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三题: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事宜
********************

  以下为今日(七月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石礼谦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书面答覆:

问题:

  就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SEN学生)的教育事宜,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鉴于由平等机会委员会委托进行并于二○一二年十一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近四成受访教职员(特别是教师)缺乏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以及政府向参与「加强辅导教学计划」和「融合教育计划」的学校提供额外资源,例如额外教师和教学助理等,

(i)目前该等额外教师和教学助理在SEN学生教育方面,一般具备甚么专业资格或训练;及

(ii)政府会否规定该等额外教师均须曾修读为在职教师开办的融合教育基础、高级及专题课程「三层课程」,并考虑设立机制,让在教导SEN学生方面有经验的教职员能够在其雇佣合约结束时转往其他学校,以防止人才流失;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二)鉴于香港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二○○七年,本港在读写方面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百分率介乎9.7%至12.6%之间,而政府的数字却显示,在二○一二-二○一三学年,只有2.3%的中小学学生(即762 200人中有17 440人)有特殊学习困难,政府可否解释这两项数字间的差异;

(三)政府会否采取措施(例如加强培训小学教师使用由政府提供的香港小学生特殊学习困难行为量表),确保可尽早识别SEN学生;若然,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及

(四)上述三层课程的内容有否配合政府目前用以支援主流学校的SEN学生的「三层支援模式」(三层模式);若有,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政府有否采用三层模式的「支援─成效模式」概念下的「支援及评估并进」方法,使学生无须等待评估便可获得所需支援,尤其有鉴于教育心理学家短缺的情况;若然,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一)(i)及(ii)为协助普通学校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向所有普通学校发放的常规资助之外,教育局一直向学校提供额外资源,包括为参与小学加强辅导教学计划及融合教育计划的学校提供额外教师/教学助理。

  学校应遵循相关的资助则例招聘符合资格的教师出任融合教育计划及小学加强辅导教学计划下的额外教席(注一)。持有教导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专业资格或培训并不是聘用有关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般而言,学校会考虑申请人的学历、教学经验,以及他/她的性格和能力等以决定聘任。

  教育局鼓励学校采用「全校参与」模式推行融合教育,并十分重视加强教师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整个六年的小学/中学阶段,并不限于由融合教育措施下所提供的额外教师教导,而是由校内各学科老师共同教导。因此,教育局已为在职教师提供有系统的基础、高级及专题的培训课程(「三层课程」)。所有学校须参照教育局订定的培训目标,制订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有系统地安排教师参加「三层课程」。我们期望每所学校都有一定数目的教师完成了「三层课程」,由他们带领校内同事共同以「全校参与」模式及适切的教学策略去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为更好地装备教师在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本地的师资培训机构已将有关特殊教育或照顾学生学习差异的单元包含于职前教师培训课程内。除了为教师提供培训课程外,教育局亦把照顾学生学习差异及带领推行融合教育的课题纳入拟任校长培训课程及新入职校长的引导课程内,以加强校长领导推行「全校参与」模式的融合教育的能力。除此之外,教育局亦为教学助理提供定期的培训工作坊,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以配合教师及其他学校人员,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聘任教师是学校的校本事宜,而教师亦可在聘用合约完结后自由转校。随我们持续为教师提供「三层课程」的培训,而参与此培训课程的要求是适用于所有学校,在公营学校接受了特殊教育培训的整体教师人数会有所增加。截至二○一一/一二学年,分别约有40%及16%的公营普通小学及中学教师已接受特殊教育培训。因此,我们并不认为有必要设立一个机制,安排有经验的教师于学校间调配,从而「防止人才流失」。

(二)及(三)题目(二)提及香港大学二○○七年的研究。该研究是分析690名在一九九九/二○○○学年透过随机抽样方法获邀参与「香港小学生读写障碍测验」常模化研究的学童的数据,有关学童当年就读小一至小四年级,年龄介乎六岁至十岁六个月。研究得出的百分率受参与研究学童的特性、研究界定读写困难的定义及研究订立确诊读写困难的标准影响。因此,我们不适宜采用单一项只以初小学生为研究样本得出的百分率,作为全港学生读写困难的普遍率,更何况通过及早和有效的支援,有读写困难的学生百分比率应会减少(注二)。二○一二/一三学年的记录载列的17 440名有读写困难的中、小学生,都是经由心理学家正式评估后建议接受第二层或第三层支援的学生。由于教育局的数字与二○○七年的研究涵盖不同的学生,故不宜作直接比较。

  及早识别和及早支援是推行融合教育的两项主要策略。就此,教育局已推行有系统的「小一及早识别和辅导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计划」(及早识别和辅导计划),以便及早识别怀疑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及早识别和辅导计划下,小一教师为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填写《小一学生之学习情况量表》。在过去三年,透过计划被识别并获得及早支援的小一学生约为25%。如果学生接受支援后仍然持续显现学习困难,他们会被转介至教育心理学家评估及安排跟进支援。透过计划识别出来然后接受及早支援的25%学生中,约有7至8%学生需要接受进一步的诊断性评估,反映大部分的学生接受及早支援后已有进步。

(四)「三层课程」的设计配合三层支援模式,以提高教师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专业能力。概括而言,基础课程目的是帮助教师掌握适当的支援策略及技巧,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第一层(注三)及在某程度上属第二层的支援;高级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第二层(注四)支援;专题课程则为教师提供更深入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巧,以照顾需要第三层(注五)支援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三层支援模式是采用「反应性介入」的概念推行「先支援─后评估」的策略。正如上文所述,教育局自从为小一学生引入及早识别及支援计划,已建议学校尽早为经由教师识别的学生安排辅导。教育局的支援人员/教育心理学家持续地为学校的学生支援小组提供意见,协助学校为已识别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厘订初步的支援计划。学校亦获得额外的资源,包括学习支援津贴、小学加强辅导教学计划下的额外教师、加强言语治疗津贴及由「全校参与」模式资源学校提供的校本支援服务等,为小一识别为有显著学习困难的学生安排辅导。学校在支援人员/教育心理学家的协助下,会检视学生对辅导的反应及进展,而进展未如理想的学生,会接受专责人员的评估。

注一:出任资助小学及中学非学位教席,申请人必须持有由香港教育学院颁发的小学教育证书/中学教育证书,或于教育学院修毕两年或三年全日制训练课程,并获颁发教师文凭(在一九八二年或之后获取)或同等学历。至于出任小学学位教席,必须持有本港颁授的学士学位及小学教育教师训练或同等学历。

注二:及早识别及支援预防阅读困难:追踪研究(Linda Siegel, 2009)

注三:第一层支援是指透过优质课堂教学帮助班中所有学生,包括有不同需要的学生。

注四:第二层支援一般是透过小组辅导教学支援有较大学习困难的学生。

注五:第三层支援是指加强的个别支援。



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