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林郑月娥联同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保安局局长黎栋国、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和政务司司长办公室专员(特别职务)聂德权今日(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举行人口政策公众参与活动记者会。以下是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的开场发言:
各位传媒、各位香港市民:
今日,我们发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一份公众参与的谘询文件,启动由今日开始四个月的公众参与活动,希望能够做到好像我们文件所说「集思港益」,大家能够为香港未来的人口政策出谋献策。
我会尽量在这个介绍中精简,留多一点时间,大家可以提问,但整套的投影片都应该已交到大家的手上。
我们的工作当然是源自于行政长官竞选时的政纲。行政长官认为香港没有天然的资源,人力的资源是我们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依靠。人口政策的主导理念,就是优先考虑香港人的潜能和需要,做到人尽其才。人口政策的成败不单关乎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亦关乎香港社会各族群能否和谐共处。这些都是我们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中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指导理念。
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在去年十二月重设,我们说重设,因为其实在上两届的政府都分别有一个都是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所不同处,就是今次的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除了有官方高层次的官员参与之外,亦是首次邀请来自不同界别的非官方成员。在官方成员方面,除了今日出席的三位局长,另外还有三位局长,换句话说,是由政务司司长联同六位局长,还有相关的处长组成这个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
我们为甚么要在这个时候去做一个公众参与活动?因为我们觉得尽管在上两届政府分别透过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都发表了两份报告,在二○○三年和二○一二年,但是整体社会对于一个这么重大的问题,未来有这么大的挑战,或许未有充分的社会讨论,所以希望透过这个公众参与的活动,去引发更多一些理性的讨论,亦希望能够大家凝聚到相当的共识,以帮助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下一阶段的工作。下一阶段的工作,当然是制定一些实在的政策措施。
人口政策是包罗万有的,简单来说,差不多很多事都包括在人口政策之内,所以我们今次选择了,如果是已经在这一届政府有其他机构正在研究的课题,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就不会重复去研究这些课题。大家都知道,有甚么课题与人口相关,但已经分别由其他机构正在研究,包括由扶贫委员委员会辖下的社会保障和退休保障的专责小组正研究的退休保障,而且有一个研究团队在做;房屋方面,我们有长策(长远房屋策略)的工作;公共财政有由财政司司长委派了一个工作小组正在研究人口老化对公共财政带来的影响。惯常我们在长者的医疗和福利服务方面,都已经有相关的委员会在做工作。所以,这个报告书我们不会涵盖我刚才所说的范畴,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比较聚焦。
我们在开首几次会议反覆讨论,究竟香港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人口政策?在二○○三年的报告书中,当时的人口政策的写法,就是纯粹配合香港作为一个知识形经济所需人才来做的,但今次我们尤其是加入了一些各界人士,包括有很多社会福利界人士,包括社会服务联会的方敏生女士,所以大家都觉得不应该单单从经济来眼。所以我们今次的政策目标是希望能够发展和培育人才,使香港的人口可以持续地配合推动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设一个共融和有凝聚力的社会,使到人尽其才,让我们的市民和家庭享有一个优质的生活。
