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环境局局长就全力转型为绿色低碳智慧型社会及经济 积极纾缓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议案总结发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今日(十二月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全力转型为绿色低碳智慧型社会及经济 积极纾缓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议案的总结发言全文:

(代)主席:

  我再次十分感谢廖长江议员动议这项议案,以及九位议员的修正案。我亦很高兴听到所有发言的议员基本上都支持政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他们就不同范畴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如我开场发言所述,近年政府加强跨部门协作,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适应及应变三方面工作。综合政府各有关决策局和部门提供的资料,我会从九个层面,作重点整体回应。

(一)减缓气候变化——发电及可再生能源

  第一个层面,是在发电方面,减缓气候变化。

  本港约三分之二的碳排放源自发电,因此要减少碳排放,必须从更环保的发电方式着手。为此,我们会实施一系列的措施,优化燃料组合,发展可再生能源,并适时检视可再生能源在本地的潜力。这些措施包括:

(i)于未来十年,使用更多天然气发电以取代逐步退役的燃煤发电机组;

(ii)引入上网电价,为个人及非政府的机构投资可再生能源提供诱因。两家电力公司分别于今年十月及明年一月正式推出上网电价计划,亦已就计划接受申请。社区的初步反应正面,两家电力公司到最近已共收到超过一千个申请;

(iii)适度放宽在建筑物天台装设太阳能光伏系统的限制。就新界豁免管制屋宇(被简称「村屋」)的天台上,在符合特定的规定下,可获容许装设不高于二点五米的光伏系统,让住户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继续享用天台作合法用途。政府亦会在其他私人楼宇,特别是低矮建筑物,作出合适的放宽安排;

(iv)将修订法例,豁免个人在其住宅安装小型可再生能源系统参与上网电价计划需要申请商业登记及提交利得税报税表的要求;

(v)将推出新的资助计划,协助学校及非政府福利机构安装小型可再生能源系统;及

(vi)研究在合适的水塘位置装设大规模的浮动太阳能发电系统,亦会考虑在合适的堆填区装设太阳能发电系统。我们已预留了10亿元,协助不同决策局及部门在适当政府场所推行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

(二)减缓气候变化——能源效益和节能

  建筑物用电占全港用电量约九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本港总排放量超过六成,因此,在第二个层面,我希望和大家谈谈从能源效益方面,如何减缓气候变化。

  政府正逐步落实《香港都市节能蓝图2015~2025+》,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和节能的措施,当中包括区域供冷系统,而一些新近情况及新增例子包括:

  首先政府以身作则,制订由二○一五/一六至二○一九/二○这五个财政年度内,减少政府建筑物用电量百分之五的目标。为此,我们已为约340座政府建筑物完成能源审核,并预留近九亿元逐步推行节能计划;并筹备逐步在合适主要政府建筑物进行「重新校验」,鼓励决策局和部门为它们所管理的现有建筑物申请绿色建筑认证,即绿建环评BEAM Plus。机电工程署亦增设「E&M InnoPortal」创新科技协作平台,为政府部门应用新科技的需求和初创企业的初创项目作出配对,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促进低碳智慧城市发展。

  推动全民节能方面,提供税务优惠,让节能设施的资本开支,由以前分五年扣除改为在一年内全数扣除。另外,两间电力公司在新的《管制计划协议》下,会大幅加强推广节能及绿色建筑,包括支持既有建筑物进行节能改装和重新校验工程。同时,两电亦计划将所有旧式机械电表更换为智能电表,从而方便收集用电数据,以便推行进一步智慧节能的工作。

(三)减缓气候变化——绿色运输

  汽车运输是本港其中一个主要的排放源头,占全港碳排放总量约百分之十六,因此我在第三个层面想谈的,就是透过减少运输相关的碳排放。就此,政府正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包括鼓励市民使用公共运输;鼓励市民「安步当车」;缔造「单车友善」环境;支援业界采用洁净能源商用车;以及设立绿色运输试验基金,推动业界试验绿色创新运输技术,并将检讨其资助范围,促进业界更广泛使用绿色运输技术;以及资助专营巴士公司试验单层电动巴士等。

  在扩展铁路网络方面,随着《铁路发展策略2014》新铁路方案的落实,铁路在公共交通乘客量的占有率到了二○三一年将会上升至交通行程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预期路面交通的使用量将会减少。若转化为环保效益,这相当于每年减少143 000吨温室气体排放,即每年减少运输界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百分之二。

  政府一直鼓励市民使用新能源车辆,长远希望本港的新登记私家车最终全是新能源车辆。作为第一步,我们建议在谘询持份者后,考虑先禁止柴油私家车在本港首次登记。我们亦会考虑是否应禁止柴油电单车的首次登记。

