助界别的经常性拨款额,亦主要根据核准学额指标来厘定。

  我必须强调,虽然公帑资助的一年级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在过去数年维持不变,但实际上政府已透过其他途径增加了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首先,政府透过在教资会资助院校提供公帑资助的高年级学额,为副学位毕业生及其他拥有同等学历的学生提供升学衔接机会。就此,政府已承诺在2005/06学年至2010/11学年,分阶段提供合共约3800个公帑资助的二年级及三年级学士学位课程学额。若把公帑资助的一年级学士学额及衔接学额计算在内,在2006/07学年,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已达到18.8%。此外,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字,随着适龄学生人口于未来数年逐步下降,我们预计到了2011/12学年,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会进一步上升到19.6%。

  然而,我希望各位议员不应只着眼于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而忽略了入读学生的质素。事实上,根据高级程度会考近年的成绩计算,每年只有约15600名考生符合入读教资会资助院校的基本入学条件。因此,现时政府提供14500个公帑资助的一年级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已满足了?大部分合符基本收生要求的同学入读学士学位课程的需求。再者,我留意到部分社会人士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教资会资助院校是培育社会精英的摇篮,亦是发展学术及研究的基地,故此有必要维护院校的卓越水平,而入学学生质素是重要的一环。他们因此担心若再大幅增加公帑资助学士学位课程学额,院校会迫于无奈地降低其收生水平。在维持学生质素的大前提下,我们绝不能轻言大幅增加公帑资助的学士学位课程学额,以免影响了本地院校的质素及在国际间的声誉。

  除了维持学生质素外,增加公帑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学额涉及大量的公共资源。目前特区政府用于教育的开支,已占政府经常性开支23%,而用于高等教育的开支每年则超过100亿元。如果我们以目前的资助模式大幅增加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定会对公共财政构成沉重的压力。再者,公共资源始终有限,我们绝不能全数依赖公帑资助的学额,来满足社会上对专上教育的需求。

发展自资专上教育界别及私营大学

  虽然如此,我们明白青年人对学士学位课程的需求殷切,亦同意政府必须继续提升他们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以维持及提升香港的竞争力。正如梁君彦议员提出的修正议案指出,提供大学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公帑资助的课程,私营大学及自资课程亦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在过去数年广开办学门路,鼓励大专院校、私人机构和其他团体,提供公帑资助高等教育以外的升学途径,以建设更灵活及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政府在2000年定下了在十年内让百分之六十的适龄学生接受专上教育的目标。在发展自资专上界别的过程中,政府除了担当倡导者的角色外,本身亦投放了大量资源以支持界别的发展。这些措施包括设立50亿元的开办课程贷款计划及批地计划,以协助办学团体兴建校舍;另外亦推出了课程评审津贴计划,以资助自资院校的课程评审费用。同时,政府亦为自资专上学生提供学生资助,协助学生升读自资的副学位及学士学位课程。

  过去数年,自资专上教育界别发展迅速,令适龄学生接受大专教育的比例提升至超逾60%,亦让我们提早五年达到2000年所订下的政策目标。我们现正进行专上教育界别的第二阶段检讨,目的是为自资专上教育界别的长远及健康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除了提供副学位课程外,各大专院校亦合共提供约2300个自资的一年级学士学位课程学额及1500个衔接学位课程学额。透过公帑资助及自资的学位及衔接课程,现时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已为约23%的适龄学生提供修读学士学位课程的机会。这些自资专上课程与公帑资助的学士学位课程互相补足,使本港的高等教育更趋灵活和多元化;同时亦为有志进修的同学提供不同模式的升学楷梯,让他们按兴趣、能力和需要作出升学选择。我相信自资学位界别在发展学士学位和衔接学位课程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时本港已有两所以自资模式运作的本地大学,分别为香港公开大学及于去年底正名的香港树仁大学,两间大学均致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上教育。政府十分支持非公帑资助及私立大学的发展。我们过去也一直有向香港公开大学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援。约两星期前,我们便获得立法会财务委员会(财委会)的批准,拨款6280万元予香港公开大学,以发展一个创新教学中心。我们亦在今年一月得到财委会批准,拨款二亿元予香港树仁大学,让院校成立发展基金。政府将继续鼓励私立和自资大学的发展,令本港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多元化,令更多学生受惠。

非本地学位课程

  除了本地院校开办的公帑资助或自资学位课程外,现时在本港亦有不少由非本地院校在本港开办的非本地学位课程。目前已有超过350个非本地学位课程在本港开办。这些课程为有志修读学位课程的高中离校生或副学位毕业生提供不少升学机会。

发展香港为区域教育枢纽

  要维持香港的竞争力,除了增加本地青少年的升学机会外,吸引优秀人才来港就学亦非常重要。梁君彦议员的修正议案,提出让更多境外学生有机会来港升读大学,以利本港成为区内教育枢纽。立法会亦在去年6月通过动议,要求政府检讨现行政策和制订相关措施,以吸引非本地学生来港就学。梁议员的修正议案,我们整体上是支持的,亦正从多方面继续推动这项政策目标。

  事实上,过去几年,在不影响本地学生升学机会的大前提下,我们已逐步提高大专院校非本地学生的比例。目前所有研究院研究课程均没有任何学额和入境限制,非本地学生可以自由来港修读有关课程。至于其他公帑资助的课程,非本地学生占整体公帑资助学额的比例,亦由1993年的2%大幅增加至目前的10%。现时内地,澳门和台湾学生亦可来港修读公帑资助的专上课程,与海外学生的安排看齐。这些措施均有助鼓励院校吸纳更多优秀的非本地学生来港就读。

  至于自资的专上课程,院校在收取外地学生时并无学额的限制。我们亦于2005/06学年开始,容许自资院校取录内地、澳门和台湾学生入读副学士或以上课程,初步限额为个别院校在上学年于同一课程实际取录的本地学生人数的10%。同时,我们亦已放宽入境政策,让非本地学生延长逗留期限,以便在港继续进修。他们在香港完成全日制专上课程后,一般可获批准延长逗留期限,以修读另一项较高程度的全日制课程。

  自放宽收生限额以来,院校已积极在海外及内地推广它们的课程,吸引非本地学生入读。在2006/07学年,共有超过6200名非本地学生入读八所教资会资助院校不同程度的课程,占全体学生人数9%。

  特区政府已成立高层督导委员会,研究整体策略及相关措施。研究的课题包括入境管制政策、宿舍设施、财政承担等。督导委员会在研究有关课题时,会平衡本地学生修读专上教育课程的机会,并会仔细考虑建议对社会整体的影响。

展望未来

  政府有决心为香港的年青人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为此,政府及教育界正携手努力,为2009年开始推行的「三三四」新学制作好准备。因应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的推行,教资会资助院校将由2012年起增加额外一个学年的学士学位课程。正因如此,各院校正忙于筹划新学制下的收生准则及课程内容,以及为新增学生所需的额外教学及宿舍设施筹划有关的工程项目。我相信对高等教育界别而言,在目前来说,为推行「三三四」作好准备是最迫切及须优先处理的工作。

结语

  政府会继续密切注视整个高等教育界别的发展,以确保界别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及香港的人力需求。一方面我们会在考虑教资会的拨款建议时检讨核准学额指标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会密切注视本地自资专上教育界别的发展,并推行适当的措施,以便更有效地支援自资高等教育界的长远及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亦正研究发展香港成为区域教育枢纽的策略性事宜及所需作出的政策及措施上配合。

  我们与社会人士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让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水平及优质的教育,并因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能力,为有志继续进修的同学提供更全面及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多谢主席女士。



2007年5月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20时55分

列印此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