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创新及科技局局长就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发展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今日(七月五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加快推动智慧城市发展」议案的总结发言:
 
主席:
 
  首先,我要感谢卢伟国议员就推动智慧城市发展这一重要议题提出辩论,卢议员及其他议员今天的发言,除了智慧城市外,亦涵盖香港创新及科技以至其他多方面的发展。
 
  发展创新及科技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除了推动生物科技、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发展外,我们亦致力把香港构建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智慧城市。二○一七年十二月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蓝图》的目标是利用创科解决城市挑战,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素,以及增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效率及安全。
 
  在公布智慧城市蓝图前,行政长官在去年成立了一个高层次、跨部门的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亲自督导创新及科技发展及智慧城市项目,并因应进展适时投放资源。智慧城市以至发展创新科技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协调跨政策局及部门的运作和配合。因此,委员会的成员亦包括两名司长及十名局长,从而有效统筹相关工作,结合不同政策局和部门的力量,更高效地领导、协调及推进创新及科技发展,把香港构建成更先进、更宜居的智慧城市,利民利商。委员会至今已召开了三次会议,其中一项常设议程为检视智慧城市蓝图的工作进展。

  经谘询相关政策局后,我就发言议员提出的议题作出以下回应:

推动创新及科技发展
 
  有关卢伟国议员就促进创新及科技发展的意见,政府非常重视创科发展,并正积极地在人才、资金、制度、基建以至法规各方面提供支援和便利。在整体资源配合方面,政府在二○一七至一八年度及二○一八至一九年度分别投入100亿元及500亿元支援创科发展。前者的100亿元已预留作支援创新及科技督导委员会的工作,推动包括智慧城市的创科政策及新措施,例如向本港居民免费提供数码个人身分、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和建立新一代政府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
 
科技人才
 
  人才是宝贵的资产。我们将会启动5亿元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其中包括推出博士专才库,资助企业聘用创科博士后专才,从事科研及产品开发等工作。另一方面,教育局亦会透过向研究基金注资30亿元,为修读教资会资助的研究院研究课程的本地学生提供助学金,吸引他们投身研究工作。
 
  本地科技界一直十分关注在一些特定范畴的本地人才短缺问题。为回应这些关注,政府会继续采取措施吸纳海外人才,并已于五月中公布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推行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为输入外地科技人才来港工作提供快速处理安排。
 
  在议员提及的STEM教育方面,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科学、科技及数学范畴建立稳固的知识基础,同时加强他们综合和应用不同范畴的知识和技能,并发挥创意。由二○一七/一八学年至二○一九/二○学年,我们会分阶段为所有公营及直资中、小学的校管人员提供STEM教育进深培训,提升教师在规划及推行校本STEM方面的专业能量。这就是train the trainer。
 
财政支援
 
  在分配资源及提供财政支援等方面,我们已为大学研究预留不少于100亿元,待由徐立之教授领导的教资会专责小组完成有关研究资助的检讨后,新增资金就会到位。另外,今年五月宣布的内地科研资金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可以「过河」在香港使用,这将提供更多科研资源。

  为吸引私营机构在科研的投入,我们将为企业的研发开支提供super-tax deduction──额外税务扣减,首200万元符合资格的研发开支可获300%扣税,余额则获200%扣税,不设上限。我们希望议员能支持草案早日通过。此外,我们亦着重促进科技在市场的应用,透过优化科技券计划,支援本地企业(包括中小企)使用科技服务,以提高生产力或推动升级转型。

  公营机构方面,我们先后推出了5亿元的科技统筹(整体拨款)计划及5亿元的创科生活基金,资助政府部门及非政府机构推行科技项目。另外,透过公营机构试用计划,我们为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的研发项目以至科学园和数码港的培育公司提供额外资助,用以制作原型或样板,在公营机构试用,协助本地研发成果商品化。
 
  刚才有议员提到,创科生活基金规定NGO才可申请,主要是我们希望能鼓励非商业机构应用科技,改善服务,提升巿民生活质素。
 
科技基建
 
  除了人才及资金,政府亦正全力提升香港的科技基建。
 
  政府正着手在香港科学园(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创新平台及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我们已预留100亿元,为在两个平台上营运的非牟利研发中心或实验室提供支援。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亦正在将军澳工业邨兴建数据技术中心及先进制造业中心,预计分别于二○二○年及二○二二年落成。此外,本地五所研发中心在其重点范畴,正进行与「再工业化」相关的研发,而生产力促进局亦一直协助制造业转向高增值生产及逐步转移至「工业4.0」。
 