(四)减缓气候变化——减废和废物处理

  废弃物产生的碳排放量占二○一六年香港整体碳排放约百分之六,我第四个层面想谈的,是如何透过减废,以减缓气候变化。我们正落实《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的各项减废措施,多管齐下,并已在上个月向立法会提交《2018年废物处置(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修订)条例草案》,以实施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为减废提供经济诱因,移风易俗,源头减废。

  另外,为鼓励回收,政府亦多管齐下,例如回收基金谘询委员会已推出一系列利便措施,包括简化申请程序、增加预留协助业界购买设备的金额、扩大获资助设备的清单、提升与新增回收业务相关的租金开支资助及引入特定主题项目以配合行业发展等。

  此外,政府正逐步推展多项生产者责任计划,包括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有关「四电一脑」、玻璃饮料容器和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以促进源头减废和建立循环经济,实现转废为材、减废减碳。

(五)适应气候变化

  适应气候变化是我想和大家谈谈我们工作进展的第五个层面。政府已成立了气候变化基建工作小组,协调各工务部门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加强抵御极端天气的影响。

  政府一直推广基建智慧化和绿色建筑,例如水务署积极建立智管网,透过设立监测区域收集供水管网数据,从而有策略地进行符合成本效益的水管维修和改善工作;渠务署在大型排水系统改善工程,亦引入了海绵城市概念,仿效大自然水循环系统,促进雨水的渗透,自然净化及重用,减少径流以控制洪水,从而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

  在改善城市设计方面,《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提出一个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的城市策略框架及其他建议,例如蓝绿自然资源框架及重塑出行模式,以应对气候变化。

(六)应变气候变化

  我想谈的第六个层面,是因应气候变化提升应变能力。因应极端天气所制订的应变措施方面,政府备有《天灾应变计划》,载列政府的预警系统和应付天灾包括热带气旋的组织架构,以及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的职能和责任。

  超强台风山竹于九月吹袭香港,引致大规模破坏,庆幸未有造成人命损失。风灾过后,行政长官随即委派保安局局长统筹应对超强台风的检讨工作,从预防、应急、善后和沟通等各范畴,探讨改善方案,整个检讨工作预计可于明年风季前完成。

(七)发展绿色金融

  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不限于环境和工程,我要谈的第七个层面绿色金融便是例子。近年世界各地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为一些低碳或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项目引入国际资金。

  特区政府于今年六月设立了绿色债券资助计划,资助合资格的绿色债券发行机构透过绿色金融认证计划取得认证。同时,为推动绿色金融在香港的发展,政府推出借款上限为1,000亿元的政府绿色债券计划,为绿色政府工务项目提供资金。

(八)国际及区域合作

  国际和区域合作是重要的,香港一直积极参与国际间在气候行动上的合作与交流,自二○一一年起成为C40指导委员会成员。近几年,我们亦以国家代表团身分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缔约方大会。另外,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政府成立了粤港应对气候变化联络协调小组,通过粤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计划,开展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区域合作。

(九)长远减碳策略

  最后一个层面,就是如何制订香港更长远的减碳策略。

  为应对气候变化,政府于二○一六年成立由政务司司长主持的气候变化督导委员会,督导和统筹各决策局和部门有关气候的行动,并于二○一七年一月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详细阐述政府在减缓、适应和应变方面的目标和主要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以二○○五年香港的碳强度水平为基准,我们已制定目标在三○三○年降低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相等于绝对碳排放量减低百分之二十六至三十六,以符合《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摄氏两度之内的目标。

  根据《巴黎协定》,所有缔约方应在二○二○年或之前努力拟定并通报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一部分,也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香港应在二○二○年或之前制订至二○五○年的长远减碳策略。为此,政府早已邀请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二○一九年上半年展开公众参与过程,当中包括就是否制订二○五○年具体减碳目标,和如要制订,这目标应订在甚么水平。我欢迎社会大众包括各位议员,届时踊跃向委员会提交意见,让香港可制订更长远减碳策略。

(十)总结

  主席,去年台风天鸽和今年超强台风山竹对香港造成广泛破坏,并引致风暴潮,令部分低洼地区出现严重海水倒灌。随着气候变化令海平面持续上升,将加剧极端天气的相关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所以我们会继续落实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计划,并与社会各界和市民大众携手合作,共同迈向低碳生活。今年四月,政府已推出「低碳生活计算机」,协助大家评估日常生活上,包括衣、食、住、行的碳排放,并提供减碳「贴士」,提供公众教育,协助市民大众更积极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最后,我在这里再一次多谢多位就议案发言的议员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关注。

  多谢(代)主席。
 
2018年12月13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8时25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