人口的挑战,简单来说,我们会用四个图表向大家介绍,大家其实都掌握的,不过,我们希望能更聚焦地让市民认识到这问题的严峻。
第一,就是人口的急促老化。以二○一一年的普查人口的推算,人口老化的速度比原先,即二○○六年时的推算快了。去到二○四一年,差不多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是65岁或以上。当然,人口老化是由于预期的寿命延长和生育率低,两者加起来的后果。在寿命的延长,大家可以看到,其实香港的平均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已经差不多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估计去到二○四一年,男士会高达84.4岁,而女士更加超过90岁。
第二个的人口挑战,就是劳动人口的下降。由于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婴儿潮已经进入退休的年龄,所以,现时估计,劳动人口一直会持续上升,去到二○一八年的高峰大概是371万。从这点开始它就会下降。换句话说,在二○一八年后,退休的人数会比加入劳动市场的人数多,所以,劳动人口会开始下降。
第三,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大家都可以想像得到,抚养比率是会增加。大家可以看得到,15岁或以上工作和待业人士,将会由现时的58.8%下降至49.5%。即是说在我们人口当中,有一半不是工作人士。抚养比率将是每100名适龄工作人士需抚养的儿童和长者的人口,由现时的35.5人倍增至71.2,即是说100个人当中,除了要供养他自己的100人,再要供养多71.2个人。
第四,就是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即是本地出生率减本地的死亡之外,是靠移民的入口。在我们香港的特殊情形,大家可以看到,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日子,单程证持有人进入香港,其实是我们一个人口增长颇重要的来源,实际在这一段时间内,有一、两年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单程证的持有人,纯粹是一个自然的增长和其他人士的净流动,香港的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这个状态。
这四个看似比较简单的人口挑战,其实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劳动人口的减少直接令到我们的经济增长会减慢,就业的机会亦会减少,从而生活的水平会下降。少了人工作,当然少了人纳税,所以会进一步收窄本来已经是狭窄的税基。人口老化会带来我们在医疗和长者服务的公共开支增加,但我们也希望有一些地方可以从一个更积极正面去看。
在机遇方面,下一代的长者,他们的教育水平会较高、较健康,以及财政越见独立,所以这个亦是一个机遇可以在积极老年生活方面去想一些方法。
我们今次选择了不是立即推出很多建议,因为觉得是需要和市民慢慢去谈这些相当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都要定一些框架和一些方向,看看市民是否同意我们聚焦在这些课题?市民是否同意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去探讨的政策方向?从而去制定一些实在要落实的政策。在这个框架里面,分了三个部分,第一是要看现有的人口;第二就是看新来源的人口,无论是在内地或海外移居来,或者新出生的人口;第三方面就是看老龄化的人口。
在应对方面,我们就这三个大板块有五个政策的方针。在现有人口方面,两个工作∶第一希望增加劳动人口的数量,即是吸引现时已经在香港的人多些投入劳动市场;第二亦都要讲质素,因为我们很多时出现技术错配,所以亦都会透过改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香港劳动人口的质素。
在新来源方面,提议的政策方向是更加积极进取及订明目标,英文我们叫「targeted approach」,是订明目标地去吸纳一些对象的方法,以引入外地的人才,以及在不损害本地工人的利益的情况下,考虑更有效的输入劳工的机制。另一方面,当然政府亦都要接受,政府是不可以影响个人生育的决定,但我们都可以有责任缔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让年轻夫妇更乐意于生儿养女。
在老龄化方面,因为我们已经将福利、医疗、退休问题放在一旁,让其他机构研究,我们在老龄化人口方面,就聚焦于如何可以协助长者在社区里面保持活跃,创设一个友善长者的环境,推广「积极乐颐年」和发展银发市场。
