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筛查计划八月六日推行(附图)
*****************
卫生署将于八月六日推行大肠癌筛查计划,分阶段为50至75岁没有大肠癌征状的香港居民提供政府资助接受筛查,预防大肠癌。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推行。第一阶段于八月六日开始,年龄介乎61至75岁,即出生于一九四二至一九五七年香港居民可加入计划接受大肠癌筛查。第二阶段将覆盖56至75岁人士,而第三阶段会扩展至50至75岁人士,卫生署将以出生年份计算参加人士的资格。有关第二及第三阶段的详情及开展日期容后公布。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黄加庆医生今日(七月三十日)举行记者会公布计划详情。他指出,卫生署于二○一六年九月展开大肠癌筛查先导计划,先导计划运作畅顺,有助及早识别未出现病征的患者或高危人士,以便他们能够及早接受治疗。计划的成功不单能惠及个人,长远更能减少医疗服务及社会经济的负担。故此,政府在未来五年将拨款九亿四千万元,把筛查计划恒常化。
黄加庆医生说:「大肠癌筛查计划不会设定参加者限额。政府亦根据癌症预防及普查专家工作小组就大肠癌筛查的建议,计划恒常化后获资助接受筛查服务的香港居民的年龄会由以往的61至70岁逐步扩展至50至75岁,预计受惠人数是现时的三倍以上,由约82万人增加至255万人。卫生署会密切监察计划的运作及进度,不时检视服务,以进一步完善计划内容及安排。」
大肠癌是本港最常见的癌症。二○一五年的大肠癌新症有5 036宗,占癌症新症16.6%,即每六个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个患上大肠癌。死亡个案方面,二○一六年录得共2 089人因大肠癌而死亡,占癌症死亡人数14.7%,即每七名癌症死者中便有一人是患上大肠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见的致命癌症,仅次于肺癌。
黄加庆医生表示,大肠癌可透过实践健康生活模式和有系统的筛查去预防,及早识别和诊治可大大改善治愈率,呼吁合资格的市民应把握机会参加计划。他亦表示,为对抗非传染病(包括癌症)的威胁,政府今年发表《迈向2025:香港非传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动计划》,列明了须在二○二五年或之前实现的九项本地目标,当中包括减低市民因罹患癌症而早逝的风险。要成功防控非传染病,各个重要持份者,包括政府决策局和部门、学术界、非政府组织、私营界别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必不可少。
一同出席记者会的卫生防护中心监测及流行病学处主任程卓端医生提醒准参加者,计划透过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上设立的大肠癌资讯系统运作,欲参加计划的人士必须先登记加入该系统。
计划的流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合资格人士应约见已参与计划的基层医疗医生,报名参加计划,随后接受资助进行大便免疫化学测试;及
(二)如果大便免疫化学测试结果呈阳性,该参加者会被转介到已参加计划的大肠镜医生接受政府资助的大肠镜检查,以找出大便带隐血的原因。
整个计划获政府大幅度资助,由基层医疗医生安排进行大便免疫化学测试或跟进呈阳性的化验结果的诊症,政府会就每次诊症定额资助280元。在大肠镜检查基本服务范围内,如需要切除瘜肉的检查可获定额资助8,500元,没有瘜肉切除的检查的定额资助额则为7,800元。
程卓端医生亦回顾了先导计划的成果。她指出,截至七月二十六日,约78 000名合资格人士,即约9.5%的目标人口已参加计划,并接受大便免疫化学测试,相等于253 000名已登记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及符合年龄要求人士中约三分之一。
此外,截至三月二十七日,即先导计划推出后首18个月,有68 774名合资格人士参加计划并接受大便免疫化学测试。在交回样本并得出测试结果的参加者中,有8 724人(约13%)的结果呈阳性。而进行大肠镜检查服务后,4 966名(约69%)参加者所切除瘜肉的化验结果为大肠腺瘤,避免这些腺瘤演变成为癌症。计划印证了适时接受筛查的意义,有助及早找出较高风险患病的人士,及早医治。
至今,已有685名基层医疗医生登记加入计划,分布全港接近1 005诊症地点,当中97%不会收取额外费用。另外,170名大肠镜医生亦已加入计划,在331个服务地点提供大肠镜检查服务。如不需切除瘜肉,约八成不会收取额外费用;如需在大肠镜检查时切除瘜肉,约七成不会收取额外费用。
最后,程卓端医生亦提醒大便隐血测试呈阴性的参加者需每两年覆检,再接受大便隐血测试,才能发挥预防大肠癌最大的功效。在今年九月尾开始,首批参与计划而大便隐血测试呈阴性的参加者将会陆续透过短讯,电邮或信件收到筛查覆检通知,他们可前往任何一位参与计划的基层医疗医生的诊所,再次接受政府资助大便隐血测试服务。
有兴趣人士可在卫生署预防大肠癌专题网站(www.colonscreen.gov.hk)寻找已登记的基层医疗医生名单及了解更多详情。卫生署亦已就计划设立专人接听的热线3565 6288,直接解答公众的疑问,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完
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7时4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