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署公布二○一六年废物统计数字
****************

  环境保护署(环保署)今日(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布「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二○一六年的统计数字」,报告胪列二○一六年香港的固体废物,包括都市固体废物(涵盖家居和工商业废物)、整体建筑废物及特殊废物在弃置和回收或循环再造方面的统计数字。
 
  整体而言,二○一六年都市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五百七十万公吨,按年下跌0.7%,其中家居废物产生量减少2.7%,显示普罗市民对源头减废的意识有所增加。工商业废物产生量仍然持续上升,按年增加1.7%,惟增幅较二○一五年回软。
 
  二○一六年弃置于堆填区的固体废物量平均每日为15 332公吨,较二○一五年增加1.5%。二○一六年弃置于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平均每日为10 345公吨,较二○一五年上升1.8%,近年升幅开始放缓。
 
  就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而言,二○一六年为每日1.41公斤,稍高于二○一五年的每日1.39公斤。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本港经济活动于二○一六年相对蓬勃,令工商业废物弃置量录得较大的升幅所致。
 
  按废物成分分析,玻璃及塑胶的弃置量分别按年下跌10%及2%。然而,由于工商业厨余的弃置量录得升幅,厨余的弃置量按年上升6.5%,而厨余的人均弃置量亦上升5.8%。至于家居厨余,人均弃置量则持续三年下跌,按年下跌3.5%。
 
  特殊废物方面,二○一六年于堆填区的弃置量较二○一五年显着下跌24.1%。下跌的主因是屯门的污泥处理设施(T‧PARK[源.区])已于二○一五年开始营运,以焚化方式处置来自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淤泥,只有焚化后的残留物及灰烬才需于堆填区弃置,令堆填区的脱水淤泥弃置量显著减少达90%。
 
  至于建筑废物方面,二○一六年经公众填料接收设施及其他渠道回收的惰性拆建物料的回收率为93%。建筑废物处置收费自二○一七年四月七日起调升,提供诱因推动业界减少及循环再用拆建物料。
 
  香港的经济结构倚重服务业,因此从事生产而需吸纳原材料或再造物料的数量十分有限,多年来可循环再造物料的国际市场环境主导了本港可循环再造物料的市价和出路。近年国际可循环再造物料市场持续不景气,窒碍本地回收物料的出口需求及价格。与二○一五年相比,香港都市固体废物的回收总量减少十二万公吨。二○一六年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为34%,略低于二○一五年的35%。按主要可循环再造物料种类分析,由于出口市场对纸类回收物料的需求疲软,令纸类回收物料的回收量减少9.1万公吨。另一方面,塑胶回收物料的回收量增加3.2万公吨,或受惠于原油价格于二○一六年的反弹。
 
  环保署发言人表示,政府非常重视废物管理工作,会继续全力逐步推行「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及「香港厨余及园林废物计划2014-2022」的各项减废及循环再造的措施。行政长官在今年十月发表的《施政报告》,提及一系列新措施,以进一步加强推动社会源头减废及回收能力,以及面对内地逐步收紧进口回收物料要求所带来的挑战。环保署将新增外展队及启动新一轮干净回收宣传及教育工作,加强社会大众的回收意识,提升回收物的可回收程度和回收再造价值。环保署亦会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及持份者合作,积极支援社区回收价值较低的可回收物,并推行中央收集废胶樽计划,提升处理相关回收物料的成本效益。此外,政府成立十亿元的回收基金,亦会继续推出合适的计划,推动回收业界提升整体作业水平和能力,为回收产业增值。政府亦会研究培育本地环保再造工业的可行性,从而为本地产生的回收物料寻求更具效益及多元化的出路。
 
  环保署会继续落实各项惜物减废的政策,包括都市固体废物收费及实施废电器电子产品和废玻璃饮料容器的两个生产者责任计划;推展各新设废物回收设施的营运,包括废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及回收设施和有机资源回收中心;推展「绿在区区」网络,以加强环保教育及支援在地区层面回收低价值的可循环再造物料;进行新一轮的惜食香港运动,持续减少厨余。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将于二○一八年上半年开始运作,预计每日能处理最多二百公吨厨余;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二期预计将于二○二一年开始运作,每日处理最多三百公吨厨余;在大埔污水处理厂进行的「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已开始进行兴建,预计可在二○一九年开始运作,每日处理最多五十公吨厨余,试验计划成功后亦可逐步推展至其他地区;以上设施将有助减少厨余弃置。而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的落实将有助减少废物弃置量及提高回收率。
 
  报告及「香港都市固体废物--二○一六年概要」的电子版本可于环保署网页下载:www.wastereduction.gov.hk/chi/assistancewizard/waste_red_sat.htm



2017年12月27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8时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