我简单在这五个政策方针,讲讲我们大致上政策的方向。在本地人力的量方面,大家会问,其实现在香港的劳动人口,即譬如15至64岁,还有甚么人可以出来工作呢?其实在15至64岁里面,现时有160万人是非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细分的话,当然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提早出来工作,因为如果他们希望都能够在教育方面更加有发展的。撇除了三分之一的学生,其实我们还有大量,超过一半的来自所谓料理家务者,98%都是女性,以及一些退休人士,这两个组群是我们首选的组别,希望透过某一些政策或者某一些诱因,鼓励他们重投劳动市场。
在女性方面,其实我们的女性劳动人口参与率是比男性低,当然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的家庭照顾者都是以女性为主。但是两者的参差达百分之二十,加上香港的妇女是有外佣的服务可以提供得到,我们认为其实应该还有空间可以吸引到更加多,特别是处于30至59岁,这些正在料理家务的女性,大概超过50万,52万5千名这些女性,是可以投入劳动市场。很多在我们日常接触及访问里面,都是说只要有更加好的托儿服务或者课余托管的服务,其实很多女性都是愿意投入劳动市场。
在年长人士方面,这个图表是作一个比较,其实香港在55至64岁这个组群里面,他们的劳动人口参与率相较于我们邻近的国家是怎样呢?你见到除了和台湾相近之外,我们的年长人士劳动人口参与率都是比日本、新加坡及南韩为低。所以我们都会问,特别譬如好似和新加坡,大家都是有外佣的政策可以分担一些照顾家庭的工作,但是新加坡在年长人士方面的劳动率比我们高很多,在60至64岁是有58.1%,正在参与劳动的工作,而在香港同样的比率就是37.7%。在这里我们觉得亦都有一定的空间,当然要看看有甚么配合的政策措施。
另外,还有一些组群,因为我们的人口政策是很鼓励、亦支持要有一个共融的政策,所以,对于新来港人士、残疾人士和少数族裔,我们觉得都是有空间透过适合的政策,让他们能够发挥潜能,进入劳动市场,这不但可以纾缓我们现时劳工的紧绌,亦对于他们成为香港一份子,加强融合是有所裨益的。
在质的方面,我们在过去讨论和与很多人的聚焦小组,都发觉大家对本地培育人才方面是有些关注,关注的地方是包括有技术错配,即是说「有人没工做,有工没人做」这情况,亦包括年青人感觉到现时好像很缺乏较多元化的工种,亦有人担心现在目前的大学生可能在语文的能力和沟通方面有改善的地方,亦已经有很多行业的雇主,向我们表示他们实在聘不到人。大概大家都知道,在零售、餐饮,一些较低技术、半技术的劳工方面,都是呈现短缺的情况。
同时,我们亦都看到一些数字,年青人在投入工作后,由于未必有多元化的层阶,所以,他们月薪中位数在过去十年,都是徘徊在大约1万元。所以,这亦是我们要想方法怎样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来让这些人才能人尽其能。
可以考虑的政策方案当然是与香港经济分不开的,所以,目前行政长官都有一个经济发展委员会,在做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筹谋的工作。所以,我们的人口政策,都会与经济发展方面息息相关,促进经济基础的多元化来增加工作的种类。而我们亦觉得需要更详细的人力资源推算,帮助我们更好评估我们人力的需求。在提升教育和培训方面,希望能够确保年青人拥有未来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
有一点是非常之重要的,无论在扶贫的工作或人口政策,都提出我们必须重新确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每个年青人都一定行传统学术的课程进入大专院校。怎样能够在早的阶段,透过生涯的规划,让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同样都有一个好好的出路,从而投身某一个行业的培训,都是我们认为马上可以进行的工作。
第二部分是外来人力的新来源。目前,其实全世界都在竞逐人才,因为人才和知识是往往与资源同样重要的。香港在过去这段时间,都是有不少输入人才的计划,这里给一些数字大家看看。但相对于我们邻近的地方,我们输入的人才毕竟量仍然比较少,在一般就业政策计划之下输入的专才,在去年年底的数字,大概是7万3千多个,占我们总劳动人口2.1%。所以,如果现时香港的经济发展得好,我们仍然需要人才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想想,在这几个计划之下,还有些甚么可以改善的空间。
有若干的行业其实已经即时面对劳工短缺,这包括建造业、零售、饮食业和护理的服务业,他们劳工的短缺,我们必须要正视,否则会带来更加大的后果,是我们未必能够承担。譬如建造业人才的短缺将会令到建筑成本飙升。这建筑成本的飙升其实已经是这几年发生了,我们亦看得到建筑费上升得非常之凌厉。
