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就构建全方位「再工业化」政策体系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今日(三月二十二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构建全方位『再工业化』政策体系」议案的总结发言:
   
主席:
   
  我十分感谢今日有为数不少的议员就「构建全方位『再工业化』政策体系」的议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从议员的发言可见大家对「再工业化」这个议题的重视。更令我鼓舞的是众位议员,不分党派,对「再工业化」的政策方向的看法基本一致,这绝对有利香港各界同心推动新工业的发展。
   
整体回应
   
  综合吴永嘉议员的原动议、七位议员的修正案,以及刚才多位议员的发言,大家对政府推动「再工业化」的工作,主要有几方面的期望:第一是要对香港经济发展及就业有正面作用;第二是要提升相关技术水平,令硬件、软件及服务高度融合;第三是要培训人才,具有跨技术、跨界别能力,以及具有新的创科文化思维,以从事高增值工作或工序;第四是要协助现有行业利用创新及科技升级转型,以迎合互联网及共享经济发展趋势;最后是有关政策必须是全方位和可持续的,并能够配合国家的战略性规划。事实上,这些期望与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认为要令香港成功扭转「去工业化」,达致「再工业化」,我们必须创造以下条件。第一,我们要提供适合的基础设施,促进工业研发和提升先进制造业的能力。第二,我们要创造有利研发和发展新技术的环境,例如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保障、鼓励企业投资研发以创造新的商业生产模式,并要推动持份者「知识共享」。第三,我们要提供适当的税务诱因和财政支援,以推动工业研发。第四,我们要培训人才,提升劳动人口的生产力及转换能力。
   
  在香港「再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聚焦发展香港具优势或发展需要的产业,包括:健康老龄化、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技术、智慧城市管理,以及金融科技。
   
推动「再工业化」的工作
   
  过去几年来,我们已就上述各个方面推出了多项相关的措施,投放大量资源。在基础建设方面,我们在二○一六年申请拨款进行科学园第一阶段扩建,扩建工程在二○二○年完成后,科学园的总楼面面积将会增加至约40万平方米。另外,又在将军澳工业邨发展数据技术中心及先进制造业中心,以推动智能生产发展。数据技术中心预计在二○二○年落成,届时会为数据技术及电讯服务提供特别设计的基础和支援设施。而先进制造业中心预计于二○二二年落成。这中心将聚焦推动医疗及生物医学、电子机械人技术和智慧城市等范畴的仪器和装置的智能生产和先进组装。上述几个新项目的发展成本合共约127亿元。
   
  蒋丽芸议员亦提到,医疗科技产业是一门香港较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我们会考虑在大埔或元朗工业邨内物色适合的厂房,加以改建和改装,以作发展生物科技产业之用。
   
  我们也会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创科园),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我们已在刚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建议预留200亿元,作为对发展创科园第一阶段的支援。这笔资金将会用作河套区第一期主体工程的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以及创科园的上盖建设和早期营运。这正正展示了政府对创科发展的决心和承担。另外,我们已将河套地区内的土地除污工程及前期工程,以及第一期主体工程的详细设计及工地勘测的拨款申请提交立法会。为进一步推展工业邨的发展,我们亦已初步选定在莲塘/香园围口岸附近发展新的工业邨,现正进行初步规划研究,探讨发展这些土地的可行性,再考虑发展规模和进行详细规划,以及工程研究的基础。这些都将为香港创科发展和「再工业化」提供更多可持续发展空间。
   
  技术方面,本地五所研发中心在他们的重点范畴,进行与「再工业化」相关的研发。另外,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亦向业界提供全方位的顾问服务,致力协助企业转向高增值生产及迈向「工业4.0」,包括于去年八月成立了智能产业廊,向业界展示「工业4.0」的营运概念和智能特点,并促进业界就「工业4.0」的信息交流。上述工作均有助促进行内的知识共享,建立更紧密的群组。
   
  在财政资助方面,创新及科技基金下设有多个资助计划,包括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企业支援计划、专利申请资助计划等。我们鼓励大学及企业进行更多研发,推动「再工业化」。
   
  人才方面,我们着力培训跨行业、跨界别的人才,透过不同的措施,例如创新科技奖学金计划、科学园及数码港的培育计划,以及早发掘并培养青年人的潜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可以发挥所长。政府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宣布向数码港拨款2亿元,加强支援初创企业和促进数码港科技生态的发展,其中,数码港培育计划下每间初创企业获得的财务资助将由33万元增加至50万元。为积极协助大学科技初创企业发展,我们于二○一四年推出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支援大学团队成立科技初创企业,并将其研发成果商品化。我很高兴告诉各位议员,目前已约有155间大学初创企业受惠,而其中更有个别团队在国际创科比赛获奖,并得到创投基金注资。不过,我想指出,创科研发商品化不一定一蹴而就,有很多青年创业家更是经过失败后再接再厉,才达到成功。香港近几年来,创科人才日增,社会亦普遍较以前更重视创科文化,这都有助推行「再工业化」。但我们亦面对着与其他行业和经济体系争夺人才的挑战。政府会继续投入资源,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创科领域,并培养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
   
