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四题:香港的食水供应
*************

  以下为今日(十一月十二日)立法会会议上郭荣铿议员的提问和署理发展局局长马绍祥的答覆:

问题:

  东江水目前占全港总用水量约七至八成,是本港主要的食水来源。然而,东江水的供应存在不明朗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令若干内地省份不时出现旱灾、内地对水资源的需求近年大增,以及东江沿岸城市发展可能影响东江水的水质。另一方面,现行东江水供水协议将于本年底届满,政府与广东省当局已就未来3年的供水方案达成协议。新协议将沿用「统包总额」方式计算水价,即港方向粤方每年支付一笔固定款额,而粤方每年按议定的供水量供应东江水予香港。新协议下的水价按年升幅约百分之六,3年费用共达134亿9千万元。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两年输港的东江水的单位价格,以及在输入量达到每年供水量上限的情况下东江水的单位价格分别为何;有否评估设定较低的每年供水量上限,以统包总额方式计算的水价能否降低;若评估结果为可降低,政府在新协议中把每年供水量上限维持在8.2亿立方米的原因为何;若没有评估,原因为何;

(二)除了正在兴建的多个海水冲厕系统,以及预计于2020年投入运作的将军澳海水化淡厂外,当局正在研究的其他水资源项目的详情为何;及

(三)鉴于发展局局长曾表示,当局曾研究扩建水塘和水塘联网等方案,而结果是其成本远高于现时收集雨水和购买东江水的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政府可否提供有关研究的资料,包括涉及的水塘名称、工程项目的范围和估计开支,以及负责研究的政府部门等?

答覆:

主席:

  香港天然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但本地集水区的集水量不足以应付需求,而降雨量又不稳定。目前,东江水占本港食水供应约七至八成,可以补足本地集水量不足的缺口。因此,可靠和稳定的东江水供应对本港至为重要。

  2008年广东省当局制订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分配方案》),就深圳、广东省各城市和香港可取用的东江水量设定最高限额。按《分配方案》,可抽取用作供水的东江水量约为每年107亿立方米,而香港获分配的供水额为最终每年11亿立方米。鉴于本港对食水需求的增幅放缓,现行东江水供水协议的每年供水量上限为8.2亿立方米。广东省利用东江的三大水库(总库容超过170亿立方米)进行联合调度,确保东江流量,保持对港供水稳定。

  广东省当局亦一直非常重视东江水的保护工作,推行了一系列水污染防治措施,确保供港东江水水质符合供水协议要求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第II类标准,是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的最高国家标准。我们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输港东江水的水质符合有关标准。

  为应对气候变化及珠三角地区对水资源的殷切需求,我们于2008年公布《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内容涵盖用水需求管理和用水供应管理两方面,以平衡水资源的供求,支持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就郭荣铿议员问题的三个部分,我现答覆如下:

(一)自2006年起的东江水供水协议,我们采用了「统包总额」方式。根据这方式,我们向粤方每年支付一笔固定款额,从而获得每年供水量可达至协议所订的上限保证,并可以按当年的集水量,弹性输入所需的东江水量。这方式既可保证香港在出现百年一遇的旱情时,仍然有足够的食水供应,而在高集水量的年份,又可避免输入过多东江水而浪费水资源,同时亦可减省输水费用。因此,在这方式下单位水价并不适用。

  水务署是根据食水需求预测进行详细分析,在确保供水的可靠程度在99%的前提下,估计在协议期内的供水上限。另外,我们自2008年公布《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后,一直致力推展各项用水需求管理措施,控制食水需求的增幅及减少流失,令到东江水的供水上限自2006年一直保持在8.2亿立方米。

  倘若降低每年供水量上限,当香港面对旱灾时,便可能面对供水不敷需求的风险。事实上,在过去「统包总额」实施的八年内,香港在2011年需要输入的东江水量已达至上限。当年香港的雨量偏低,只及正常的六成,假设我们将每年供水量上限8.2亿立方米调低,香港在2011年便没有足够的食水供应,可能需要实施制水,对民生和经济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除了扩建海水冲厕系统以及研究兴建海水化淡厂外,水务署正筹划向新界东北供应再造水,并推广「中水重用」及「集蓄雨水」。

  由于远离海边,新界北现时主要使用淡水冲厕。为配合新界东北的发展,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将会扩建,并提升其污水处理水平。水务署计划将在石湖墟污水处理厂经三级处理的排放水转化为再造水供应新界东北新发展区、上水及粉岭地区作冲厕及非饮用的用途,预计可于2022年向上水及粉岭的居民提供再造水。

  此外,水务署正制定指引,在合适的新政府项目中引入「中水重用」及「集蓄雨水」的设施。我们亦会鼓励发展商采用这些设施。

(三)发展局局长曾于题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管理策略》的网志中表示,政府曾经考虑以扩建水塘和水塘联网等方案,减少水塘溢流量,但评估结果显示,要再进一步减少溢流的投资和运作成本,将远高于现时收集雨水甚至购买东江水的成本,并不符合成本效益。

  自2006年采用「统包总额」方式后,香港水塘的溢流量已大幅减少。现时仍出现溢流情况的水塘属中小型水塘。它们受地形所限,可扩建的空间有限,还会对环境、生态和附近设施造成影响,而且部分水塘的水坝和供水设施已被列为法定古迹。至于采用水塘联网方式,由于它们与大型水塘距离遥远,工程将会非常浩大,而且费用高昂。

  若以扩建水塘或水塘联网等方式减少溢流量,水务署粗略估算单位成本将超过每立方米港币20元,远高于现时收集雨水甚至购买东江水的成本。此估算还未计算有关环境影响缓减措施和重置受影响基建设施的费用等。

  如要增加本地的储水量,必须增加本地集水区的面积和扩建水塘。香港目前集水区的面积已达到300平方公里,约占全港面积三成。由于香港可发展的土地非常短缺,而在集水区内的土地发展亦受到严格限制。考虑到土地资源、对环境和周边设施的影响等因素,在本港寻找合适的地方扩建集水区和兴建具规模的新水塘并不可行。



2014年11月1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