今日来说,私营市场的职位空缺,已经高达77 900个,可以说是按年来说已是新高。我们的经济现时是处于全民就业的情况,所以,怎样能够有足够的劳工去填补这些空缺,亦是一个摆在眼前的挑战。
目前在补充劳工计划下,雇主需要证明以本地劳工填补空缺有实际困难,才能在补充劳工计划中输入劳工。但数字是非常之低,稍后大家都可以看得到。而且,这计划是剔除26种职位的类别,而这些类别正正譬如售货员、侍应生、司机,都是面临相当紧绌的劳工供应情况。
刚才我说过跟大家比较,一样有一个输入较低技术劳工的数目,目前透过补充劳工制度,我们只批了2 415人,占我们劳动人口千分之一,相对邻近的澳门和新加坡的差距是非常之大。所以,能否能够以一种新的思维或一些更弹性的方法,来能够满足到我们本地劳工的需求,是一个我们需要马上面对的问题。
在外来的人力新来源方面可考虑的政策方向,当然,每一次我讲政策方向,就是希望在今次的讨论中,如果大家都同意这些政策方向,跟我们就会去配套一些政策的措施。我们觉得香港必须更进取地在全球竞逐人才来配合我们的经济发展策略。我们应该订明一些目标吸纳对象,换句话说,要很清楚究竟香港的经济发展去到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哪一类的专业人才?我们要采取一个更积极进取的策略,并不是坐在这里等待人家来申请,是否应该更进取、更积极地向外宣传香港可以为外地人才提供一个发展机会,以及鼓励在外国和内地生活或是升学的香港人回流来香港。
我们亦希望减少或是消除阻碍人才来港发展的障碍,令到香港成为更吸引人才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在这一方面,我接触了很多外国商会,其实他们都有不少外国专才想来香港发展,但他们面对三大困难,第一,就是国际学校的学位不足;第二,就是他们对于香港的空气质素都有一些怨言的;第三方面,当然是房地产的高涨,令到他们要租宿舍给这些专才居住都有一定的困难。
在输入劳工方面,我们会坚持在不损害本地劳工利益的情况下,考虑更有效的输入劳工的机制。
在成家立家和生儿育女方面,其实这真是很个人化的决定,但无论如何,大家看到,我们的生育率,自从一九八一年下降之后,其实回升的可能性都不是很高。尽管今日做到二○一二年的每一名妇女有1.3名的婴儿,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字,因为我们最低谷时,是0.9,即是说一个可以生育的妇女都生不到一个小朋友,现在回升至1.3。但我们继续推算下去,恐怕这个生育率,大概都是停留在1.2这个水平。
大家可以看一看,譬如我们与邻近地方比较,以新加坡为例,其实它与我们是相当接近的,所以我们都会问,政府的政策诱因究竟会有多大的效果,令到本地的出生率会增加呢?这方面我们愿意探讨,但实际的效果真的要很认真评估。因为有一些实在的人口数字告诉我们,现时由于妇女的教育程度提升,所以迟婚似乎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象,女姓初婚年龄的中位数,已经去到28.9岁。在结婚后首三年诞下首名子女的百分比,亦下降至70%。
但同样地,又有一个很有趣的调查,就是去年由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发觉其实很多妇女都仍然喜欢生儿育女,最好是有两名子女,但实际上是做不到。在受访问时,他们都会认为他们不愿生育或是不想生育太多,都是担心负任太大,以及经济负担是重的。所以我们在这个研究里面,都探讨了其他地方推行鼓励生育的措施,但正如我刚才所说是成效不一的。去到成效比较高的,例如在北欧的经济体系,他们投入的公共资源是非常之高,而他们亦是以非常之高的税率来支持他们在鼓励生儿育女方面投入的政府开支。
但是,正如我所说,我们是乐意去探讨如何去营造一个有利生育的环境,在其他地方曾经用过的政策,我们今次都是乐意与市民一起来商量。
高龄化社会带来的机遇,正如我所说,未来的长者他们的教育程度是高的,31%都会有中学程度或以上,而他们亦是比较有能力的消费者,如何去发挥他们的潜力去提供一个银发的市场,而我们亦是构建一个友待长者的环境,这亦是我们会做的工作。最近劳工及福利局亦推出了「广东计划」,进一步探讨便利长者在内地养老这工作亦会乐意做的。
以上就是关于人口政策,向前看,我们有甚么地方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在这几方面,我们都是持一个很开放的态度。但是有三个外间关注的议题,我要在这里先讲明我们督导委员会的立场。
第一就是我们不同意要为人口设一个上限,我们觉得这是不适宜的,一个population cap对香港来说是不适宜的。因为过去十年,我们的人口增长是非常之低,平均每年只是0.6%,这是非常之低的人口增长,扣除所有外籍的家庭佣工,其实每年只是增加了3万多人,这对于我们经济进一步发展,对于劳动人口的需求,这是不理想的。所以现在去订一个人口的上限是有反效果的,满足不了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家会看到这个图表,告诉我们,过去十多二十年,其实我们的GDP,我们的实质经济的增长,劳动人口的增长是占了百分之一。当然生产力的增长是更加大,但是毕竟劳动人口的增长都是担当一个重要角色,但随未来三十年劳动人口的下降,其实这些所谓人口的「红利」已经是没有了,会出现一个负增长的状况,所以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还说现在700多万的人口已经足够了,要定一个上限,这是一个不智的做法。
