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局局长会见传媒谈话全文(只有中文)(附图)
***********************
记者:局长,想问现在(有关郊野公园的)司法覆核官司输了,海下和白腊那六块土地会否考虑再纳入郊野公园?还是政府会有甚么后续行动?
环境局局长:我们正了解判词,当然会审视内容和谘询律政司意见,接着再想如何跟进。
记者:你自己觉得今次渔护署的判断是否过于轻率?法官都说这是(与郊野公园政策)无关,是太笼统或不能准确判断其生态价值。
环境局局长:你们需要理解我们政府,包括我自己,都要时间去了解判词。
记者:想问「团结香港基金」提出填海二千公顷土地的建议,你自己觉得这种做法是否可行?对生态环境的接受程度上,香港是否能承受?
环境局局长:我未必很理解你刚才说的那件事。我想在香港做任何工程都有程序,包括城规、环评等等,个别项目,我不是讲你说的那个,都一定有程序。
记者:刚刚在公众论坛提到有清洁人员没有用收费胶袋收集大家的垃圾,只要有合理辩解,可能会在立法时考虑免除他们的法律责任。想问到时具体如何操作?何谓合理辩解?哪些情况下可以免除他们的责任?
环境局局长:法律的细节我们容后会处理,不过整件事的原则是「污者自付」,即污染者有责任付费,如果他们逃避的话,我们就要找出污染者,这是整体原意。
记者:想问刚才提到基层市民那边,可能会帮助他们的负担,具体有甚么措施?
环境局局长:我们一直跟进相关问题,早前我们透过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会)与民共议,和社会讨论时,大家都关注基层市民可能受到的影响。我们收到委员会的建议,政府应该建立一个适当制度,纾缓基层市民在这方面的负担。但当然「污者自付」应该人人有份,因此如何实行这制度,我们仍在盘算中,迟些公布。
记者:是甚么形式?金钱形式的资助还是怎样?
环境局局长:细节迟些公布,整体来说譬如是综援家庭,我们构思的是他们可能有不同家庭人口、有不同垃圾量,我们会视乎不同家庭大小的垃圾量,作出某程度的平衡,令他们不会有过重负担。
记者:刚才很多人提到尤其在一些旧区,或一些唐楼、「三无大厦」、劏房等地方可以如何执法,如何回应他们的诉求?刚才跟他们解释这个制度安排时,他们都好像有些疑问。
环境局局长:今次有些参与我们社区参与过程项目的朋友,他们未必在深水埗,可能在中西区,都有类似状况。我们都是透过社区参与项目取得多些实际经验,当中包括一些减废大使到该处支援一些单幢楼的居民,当中可能特别有些老人家对这方面的适应需要多些支援。我们的做法是在这些类近的环境,会以教育、支援为本,在一些外地城市,这是重点所在。我们在这方面会多做工夫,理解不同区的状况,可以适当过渡。
记者:会否担心支援方面,在还未能普及所有人的意识前,尤其是在劏房的大厦,如何可以要求市民按照这个情况来征费?
环境局局长:正正是透过这些社区参与项目,如果能涵盖刚才你说的状况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实际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应对的办法。
记者:刚刚有些请愿团体说这计划是将责任放在消费者身上,而生产商、生产者那方面的责任就好像是推卸了。会否考虑在过度包装方面需要作出一些规限?
环境局局长:倒过来说要澄清,当然生产者在生产产品时有其社会责任。但同时消费者在世界上广义来说都是其中一个源头,一个废物生产者,是有参与的,因为大家都有选择。废物按量征费观乎外国经验,正正是缔造市场的新生态,当大家紧张各类包装,包括包装物料,当有收费制度下,生产商、零售、以至消费者,大家都会缔造新面貌,从而减废,这都是我们的经验。相信如果香港能落实这法规后,各个源头都会有变化。同时我刚才在会场都说过,现届政府根据我们的《蓝图》(「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在过去五年已经通过三个生产者责任计划的法例,《施政报告》宣布将会有第四个,是针对胶樽相关的。我们是很努力逐步逐步增加生产者责任的法规。
记者:想问突击巡查方面,未来可能会针对黑点,根据投诉和黑点资讯加强巡查,届时会增加多少人手去做?他们具体会如何操作?突击巡查时会躲在角落监察,还是会用甚么方法?
环境局局长:我们可以讲得清楚些,根据外地相关经验,都是以教育、移风易俗为本,要建立公民社会,大家支持减废和洁净的环境,这是本质。同时不同城市都有执法制度让社区举报,我们亦会建立类似制度,但要适合香港的环境,譬如有黑点举报时,我们会有适当人士在该处执法或监视,希望能做到阻吓作用。大家要明白今次建议的罚则一千五百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对于一般家庭可能每月数十元的垃圾费,如果被捉一次,可能等于其五年的垃圾征费。所以这是个具阻吓力的制度,希望能做到警惕,让大家知道要遵守一个希望香港可以更环保、减废的环境。多谢大家!
完
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23时10分
香港时间23时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