  另外,为了培育和汇聚更多科技人才,行政长官在《2017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在创新及科技基金下预留五亿元启动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其中包括推出博士专才库计划,资助企业聘用创科博士后专才,以及「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资助本地企业人员接受高端科技培训,尤其是「工业4.0」有关的培训,为推动「再工业化」注入新动力。我们亦会优化实习研究员计划,由去年十月起提高实习研究员的每月津贴额,以及于去年十二月扩展计划至科技园公司及数码港所有从事创科工作的租户,并会于今年内进一步扩展至获创科创投基金投资的本地科技初创企业,让更多企业和STEM毕业生受惠。
   
  「再工业化」涉及不同政策范畴,需要动员整个政府共同推行。由财政司司长领导的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以较高层次及跨局的方式,统筹香港的创新及科技发展,以及香港「再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为鼓励企业在本地进行更多研发项目,《2017年施政报告》亦宣布,企业在本地的研发开支,将可获额外的税务扣减。我们会于今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修订《税务条例》的草案,建议企业符合资格的首200万元研发开支可获300%税务扣减,余额亦可获200%扣减,不设上限。
   
  另一方面,因应大湾区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融合,特区政府正重新检视《税务条例》关于香港商人在境外使用知识产权和机器设备相关资本开支的扣税安排,在符合「税务对称」和转让定价等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可行方案。
   
  教育政策方面,教资会已应政府邀请,成立专责小组检视高等教育界的整体研究政策及资助策略,以确保研究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各教资会资助大学已应政府要求加强知识转移办公室的功能,加快将研究成果商品化,以配合产业发展和「再工业化」。这些举措充分展示了政府推动「再工业化」的决心及积极态度。
   
回应外延发展和其他议员的建议
   
  吴永嘉议员在动议中提到香港工业外延发展的特点。这其实是香港「再工业化」的一大优势。香港的工业家拥有充足的资金、经验和国际网络,我们希望业界可将其业务的核心部门和高增值工序迁回香港,或者在香港建立新的高增值产业,为香港的年轻人提供更多高质素的工作。我相信,这些回流的企业可以把资源投放在产品开发和设计、品牌推广和管理,以及研发高增值或高科技项目方面,透过升级转型,再次在世界市场擦亮「香港制造」这个品牌。
   
  这个外延发展的特点亦道出了香港经济与内地高度融合的现状。正如蒋丽芸议员和卢伟国议员提及,特区政府在推行「再工业化」时,需要配合国家的政策,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和优势互补。中央政府已明确表示支持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支持港澳特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配合大湾区内城市的产业优势,有助推动具协同效应的区域性创科发展,贯通上、中、下游。香港会继续加强与内地在创新及科技产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好好把握这些重要战略规划为香港带来的难得机遇。
   
  刚才,胡志伟议员问及科技园公司对香港创科发展的贡献。事实上,科学园一直是香港的创科旗舰。科学园现时有13 600人在园内工作,其中超过七成,即约9 800人直接从事研发工作。科学园亦培育了超过500间创科初创企业,其中包括了「独角兽」。我们相信,政府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向科学园拨款可以鼓励更多研发活动,有助增加本地研发总开支对本地生产总值比率。
   
  最后,我想回应谭文豪议员的修正案。谭议员建议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援,以支持艺术文创产业的「再工业化」,让有关产业在合适工业用地制造及展示艺术文创产品,这建议在其他场合亦曾有讨论。我们支持任何产业利用创科提升产业发展,包括艺术文创产业。至于有关支援艺术文创产业的具体措施,以及工业用地的政策,相关的政策局会考虑及处理。在「再工业化」的政策框架下,政府会聚焦研究推动利用创新及科技的高增值产业。
   
总结
   
  总括来说,政府现时已有多项支援「再工业化」的政策及措施,一方面协助现有产业升级转型,同时亦支援新兴的高增值产业。本届政府会继续担当积极推动和促进者的角色,在土地、技术、资金及人才方面,提供多方位的支援。
   
  「再工业化」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我们现在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时间及各界的全力支持,以见到成效。正如我在开场发言提及,我们现时的目标是在未来两三年内,扭转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的下降趋势。我想藉此机会呼吁各位议员及社会各界要对「再工业化」有合理的期望,支持政府投资未来,放眼于长期的社会效益。政府在推动的过程中会不时检讨,以确保政策到位及能照顾各方面的需要。
   
  我们乐意继续听取议员和业界的意见,携手推动「再工业化」,引领香港的工业再显光芒。
   
  主席,我谨此陈辞。谢谢。 



2018年3月22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6时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