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及科技局局长会见传媒谈话内容
****************

  以下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今日(二月二十六日)出席电台节目后与传媒谈话的内容:

记者:五亿元的「科技券先导计划」预计何时可以推出?其实可否具体举一些例子,究竟中小企实际上可以怎样应用,令人容易些明白整个概念?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第一,科技券我们计划应当下半年可以推出。但你知道,我们正在构思如何平衡科技券真的可以帮助中小企,同时又确保公帑不会被滥用,希望大家了解,但我们希望尽量做到透明度越高越好。至于你说如何能形容得到,我刚刚举的餐馆例子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香港有很多中小企,很多时候,他们不考虑某些投资是因为钱的问题,或者可能没有诱因,甚至他们不知道这些方案真正可以带给它们多少好处。香港差不多超过九成都是中小企,他们都可以利用这方式得益,而且这方式我再强调,英国、澳洲和新加坡也做过,当然,他们做的方法有少许不同,甚至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做的范围比我们小,我们希望想出方法,尽量将范围做得越大越好,同时适合香港。

记者:你提过高效能大厦主要想应用机械人技术、智慧城쥝等概念,希望吸引企业做先进制造业,其实有没有具体看到外国已在做或生产甚么类型的产品居多,让쥝民有概念未来用82亿建造两幢大楼,里面有甚么?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我举个例子,很简单,我们有生物医药科技,在健康老龄化方面可以帮到你,譬如现在研究出来,这些药如果拿去外国生产或在香港生产,你知道生产医药不像生产电子产品般简单,可能需要清洁车间(clean room),可能需要特别的测试,可能需要机械人来测试,因为不能让人手触碰。还有些方式可能做到不同的产品,不能一条生产线只做一种医药、配方,这是其中一点。为甚么我会这样说?因为科学园现在已有类似的公司,提出这些意见。另一点是机械人,有些机械人可能是服务机械人,专做服务而非生产的,即帮助老人家之类,如果生产这类机械人,需要的生产车间又不同,可能有些组装的零件需要在某些比较很高测试需要的环境之下进行,所需要的资讯科技配套可能很高。

记者:局长,关于刚才Uber的问题,你昨日说希望大家多提本地企业,其实有些本地公司也好、外国公司也好,可能涉及法律的灰色地带,不知怎做,你们创科局可有方法帮到他们,或者如何能发展这方面的创新科技?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就这方面,我们创科局的官员都说了,包括常秘,我们会与其他政策局保持沟通,财政司司长也公布设立一个平台听取业界意见、保持沟通,希望可以在金融科技方面取得最新资料,用于考虑如何优化现有的管治,这些都是好的开始。就这方面,我们也会与其他局开始这样做,先开通沟通,了解问题,不是针对一两个问题来做事,而是有持续性沟通才可做到。

记者:很多人会将《财政预算案》和《施政报告》比较,觉得《财政预算案》真的可以站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去出发、去写,你怎样看?与《施政报告》比较,你觉得是否较优胜?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我只能在创新科技方面置评。第一,在创新科技方面,《施政报告》做较长远的,关于生态环境,我们做很多基金,目光放得很长。譬如我刚刚说的「创科创投基金」,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最少可能五至八年,甚至十年。另外,「院校中游研发计划」也是我们称作evergreen,因为我们将投资得益给院校做中游研究。至于预算案的项目,多数是较短期的,可能即刻可推行,例如科技券是三年的,有少许不同。我们工作必须考虑到长期和中短期一起做,这是相辅相成的。谢谢。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的英文部分。)



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香港时间13时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