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十五题: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
****************
  以下是今日(十月三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郑泳舜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杨润雄的书面答覆:
 
问题:

  有少数族裔团体指出,学习中文有助少数族裔人士融入社会,但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方面遇到困难,以致升学、就业及向上流动的机会受到局限。教育局自二○一四年起推行「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以加强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此外,行政长官在二○一八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政府会推出新措施,让非华语学生更有效学习中文。虽然当局指出,各项支援措施已渐见成效,录取少数族裔学生的学校数目持续增加,但仍有不少投诉指有学校拒收非华语学生;而非华语学生一般在中文科公开试取得的成绩不佳,以致他们透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获本地大学录取的比率往往较华语学生低。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过去三个学年,录取非华语学生的(i)中学、(ii)小学及(iii)幼稚园的数目,并按区议会分区按下表列出分项数字;
        
区议会分区 二○一五/二○一六年度 二○一六/二○一七年度 二○一七/二○一八年度
  (i) (ii) (iii) (i) (ii) (iii) (i) (ii) (iii)
...                  
...                  
...                  
总数                  
 
(二)过去三个学年,教育局接获由(i)学生、(ii)家长及(iii)学校提出关于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求助个案或投诉的分类数字及主要内容为何;教育局如何处理及采取了甚么跟进行动;
 
(三)鉴于本人收到投诉,指大部分少数族裔学生没有报考中学文凭(中国语文)考试,而报考了较易取得较佳成绩的英国综合中等教育证书或其他国际认可中国语文资历考试,但香港各专上院校未有公布清晰的成绩换算表,令该等学生无法评估有关考试成绩是否符合该等院校的中文水平要求,当局会否研究改善措施;
 
(四)长远而言,当局会否委任专家,设计涵盖中小学程度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五)当局会否考虑改革中学文凭(中国语文)考试(例如设立专为非华语学生而设的中学文凭考试试卷);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致力鼓励及支援非华语学生(注一)(特别是少数族裔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包括帮助他们适应本地教育体系及学好中文。就此,教育局在二○一四年推出一系列措施,全面支援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包括在中小学实施「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学习架构」)。「学习架构」是经过谘询教师及语文专家后制订,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帮助非华语学生解决学习中文的困难。教育局亦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大幅增加学校的额外拨款至现时每年超过二亿元,并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师资培训及专业支援,协助学校实施「学习架构」和建构共融校园。所有录取10名或以上非华语学生的公营学校及提供本地课程的直接资助计划学校,按其录取非华语学生的数目,获提供每年80万至150万元不等的额外拨款。录取少于10名非华语学生的学校,亦可按需要申请额外拨款,以举办多元课后中文支援,巩固其非华语学生在沉浸中文语言环境下的中文学习。
 
  随着加强支援措施的落实,录取非华语学生的中小学数目,已由二○一三/一四学年约590所逐步增至二○一七/一八学年约620所,占全港学校约三分之二,当中录取10名或以上非华语学生并因而获上述额外拨款的学校数目,在四年间增加了近三成(由二○一四/一五学年的173所增至二○一七/一八学年的228所),而录取少于10名非华语学生并获额外拨款的学校数目亦由二○一四/一五学年的58所大幅增至二○一七/一八学年的213所,显示新的支援模式及措施有助扩阔非华语学生家长的学校选择。

  二○一八年《施政报告》公布,教育局会持续推行「学习架构」,并监察其落实的情况。此外,教育局会在二○一九/二○至二○二一/二二共三个学年,继续委托专上院校为录取非华语学生的中小学及幼稚园提供校本支援服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并因应非华语学生学习的需要,参考「学习架构」以调适校本课程、学与教及评估的安排,让非华语学生更有效学习中文。教育局亦会由二○一九/二○学年起,为参加幼稚园教育计划的学校按其录取的非华语学生数目提供分为五个层阶的资助,让学校为非华语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支援,协助他们学习中文,并建构多元文化和共融的环境等。
 
  就郑泳舜议员的提问,现谨覆如下:
 
(一)政府确保所有合资格儿童不分种族,在小一和中一学位分配办法下,皆享有同等机会入读公营学校。教育局亦已透过通告和简介会等途径提醒幼稚园,其校本收生机制须公平、公正及公开,并符合现行的法例(包括《种族歧视条例》等反歧视条例)及教育局发出的通告及指引,当中包括提供中、英文版本的入学申请表。二○一五/一六至二○一七/一八学年,按分区划分有录取非华语学生并参加学前教育学券计划/幼稚园教育计划的幼稚园,以及公营及直接资助计划中小学数目,表列于附件。
 