  另外,政府会为科技园公司提供100亿元拨款,以兴建共用科研基建设施,并会加强对科技园公司租户及培育公司的支援,以及透过优惠措施吸引国际科技企业落户科学园。在新土地方面,香港和深圳正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为香港的创科发展和「再工业化」提供更多可持续发展空间,同时透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港深合作,贯通创科产业的上、中、下游,打造大湾区的国际创科中心。
 
  除了土木基建,支援智慧城市发展的数码基建亦不可或缺。我感谢财委会在上月通过拨款超过7亿元支持创科局这方面的工作,各相关政府部门正全速推展三项措施:
 
(1)在二○二○年年中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免费数码个人身分,让市民能以单一的数码身分和认证进行政府和商业的网上交易,并以此推动跨部门或机构的一条龙及创新网上服务;
 
(2)由二○一九年年中起逐步落实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设置共约400支附设智能装置的新型灯柱,收集各类实时城市数据,以加强城市和交通管理,同时为发展第五代流动通讯(5G)服务基础建设作出配合;及
 
(3)在二○二○年推出的新一代政府云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便利各部门加快开发电子政府服务。
 
  Wi-Fi亦是智慧城市另一必需基建。我们现正全面采用最新技术标准,并在可行情况下使用光纤网络,以提升数据传输的速度及稳定性。预计今年内超过八成的Wi-Fi场地及热点将采用光纤网络。
 
法例法规
 
  行政长官在二○一七年《施政报告》提出在八大工作范畴推动创科发展,其中一项是检视现行法规,扫除窒碍创科发展而不合时宜的条文。政府除了做监管者,亦要做促成者的角色,为各行各业拆墙松绑。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创新办)自今年四月成立以来,积极与创新科技、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活动的持份者和相关部门深入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创新办亦正就不同城市针对个别新经济活动所采用的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参考有关制度所带来的影响,以期提供以实证为本的资料予相关部门考虑如何回应本地以至其他地方的发展,以及更新现行法例的条文甚至引入新的法例规管架构以配合科技应用的转变,务求相关法规能够与时并进,配合创科方面的发展。

  有关保障私隐的问题,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一直密切关注资讯科技发展所衍生的个人资料保障问题,适时更新相关指引,例如,公署发出了《保障、尊重个人资料──明智使用物联网》图鉴及《通过电子装置进行实体追踪及监察》资料单张,解释应用物联网科技所潜在的个人资料私隐风险,并且建议不同的保障措施。我们会参考莫乃光议员及其他发言议员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保障私隐的工作。
 
开放数据
 
  多位议员亦提及有关开放数据的事宜。政府一直推广开放数据,目前在「资料一线通」网站(data.gov.hk),已载有由49个局和部门以及9个公私营机构提供的超过3 200个数据集,涵盖众多政策范畴,包括医疗卫生、交通、教育、商贸经济、环境、康乐文化、房屋等。网站亦提供超过1 200个应用程式介面,以便利各类科研与行业发展之用。我们期望能在今年内落实在开放数据方面的进一步政策目标,令政府部门推行开放数据的工作更系统化和更具透明度。此外,相关政策局及部门会继续鼓励公私营机构开放数据,及让他们了解开放数据能为他们的机构和业务增值。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是现今创新及科技领域重要的一环。政府计划建设的新一代政府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目的是透过善用大数据分析并配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政府运作效率,并提供更快和更可靠的服务。平台将支援多个政府部门快将开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项目,例如:

(1)香港海关「货物大数据系统」货物清关管理;
(2)香港天文台流动应用程式及社交媒体聊天机器人服务;及
(3)发展局起动九龙东办事处测试利用影像分析技术监察违例泊车。
 
  此外,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亦将会设立本身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以便发掘有用的分析和资讯,帮助制订医疗政策,促成生物科技研究和优化医疗服务。
 
金融科技
 
  智慧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改善市民日常生活亦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包括电子支付系统及其他网上金融服务。
 
  一般市民每年都有以百、以千计的零售消费。金融管理局准备于今年九月推出快速支付系统,让银行和储值支付工具营运商向用户,透过手机号码或电邮地址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作跨行即时支付和资金调拨服务。另外,政府正与业界商讨一套共同的二维码(QR code)标准,以推动零售业更广泛使用流动支付方式。金管局计划于二○一九年推行「银行易」措施,简化数码银行的监管要求,便利网上开户、贷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
 
