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三题: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教育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三十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周浩鼎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书面答覆:
问题:
据悉,有不少非华语学生基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学好中文,他们的升学、就业以至向上流动的机会因而受到局限。这情况亦令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和造成跨代贫穷。另一方面,教育局自二○一四/一五学年起开始推行「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以加强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然而,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大部分取录少数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没有开设独立中文学习班(俗称「抽离式中文班」),亦没有为非华语学生提供经调整的中文课本和教材,以致该等学生未能学好中文。此外,据悉大部分中文科教师未曾修读有关向非华语学生教授中文的在职培训课程。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在二○一六/一七学年为非华语学生开设抽离式中文班的中学及小学的数目分别为何,以及参与该等抽离式中文班的非华语学生人数占全港非华语学生人口的百分比为何;当局有何具体政策及措施协助学校开设抽离式中文班;
(二)会否投放资源以设立进修津贴计划,从而鼓励中文教师修读有关向非华语学生教授中文的在职培训课程;及
(三)现时非华语学生考取中文资历的情况为何;鉴于香港中学文凭试中文科课程对不少非华语学生而言过于艰深,当局会否考虑为该等学生另行设立中文资历评核机制,以增加他们升学和就业的途径?
答覆:
主席:
政府致力鼓励及支援非华语学生(注一)(特别是少数族裔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包括帮助他们适应本地教育体系和学好中文。二○一四年《施政报告》公布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少数族裔的支援,包括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在小学和中学实施「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学习架构」),旨在帮助非华语学生解决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时面对的困难,以期协助他们衔接主流中文课堂,学好中文。为协助学校实施「学习架构」和建构共融校园,所有录取十名或以上非华语学生的学校,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均按其录取的非华语学生数目,获提供增加至每年八十万至一百五十万元的额外拨款(注二),让学校采取适切的多元密集教学策略/模式,如抽离教学、分组/小组学习和课后支援,协助非华语学生尽早衔接主流中文课堂。至于录取较少(即一至九名)非华语学生的学校,其非华语学生可受惠于校内沉浸的中文语言环境和「学习架构」,学校亦可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按需要获五万元的额外拨款提供课后中文学习支援,以巩固其非华语学生在中文课堂的学习。
就周浩鼎议员的提问,现谨覆如下︰
(一)「学习架构」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清楚列载不同学习层阶的预期学习表现,帮助教师因应非华语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情况,为他们订定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进程及预期学习成果,调适课程和调整教学策略,透过小步子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效能,以期协助非华语学生衔接主流课堂。换言之,在中文课堂抽离学习(所谓的「独立中文班」)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教学策略/模式。即使学校决定用这个教学策略/模式,亦需辅以其他策略/模式补足其非华语学生的中文语言环境,才有利他们的中文学习。以获额外拨款实施「学习架构」的学校为例,按二○一五/一六学年有关学校的周年计划(注三),其中一百二十一所有关学校采用课堂抽离学习策略/模式,但大部分学校(约九成)采用两种或以上的教学策略/密集教学模式(注四),并有较多学校安排两位或以上教师/教学助理共同授课(由二○一四/一五学年约两成增加至二○一五/一六学年约四成),以配合非华语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和需要。
(二)教育局已在二○一四年,透过语文基金推出「『教授中文作为第二语言』专业进修津贴计划」,透过提供津贴,鼓励在职中文科教师修读课程,以提升他们教授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专业能力。同时,教育局持续举办多元及深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确保所有教师有足够的培训机会,提升他们教授中文作为第二语言专业能力。教师从专业发展课程所掌握的知识及教学方法,均可应用于不同的课堂设置模式。
教学资源方面,教育局已于二○一四/一五学年之前按阶段提供实用的工具及步骤帮助学校运用「学习架构」,又提供第二语言学与教参考资料,包括涵盖中小学课程的「中国语文第二语言学习套系列」,已用课本形式派发全港学校及学生;其他配套资源如《中国语文校内评估工具》和教学参考资料,均已上载教育局网页,并持续更新。
此外,教育局一直为录取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提供多元化的校本专业支援服务,包括由教育局专业人员提供的到校支援,以及由教育发展基金资助的「大学--学校支援计划」、「专业发展学校计划」及「学校支援伙伴(借调教师)计划」,以配合申请有关服务学校的实际需要提供支援,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成效,并帮助他们顺利衔接各阶段的学习。
(三)非华语学生对中文学习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学校可参考「学习架构」就个别非华语学生是否适合衔接主流中文课堂提出以实证为本的建议,及让他们按其能力及意向选择报考主流的香港中学文凭(中国语文)考试,或修读应用学习中文(非华语学生适用)及/或考取其他国际认可的中国语文资历。非华语学生可以凭这些中文资历报读本地或外地的专上院校课程,或申请工作职位,衔接多元出路。
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非华语学生可选择在高中修读应用学习中文(非华语学生适用),以获取另一中文资历,为升学和就业作好准备。除香港中学文凭资历外,应用学习中文(非华语学生适用)亦与资历架构第一级至第三级挂钩。升学方面,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及绝大部分专上院校均接纳应用学习中文(非华语学生适用)的「达标」成绩,作为非华语学生报读课程所需的其他中国语文科资历的基本等级要求。就业方面,公务员事务局已接纳应用学习中文(非华语学生适用)的「达标」和「达标并表现优异」成绩为符合有关公务员职级的中文语文能力要求。
另一方面,合资格的非华语学生(注五)可继续获取资助,考取国际认可的其他中国语文资历(注六)以报读教资会资助院校和专上院校(包括职业训练局)。此外,如非华语学生在香港中学文凭(中国语文科)考试中未能取得三级或以上成绩,教资会资助院校可按每个合资格非华语学生的个案,弹性处理有关中国语文科成绩方面的要求。有关安排已上载「大学入学要求常见问题」供学生参考。
注一:规划教育支援措施时,「家庭常用语言不是中文」的学生均归纳为非华语学生。
注二:额外拨款设置如下:
非华语学生人数 额外拨款(元)
10 - 25 80万
26 - 50 95万
51 - 75 110万
76 - 90 125万
91或以上 150万
注三:有关学校会在二○一六年十一月底提交二○一五/一六学年的周年报告,以供核实。至于二○一六/一七学年,学校提交的学校周年计划尚在整理中。
注四: 综合而言,在二○一五/一六学年,学校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密集教学模式见附件。
注五:合资格非华语学生须符合以下情况:
(i)学生在接受中小学教育期间学习中国语文少于六年时间;或
(ii)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国语文已有六年或以上时间,但期间是按一个经调适并较浅易的中国语文课程学习,而有关的课程一般并不适用于其他大部分在本地学校就读的学生。
注六:非华语学生可继续获资助考取国际认可的其他中国语文资历,包括综合中等教育证书(GCSE)、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IGCSE)及普通教育文凭(GCE)的中文考试。有关考试费用与香港中学文凭中国语文科考试相同,至于经济上有需要的非华语学生,亦可获全额或半额减免「资助考试费」。
完
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