(二)二○一五/一六至二○一七/一八学年,教育局没有接获由学生、家长或学校就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作出的投诉。另一方面,学校持份者不时透过不同途径与教育局联络,查询不同议题或要求协助。本局会按事件的性质及详情,向查询者提供适切的协助。对于此类查询个案,本局没有统计数字。
 
(三)专上课程的申请人,不论种族及在家中使用何种语言,只要符合资格,均有相同机会获得录取。目前,就符合特定情况的非华语学生申请人(注二),各「大学联合招生办法」(联招)的参与院校除接受他们以普通教育文凭(GCE)、综合中等教育证书(GCSE)及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IGCSE)考试的中国语文成绩作为「其他中文资历」外,亦会接受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乙类:应用学习中文(非华语学生适用)的成绩,以符合对中国语文科成绩的入学要求。各联招的参与院校所接纳的其他中国语文成绩、最低入学成绩要求,以及个别课程就其他中国语文成绩的特别要求已上载至联招的网页(www.jupas.edu.hk/tc/page/detail/547/)。
 
  收生属专上院校的自主范畴,院校均采取择优而取的准则录取学生。现时,院校可按每名非华语学生的个案,弹性处理有关中国语文科成绩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院校评估本地非华语学生申请人和其他申请人所用的标准一致,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学业成绩、非学业成就、校长推荐书、入学面试/测试时的表现等。
 
(四)非华语学生以香港为家,须具备良好的中文能力,才能在升学和就业方面具备竞争力,融入本地社会。因此,教育政策是以非华语学生融入主流中文课堂为目标,我们认为不宜向非华语学生提供内容较浅易的中文课程,长远局限他们学习中文的机会。为此,教育局根据主流中国语文课程,参考专家学者的意见,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订定「学习架构」,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实施。教师可参考「学习架构」为不同的非华语学生在读、写、听、说方面的语文能力订定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进程及预期学习成果,帮助他们透过小步子的方式学习,让有不同学习需要的非华语学生都能逐渐学好中文。
 
  「学习架构」自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实施,需要教师的配合和时间在学校扎根。教育局会持续检视「学习架构」及其他支援措施的推行情况,并按需要完善相关措施。我们明白学习中文不容易,有效的语文学习亦建基于多项因素,除了课程外,学校的教学,非华语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投放的时间,以至家长的配合和期望等,对非华语学生学好中文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五)现时教育政策是以非华语学生融入主流中文课堂为目标,以期帮助非华语学生学好中文,为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无论是华语或非华语学生,报读本地或外地的专上院校课程时,均需达到有关院校的收生要求。若在香港中学文凭(中国语文科)为非华语学生另设内容较浅易和基准较低的考试卷别,既无助提升非华语学生的中文能力,亦不能增加他们升学的机会。就业方面,不同行业对雇员的语文能力要求不同,但香港是华人社会,长远而言,非华语学生须具备一定的中文水平,在职场上才有竞争力。同样地,为非华语学生在香港中学文凭(中国语文科)设定另一个公开考试或卷别,不但未能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反可能将问题延后至求职阶段,甚至限制他们日后在不同行业的发展。因此,教育局没有有关计划。
 
  另一方面,考虑到高年级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时间长短不一,部分较迟开始学习中文的非华语学生,遇到的困难会较大,教育局已由二○一四/一五学年开始在高中提供应用学习中文(非华语学生适用),让非华语学生以额外途径获取另一中文资历,有助他们升学及就业。此外,合资格的非华语学生(注二)可获资助考取国际认可的其他中国语文资历,包括综合中等教育证书(GCSE)、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IGCSE)及普通教育文凭(GCE)的中文考试,以报读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大学和专上院校。
 
注一:规划教育支援措施时,「家庭常用语言不是中文」的学生均归纳为非华语学生。
注二:有关非华语学生须符合以下情况:
(1)在接受中小学教育期间学习中国语文少于六年时间;或
(2)在学校学习中国语文已有六年或以上时间,但期间是按一个经调适并较浅易的中国语文课程学习,而有关的课程一般并不适用于其他大部分在本地学校就读的学生。
 
2018年10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27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