智慧出行
 
  零售消费以外,交通运输亦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所有九巴、龙运及城巴的常规路线、加上新巴的80多条路线均已透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式及网站提供巴士实时到站时间的资讯,让乘客掌握实时班次资料,更容易计划行程,其他专营巴士路线亦会于今年内提供巴士实时到站时间。截至二○一八年六月中,九巴已于大约1 400辆巴士上为乘客提供上层空座的实时资讯,及正于大约900辆巴士上测试一套感应器系统,计算并透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式提供实时载客量。此外,各专营巴士公司将于本年内透过流动装置和于二○二○年或以前透过设于政府公共运输交汇处及1 300个有盖巴士站的资讯显示屏,发放巴士实时资讯。运输署亦会在本年内完成整合「香港乘车易」、「香港行车易」及「交通快讯」三个流动应用程式,方便市民一站式搜寻不同出行方式的路线、行程时间及交通费用等资讯,以选择最合适的安排。
 
  运输署亦计划在二○一九至二○年度开始安装新一代路旁停车收费表,支援不同支付系统,包括流动应用程式遥距缴费,并提供实时空置停车位资讯。另一方面,政府亦一直积极鼓励现有公众停车场提供有关资讯。
 
  此外,运输署亦已开展多个中远期的交通运输计划,例如运输署正制定计划安装车内感应器让驾驶者接收实时交通资讯;在二○一九年就制订电子道路收费先导计划详情及其推行策略谘询公众;由二○二一年开始试行在路口设置智能交通灯系统;于二○二一年在新将军澳──蓝田隧道启用时采用无需设置收费亭的自动收费系统等。
 
医疗及安老服务
 
  面对人口老化的挑战,政府以至整个社会须采取所有可行措施,包括应用创新科技,改善医疗及安老服务的供应和质素。医管局已开展了第一阶段智慧医院计划,例如截至三月底,医管局已于四间普通科门诊及四间专科门诊诊所分别推行轮候管理系统。其他具体措施包括院内导航、病床电子版面、电子追踪等。此外,医管局亦会着手研究提供远程医疗诊症服务、增加使用居家病人生理监测感应仪器,以及试验以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改善医疗服务。
 
  杨岳桥议员提出以乐龄科技应付人口老化。政府已成立10亿元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资助安老及康复服务单位试用和购置科技产品,以改善长者或康复人士的生活,并减轻护理人员及照顾者的负担和压力。这个计划会在二○一八年第四季推出。
 
基建智慧化和绿色建筑
 
  卢伟国议员提及基建智慧化和绿色建筑。政府将从二○一八年开始在主要政府基本工程项目的设计及建造采用建筑信息模拟(BMI)技术,将建筑物及周边环境以多维数据来记录及表达,让建造业专业人士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计和建造。有关技术可提升本地建造业生产力与品质。
 
  发展局正研究建立空间数据共享平台(CSDI),提供一个互通的地理空间资讯平台,以连结和整合不同政府部门以至全港的3D空间数据,从而推动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促进资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但平台涉及不同的空间数据,所以会按循步渐进的方式建立,相关政策局和部门会探讨能否利用现有数据建设和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空间数据共享平台,亦正积极探讨利用如地理资讯地图的网上地图发放更多具空间信息数据及资料。与此同时,地政总署和规划署已分别委聘顾问研究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及空间数据于城市规划、基础建设和环境方面之应用。
 
  此外,我们在九龙东出售新地段时继续加入规定支持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智能水表系统、电动车充电设施和实时空置泊车位资讯,发展九龙东成为一个更智慧的社区。
 
绿色低碳社区
 
  打造绿色低碳社区已成爲近年各地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之一。环境局已订下目标,在二○三○年把碳强度由二○○五年的水平降低65%至70%。另我们正有序地推展《铁路发展策略2014》的新铁路项目,减少路边空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
 
  在发展市镇项目时,政府会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研究引入智慧及绿色社区元素。另外,环保署一直与回收业界保持联繋,希望通过回收基金支援业界引入智慧回收技术和作业系统。
 
  另外,大家都知道两间电力公司刚刚宣布在二○一八至二○二五年在全港装置智能电表,这将方便推动节省用电,有助绿色、环保、低碳发展。
 
结语
 
  主席,我想再次强调,政府正全力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不同决策局及部门都已加快推行措施,当中不少,如数码个人身分(eID),亦会在未来两、三年内推出。我明白议员都希望能够尽快取得成果,但部分措施亦需要政府、私人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共同努力始能见到成果。在今天的会议中,议员提及的各项建议,创新及科技局将会整合,并交予相关决策局考虑和跟进。
 
  主席,我谨此陈辞。
 
2018年7月5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4时55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