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今日(四月二十日)在立法会会议上胡志伟议员的提问和食物及生局局长高永文的书面答覆:
问题:
根据消防处和医院管理局(医管局)订定的安排,全港被划分为二十个医院属区,而消防处辖下救护车会把伤病者送往其身处的医院属区内的指定医院或诊所,但情况危殆的伤病者会被送往最就近医院。另一方面,有黄大仙区居民向本人投诉,由于区内没有急症医院,而区内圣母医院的门诊服务只提供至晚上十时,于该医院定期覆诊的长期病患者于深宵时分有需要求诊时,唯有召唤救护车前往区外的伊利沙伯医院或其他急症医院求诊。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三年,每年由救护车送院的伤病者当中,途中不治的人数及百分比,并按伤病者登车地点所属区议会分区列出分项数字;有否评估送院途中不治的个案当中,因未被及时送抵急症室而失救死亡的个案所占百分比(以表列出);
(二)是否知悉,第(一)项由救护车送院的伤病者当中,(i)在送抵急症室后被界定为危殆、危急、紧急、次紧急及非紧急类别的人数及百分比分别为何,以及(ii)定期到圣母医院覆诊的人数(以表列出);
(三)过去三年,每年(i)在黄大仙区登上救护车的伤病者总数,以及(ii)他们当中被送往基督教联合医院、伊利沙伯医院、广华医院及其他医院的人数及百分比分别为何(以表列出);
(四)(i)由消防处接到关于第(三)项的伤病者的紧急召唤至救护车抵达现场,以及(ii)由该等伤病者在现场登上救护车至他们被送抵急症室的平均所需时间分别为何;
(五)鉴于本人得悉圣母医院在未被纳入医管局架构前有提供二十四小时门诊服务,有黄大仙区居民建议圣母医院恢复此项服务,当局有否评估实施此项建议所需的额外资源,以及会否考虑此建议,以便该区的长期病患者在深宵时份有需要时可到该医院求诊;若否,原因为何;及
(六)圣母医院重建后将会提供的服务与现有服务如何比较;政府预计何时会向本会提交该院的重建项目拨款申请?
答覆:
主席:
就胡志伟议员有关救护车送院安排的各项质询,我回覆如下:
(一)消防处负责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紧急救护服务。如救护人员在事故现场发现伤病者已明显死亡,会交由现场的警务人员处理。除上述明显死亡情况外,救护人员会把伤病者送往医院治理。在送院途中,救护人员会为伤病者进行急救,一般不会为伤病者生还与否作出评估,因此处方没有在救护车送院途中不治的人数资料。
(二)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没有备存经救护车送院的人士在急症室的分流类别的资料,亦没有记录当中需定期到圣母医院覆诊的人数资料。
附件一列出过去三年医管局辖下各医院急症室按分流类别划分的求诊人次。
(三)附件二列出过去三年消防处接获黄大仙区紧急救护服务召唤的送院统计资料。
(四)附件三列出过去三年黄大仙区紧急救护服务召唤的救护车平均抵达时间。消防处没有就有关抵达时间按医院作分类统计。
(五)圣母医院多年前曾由驻院医生提供正常门诊服务时间以外的应诊服务。在二○○二年,由于圣母医院考虑到驻院医生未能兼顾夜间应诊服务,因此已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停止提供这项服务。
由于普通科门诊诊所并非为提供紧急服务而设,出现严重及急性征状之病人应到急症室求诊,从而让医院在适当的人手、设施及配套下,能为病人提供适切的治疗和全面的支援。开设二十四小时门诊服务会对医护人手构成进一步压力。考虑到普通科门诊资源的运用需符合成本效益,医管局现阶段没有计划开设二十四小时门诊服务。
(六)医管局重视黄大仙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要,为改善黄大仙区内的医疗服务,医管局已经订定了长远的规划蓝图。因应黄大仙区人口老化的情况,医管局会以于启德发展区新建的急症全科医院,以及原有的圣母医院、佛教医院和黄大仙医院组成一个网络,为区内居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医管局已检视及评估圣母医院的长远发展方向,确定其定位为一所非紧急和提供日间医疗服务为主的医院,有需要透过重建计划强化日间医疗服务设施,以满足区内居民的需要。医管局正拟备圣母医院重建计划的详细内容,以期尽快加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
圣母医院重建计划的初步建议包括重建医院东翼和北翼成为一座新大楼,以及翻新医院的门诊大楼,以改善因日久使用而残旧的医院设施,并加强现有的服务。重建后的圣母医院将设有共252张住院及日间病床,日间手术中心将附设四间符合现时标准的手术室,门诊诊症室数目亦由原来的33间增至55间。医院将会提供住院和日间医疗服务,涵盖主要专科治疗。此外,医院亦继续提供诊断和辅助服务,如放射诊断、电脑断层扫描、超声波扫描、心脏诊断及护理中心、内窥镜检查、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服务。
医管局目前正筹备重建圣母医院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土地勘测、岩土评估、交通影响评估等,以落实细节安排。待相关规划工作完成后,我们会按既定程序适时向立法会申请拨款,以期尽快展开重建圣母医院的工程。
完
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