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三题︰增加土地供应的措施
***************
以下是今日(十一月十四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郭家麒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黄伟纶的答覆:
二○一六年发表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下的发展项目全部落成后,全港可容纳900万人居住。该数目较二○四三年预测香港人口顶峰822万高出约80万人,即提供了百分之十的缓冲。《香港2030+》建议的发展项目之一是在中部水域建造面积1 000公顷的人工岛,供40万至70万人居住。另一方面,上月发表的《施政报告》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建议在中部水域建造面积约1 700公顷的人工岛,可供70万至110万人居住。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施政报告》所提人工岛的各项建造费用(包括填海工程、对外交通设施,以及岛上公共设施)估计为何;
(二)《香港2030+》把缓冲人口定于80万人的理据;为何事隔两年,政府建议把中部水域填海面积增加700公顷,可供额外的30万至40万人居住;及
(三)鉴于政府可引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私人土地作「公共用途」,政府会否考虑尽快引用该条例收回足够的土地(包括棕地),作发展公共房屋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公共用途」,以取代中部水域填海计划,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答覆:
主席:
过去几个星期有关「明日大屿」的讨论,有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在不同方面的关注,包括工程成本和效益、环境保育和气候变化影响、填海技术和物料、土地使用和交通接驳等。政府理解这些关注,亦计划在明年第一、二季寻求立法会拨款,开展规划和工程研究,就各相关范畴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让社会可以基于客观、科学和扎实的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作出取舍。
就郭议员提出的问题各部分,我回覆如下:
(一)《施政报告》提出的「明日大屿」是一个跨越二、三十年的愿景,我们现阶段正计划进行详细研究,因此目前未有填海及运输基建工程造价的正式估算。考虑到交椅洲平均水深约为七米及最近进行东涌填海的经验,我们初步估算人工岛的填海成本每平方米约13,000元至15,000元,与收回私人农地的每平方米14,500元相若。至于运输基建,由于交椅洲人工岛距离中上环只约10公里,而新界北则距离30多公里,费用应该不会比在新界北开拓规模相若的新发展区所需要的运输基建费用高昂。
另一方面,交椅洲人工岛会为香港带来效益。除出售私人住宅和商业用地的财政收入外,发展人工岛亦能创造大量社会和经济效益,主要来自10万5千至约18万个公营房屋单位;20万个多元化、高端、高增值的就业机会;规模等同于中环八成的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所衍生的商机;在交椅洲作整全规划而发展出的宜居城市及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及扩阔交通基建版图后所释放的土地发展潜力等。
在制订推展策略时,政府会顾及财政可持续性等相关因素,并作出详细的财务评估和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确保工程开支是政府的财政能力所能承担的。
(二)《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估算在所有已规划的发展项目以及东大屿都会和新界北两个策略增长区全部落成的情况下,可提供最大住屋容量约为900万人,但这数字并非政府的人口目标,它只是基于一系列假设的推算结果,让社会更易掌握土地可能提供的总体发展容量。换言之,较二○四三年人口顶峰822万高出的80万并非郭议员所指的缓冲人口,亦非表示政府有意引入此额外人口,而是显示《香港2030+》的估算假设了社会需要一定数量的土地提供缓冲容量,让我们有较大的规划空间及弹性,应对社会不断演变的情况及提升现有规划标准,令香港更宜居。
《香港2030+》研究预期我们于房屋、经济及各项基建及设施用地欠缺最少1 200公顷。正如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专责小组)指出,这个数字未有充分考虑到市民对改善居住面积及生活质素的诉求,以及改善各类社区设施和建立土地储备的需要等,很可能低估了实际短缺。另一方面,已规划或进行中的土地供应项目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倘若未能如期或全数落实,土地短缺将较原来估计的大。换句话说,1 200公顷只是增加土地供应目标的起步点。
「明日大屿」建议的1 700公顷填海面积是愿景的一部分,详情有待进一步研究及评估。我们首阶段会先聚焦研究发展邻近交椅洲约1 000公顷的人工岛,这与专责小组和《香港2030+》的公众谘询文件提及东大屿都会的规模相若,至于余下邻近喜灵洲约700公顷的人工岛和长洲以南水域,现时未有具体时间表。我们未来的研究只会就这两个地方收集基本技术数据,作日后长远规划的参考。政府会考虑专责小组暂定于本年底提交予政府的最终报告后,才敲定研究细节。
(三) 若政府认为某一地方需要发展为「公共用途」,例如公营房屋、政府设施等等,并已作出公开规划、研究,政府会继续适时引用《收回土地条例》(第124章)征用私人土地进行符合「公共用途」的发展。政府在未来数年几项大型土地发展项目,将收回约500公顷的私人土地。换言之,如政府已进行规划研究并确定发展可行和确立「公共用途」,政府会继续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征用私人土地。
另一方面,我希望社会明白,政府需要一定时间及依循相关法规和程序进行研究及规划工作。以改划210多幅具潜力发展房屋的土地为例,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处理技术可行性及地区谘询的工作。自二○一三年开始至今,我们已完成接近120幅用地的改划,但处理中加上未处理的尚有90多幅。同时间,政府仍有其他规划及工程研究进行中,未来亦会就新界北约200公顷棕地及其他760公顷较零散棕地的发展潜力展开研究。但政府规划资源是有限的;假设政府可同一时间为香港所有不同地方进行规划和发展,或期望可单靠收回私人土地解决香港目前面对土地极度不足的问题,又或假设所有私人土地都有潜力作高密度发展,这些假设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明日大屿」是一个跨越二、三十年的愿景,对香港未来发展有多重意义。中部水域邻近香港岛、大屿山和多个大型基建,在这策略位置建立人工岛,有效增加土地供应,开拓居住和经济空间。单以房屋单位计,交椅洲人工岛可建15万至26万伙,当中七成(即10万5千至18万2千伙)为公营房屋。相对目前四个进行或规划中的新发展区及新市镇扩展项目合共可提供约13万个公营房屋单位,足见交椅洲的庞大潜力。另外,交椅洲人工岛的策略性位置让我们可兴建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带动香港向前发展;接驳人工岛的全新主干道和铁路将贯通香港岛、大屿山和屯门沿岸,一方面有助疏导新界西北和市区之间的交通,纾缓西铁的挤迫情况,另一方面可重新调整居住和就业机会的分布,令香港整体的规划布局更均匀;交椅洲人工岛亦能在较为接近市区的地点提供土地重置受市区重建影响的住户,推动旧区重建能以较大规模的开展方式进行,同时亦可分散市区目前的稠密人口。上述多方面的策略性效益,实在并非随便可由其他土地供应选项作替代。
为免香港未来要不断重复面对当前土地短缺的困境,我们实在不能倚赖单一的方法去处理土地问题,过去经验引证、亦获专责小组和市民普遍支持的是,多管齐下才是务实和符合香港整体利益的策略,而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相信为发展交椅洲人工岛进行详细研究是多管齐下策略的重要一步。
完
2018年11月14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7时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