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之选」选映六出音乐为题电影(附图)
*********************

  音乐对电影而言,不只是配乐,更能结合光影,成为引人入胜的电影题材。今年的「影评人之选2017——光影六乐章」,由六位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影评人郑政恒、林锦波、张伟雄、郑传鍏、乔奕思和刘伟霖,精选六部涵盖不同音乐类型的电影,包括摇滚乐、古典乐、爵士乐、世界音乐、简约音乐及歌剧,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体验。
 
  节目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电影节目办事处主办,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统筹,于五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二十三日在香港电影资料馆电影院及香港科学馆演讲厅举行。
 
  此外,每场放映后均设座谈会,分别由六位影评人,以及香港大学通识教育部助理总监及电台客席主持黄志淙、爵士乐手林泽龙、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麦欣恩、乐评人冯礼慈和资深歌剧及戏曲爱好者谭荣邦,分享他们对影片的见解。粤语主讲,免费入场。
 
  「导演不单捕捉了卜戴伦在音乐事业高峰时期的风采,更触碰了他复杂的性情。」——郑政恒

  彭尼贝克的纪录片《别回头》(1967),贴身拍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卜戴伦,呈现其一九六五年英国巡回演唱的台前幕后经历。电影以卜戴伦当年新歌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的音乐录像展开,预示了他从民歌走向摇滚风格。片中记录了卜戴伦跟Joan Baez和Alan Price的合作、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Allen Ginsberg 的客串演出,以及卜戴伦在皇家亚尔拔音乐厅献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等五首名作。除了卜戴伦的迷人风采,影迷更可一窥他的内心世界。
 
  「把马勒人生和音乐逐层剖析,从而呈现艺术家作品在个人挣扎中产生出来。」——林锦波
  
  简罗素在《马勒狂想曲》(1974),把维也纳宫廷歌剧院前任总监马勒一生的成就和内心挣扎,浓缩在人生的最后火车之旅中。导演透过目不暇给的影像,描画马勒如何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不堪回首的童年写进交响曲。此外,片中以幽默的形式,呈现马勒为了得到宫廷歌剧院的要职,背弃他的犹太根源。影片获一九七四年康城影展技术大奖。
 
  「俚语风味与无语音韵、道友本色与方法演技;剧情又仿剧情、舞台感亦电影感,接通时代精神。」——张伟雄

  莎莉卡拉克改编一九五九年风靡一时的前卫话剧The Living Theatre,拍成《落英缤纷未闻时》(1961)。电影描写一个纪录片导演,在一间斗室拍摄几位爵士乐手的表演;而乐手们却被毒品牵引,于苦海浮沉。片中乐手的钢琴及色士风沿途随意起奏,构成这部经典爵士乐电影。
 
  「天涯寻道,一曲振国魂。」——郑传鍏

  林权泽的《天涯歌女》(1993)是首尔首部达一百万入座人次的电影。故事讲述二十世纪中叶的南韩,说唱艺人俞本坚守日渐式微的传统说唱艺术「盘索里」,并严格训练一对养子女四处演出。其后养子离他而去,俞本为了留下养女传承艺术,竟然夺去她的视力。女主角为传统艺术的牺牲,令人低回不已。
 
  「诗意影像联手简约音乐,谱写大道无言的电影诗篇。」——乔奕思

  《机械生活》(1982)乃葛弗里列治奥的纪录长片处女作,亦是其「生活三部曲」的开篇。电影拍摄历时七年,列治奥与摄影师朗费力加穿梭美国各地,以影像呈现自然与机械两种文明的碰撞。全片没有对白,影像配上由极简主义音乐大师菲力普格拉斯谱写的精妙乐曲,给观众带来无言的震撼。
 
  「莫扎特的完美歌剧于威尼斯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呈现。」——刘伟霖

  约瑟罗西的《唐乔望尼》(1979)搬演自莫扎特的经典歌剧。唐乔望尼是西班牙情圣,恃着个人财势、样貌及口才四处猎艳。后来他因杀死了一个贵族女子的父亲,被人密谋报仇,死者更从地狱回来找他算帐。电影由当时得令的意大利歌剧巨星鲁谢洛拉蒙迪及强劲的歌唱班底担演,并于文艺复兴建筑内拍摄。
 
  《机械生活》不设字幕,其余影片均设中、英文字幕。
   
  门票五十五元,现于城市售票网(www.urbtix.hk)发售;信用卡电话购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查询节目详情,请电:二七三四 二九○○或浏览网页︰www.lcsd.gov.hk/fp/zh_TW/web/fpo/programmes/cc2017/film.html



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7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