这纯粹是,很多人会问,因为这是所谓为人口设上限,都是来至房屋土地的讨论,所以我又再做回我的老本行,在发展局局长期间,我都时常用这个图表,其实我们的土地是否足够?在1100平方公里里面,其实发展了只有24%,只要大家同心,我们根本是有能力开拓更加多的土地,这也未必需要去侵占这些受法定保护的郊野公园的地,那里大概占了41.9%的。
在没有人口上限的同时,我们靠甚么来规划我们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投资呢?就是我们的人口推算。政府统计处是会每五年更新这些人口推算,来帮助有关的政策局和部门做他们规划和投资的工作。
第二点要说明的就是,我们觉得不应该,不应该改变这个单程证的计划。单程证的计划是有其宪制的基础,在《基本法》第22(4)条已经说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要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是需要办理批准手续,其中进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定居的人数,是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征求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意见后确定,所以坊间有些说法要收回审批权,是完全不存在的有这个看法的,因为这是单程证由内地人进入香港是《基本法》有所规定的。其实现在的单程证纯粹是一个家庭团聚的目标,大家可以看到自回归以来,透过单程证有序来香港的,一共有78万4千名新来港人士,而他们大概49%是和配偶团聚,另外49%是子女和父母团聚,再有剩余的2%其实都是有一些团聚的目标的,包括来照顾年老的父母,来和子女团聚,或者一些无依无靠的儿童来香港投靠亲人。目前,单程证的计划是有秩序让他们来,也是一个公开透明的机制去审批。
为甚么这个单程证的计划是不应改变呢?因为随两地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紧密,我们看得到跨境婚姻是维持一个高水平的。以二○一二年为例,在本地香港登记的婚姻总数,里面涉及跨境的婚姻的是高达36%,过去几年,都是超过30%。如果你再计那些拿了《无结婚纪录证明书》去内地登记注册结婚,而又涉及一个内地配偶呢,另外还可能有5千多个家庭。所以这些家庭他们都是需要团聚,所以不应该用一个所谓教育、技术、专才的水平去额外审批,作为额外审批的准则,而影响家庭团聚,否则我觉得我们在人权方面都可能会被人批评。
另外,有人亦认为,你都用不尽上限,为何不,不如减每日的限额呢?没错,在早阶段过去几年,就大家看到这些数字平均每日都是不超过大概120、130。但是在去年,因为我们自从二○一一年四月起,就因应社会上的诉求,这些家长的诉求,亦都得到国家的同意及支持,是有序地让这些超龄子女来港定居,所以二○一二年整年我们差不多全部每日150个名额是用尽的。而我们看得到现时的新来港人士,他们的教育水平都是越来越高,超过86%是已经持有中学或者以上的教育水平,所以透过适当的培训,他们正正是可以补充我们现时劳动人口的短缺问题。
第三个课题要讲清楚的,就是我们不应该视第二类儿童为解决人口挑战的办法。我知道有一段时间是有一些说法,既然出生率已不够,你不如鼓励这些第二类的婴儿在香港出生,这样便多了人口。但我们不认同这个看法,因为这些第二类的儿童,他们何时来、如何来、来多久、何时离开,全部都是很难预测,反之为我们带来一连串的问题,所以自从二○一三年行政长官公布实施了「零配额」的政策,亦成功遏止了双非婴儿在港出生,在这个图表大家看得到。但是我们仍然有20万在二○一三年之前在香港出生的第二类儿童,他们的服务需求有待解决,所以我们亦会在各方面,特别是在教育局局长旗下的工作里面,要照顾这些双非的学童。
今次的公众参与活动是多元化的,除了一般的谘询文件、政府宣传短片/声带,我们会拍摄三套微型电影,希望和大家以一个更加活泼的手段来探讨这个颇严肃、颇严重的课题,亦都会有很多公众论坛。我们大概会有三次的地区论坛,我亦会亲自和局长出席,以聆听社会的意见。有任何意见,在这四个月我们欢迎透过以下的渠道来提出。
接,给大家看看一套首播的政府宣传短片。
完
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1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