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长谈通识教科书、大学入学要求、自资院校收生及检讨研究政策
********************************

  以下是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今日(七月九日)主持赛马会喜伴同行计划第二阶段启动仪式后与传媒谈话的内容:

记者:局长,有报道说有通识教科书在「占中」上完全是反对立场,或例如「六四」事件篡改了一些事实,局方会否觉得有偏颇或有跟进的情况出现?

教育局局长:首先我要指出,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希望透过通识科培养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以及有明辨是非、明辨思考的能力。所以过去多年来,我们觉得在教学上学生和老师,其实应该说老师会从多方面取材,亦要培养学生懂得寻找资讯的能力。所以在这一科,一向以来都没有教科书,市面上当然有很多不同的读本或有些资料。我们期望、我们也相信教师能作出适当的选择,或者如果他们觉得某方面资讯不够全面时,他们会从其他地方或资源上寻找资讯,以补充学习(需要)。

记者:但教育局会否发放一些指引,即base on一些时事以优化整个内容?

教育局局长:现在正如我刚才所说,在通识科我们是没有一个教科书的送审机制,所以在市面上的通识科教科书,不同其他科目,政府会每年给学校核准的教科书(书目表),没有这回事。但在资源上,就通识科,过去教育局都有不断更新一些资料或资源套给学校,如果学校觉得适合,是可以采用的。就通识科的六个范畴,我们都有资源套给教师使用。

记者:想问有关教科书,有出版社删去「三权分立」,形容「嘘国歌」或提倡「港独」可能是身分上的「战斗」,会否觉得这些字眼有政治考虑?另外,文凭试快要放榜,有声音指想改变「3322」的入读大学标准,会否有调整的空间?

教育局局长:刚才提到通识科,都说过很多次,通识科没有政府要求送审的书目。但我想凡是出版社出版参考书或者一些叫「课本」的书予学校或学生试用,我希望他们可以做到准确和平衡。因为没有经过一个送审程序,所以我不适宜在此评论个别情况,但尤其是有些关于香港政治制度的设立,大家必须参考事实,譬如《基本法》上面的陈述和我们整个架构上的设计,我都觉得出版社应该以比较准确的资料作参考。

  另外,你指文凭试星期三会放榜,在此我都借机会向考生说,不论成绩出来是否如大家心目中所想,希望大家都能放开心情,亦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其实香港有很多其他途径,不论是升学或其他进修的途径,都开放给大家。过去数天都有不同的官员提到今年的考生约有五万多人,但不同的升学和进修途径都超过六万,甚至七万,所以是有足够的升学途径。

  至于现时订下「3322」的标准,其实过往新高中学制检讨中,是经过业界和很多朋友的充分讨论,包括大专界别订出来的,当然订立之后可以再作讨论。其实我们现时有一个关于课程的专责小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以我所知他们也会就这方面作讨论,但我们要明白,如果要作出任何改变,必须在社会上有共识才可以。将标准降低了,固然多些人符合资格入大学,这是一个考虑,但我们都必须考虑学生修毕十二年中、小学之后,究竟我们希望学生在不同方面至少有甚么表现?对大学来说,收生的标准一定会考虑学生能否在大学学习当中充分学得到,这也是有相当的要求,他们又会怎样看这个改变?现时有些大学在不同科目,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些也可以作为处理一些例如早一、两天有报道指是否降低入学要求的理据,某程度上也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一个纾缓方法。

记者: 刚才提到今年考生人数可能会跌穿六万,亦可能是历年来最易入大学的一年,自资院校方面会否引致「收生寒冬」或「杀校潮」?

教育局局长:近几年的考生人数会越来越少,今年是较少,明年及后年应该会更加少。一直以来,我们与自资专上界别在很多场合的讨论,均有提出这个现实,他们亦都知道。我们在很多场合亦谈过,在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估计自资专上界别将来可能需要有一些重整,或者他们要想一些办法面对考生人数下跌而引致的种种问题。

记者:有学者指检讨研究政策及资助专责小组提议拨款研究科研、发展科研,未必能平衡人文学科方面,会否考虑同时拨款予人文科研究?你如何看待他们此看法?

教育局局长:我们一直认为在研究界别,不同的研究也很重要。在过往大学分配资源时,相信也考虑了不同科目的要求。现时由徐立之教授领导的检讨研究政策及资助专责小组,正就研究方面工作进行谘询。我们希望大家就研究的看法提出多些意见,待徐立之教授带领的专责小组听取大家意见,并向政府提出建议后,政府再作详细考虑。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的英文部分。)



2018年7月9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8时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