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立法会七题:防止青少年自杀
*************
  以下是今日(一月九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陈恒镔议员的提问和教育局局长杨润雄的书面答覆:

问题:

  防止青少年自杀工作小组较早前向行政长官提交报告(报告)。报告提出13项建议,以优化政府的策略和服务。报告指出,「过量的家课和评估……一直被视为学生的压力来源」,并因此建议学校致力改善家课质素和提升评估素养。另一方面,教育局在二○○○‍年向学校发出及其后不时更新关于家课和测验的指引。然而,近日有家长反映,家课及评估过量的问题仍然严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教育局(i)有何新措施确保报告的建议得以落实,以及(ii)会否再次考虑引入措施,强制学校减少家课及考核次数;若会,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
 
(二)报告所提为每所小学提供一名学校社工的建议何时会全面落实;及
 
(三)鉴于当局为协助学校推广精神健康及减低学生对求助行为的负面标签,在二○一六/一七学年推出「好心情@学校」计划,当局至今(i)分别收到及批准了多少宗按该计划提出的资助申请,以及(ii)批出的资助总额为何;获资助活动的详情及成效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和精神健康,并透过不同政策局/部门之间的协作,以跨界别和跨专业的方式,为有精神健康需要(包括有自杀风险)的青少年提供支援。就教育局而言,我们一直鼓励学校以「全校参与」模式,透过政策、文化与措施互相配合,由各持份者(包括学校人员、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推广精神健康,以及识别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学校的专业人员,包括辅导教师、学校社工和教育心理学家会为有学习或适应困难(包括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提供支援和辅导服务。教育局亦积极推动不同的成长计划及不断优化学校课程,推广生命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防止青少年自杀工作小组早前提交予行政长官的报告,提出不少建议。报告虽指出过量的家课和评估一直被视为学生的压力来源,但亦清楚申明「如适切使用,家课和评估在学校教育中是有用及不可或缺的工具。教育局一直呼吁学校设计的家课能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巩固和应用所学,避免机械式的操练。」大家固然关心学生的压力,但却不应该过于聚焦于家课量和测考的次数及成绩,而忽略具质素的家课和评估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所以,报告重点建议改善家课的质素和提升教师的评估素养。
 
  就陈恒镔议员的提问,我现答覆如下:

(一)家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激发思考,加强对课题的理解,建构知识。家课绝对不应过量,更不应是无意义和机械式的抄写/操练。教育局一直强调家课的质比量更为重要。我们不赞同简单地将家课等同于学习压力,而抹煞有质素家课正面的教育功用,这可能会误导学生及公众,长远而言,更会影响整体的教育成果。事实上,教育界普遍认同家课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有其正面的教育功用,可助学生温故知新,巩固学习。
 
  评估是搜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佐证,可作为审视课程和学习成效的参考,有助修订课程和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学习。评估并不等于考试,它可以是小测、专题研习或日常课业的持续评估。学校需按校情和学生需要,订立合适的评估政策,并适时向家长阐述有关安排。
 
  为提升学校领导人员和教师的评估素养,以助他们设计有质素的评估课业、善用评估资料,以及与家长适切沟通,我们会持续为学校提供有效的支援,包括举办教师专业培训课程,并推介学校良好措施;进行学校探访和视学等,了解学校执行有关政策的情况,并给予回馈;适时检视及更新有关通告、课程文件。此外,我们会继续就家课和评估事宜与各办学团体和学校议会保持沟通。
 
  我们认为不宜就家课量及测考次数为学校订定「一刀切」的硬指标/指引,应让学校和教师按校本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专业地配置家课,和订立相关的校本评估政策。如个别学生有学习困难,学校和教师亦应与家长沟通,调适家课及评估安排。
 
(二)教育局由二○一八/一九学年开始,在公营小学实施「一校一社工」政策。新措施是在「全方位学生辅导服务」的基础上,给予学校更多的资源,目的为确保每所公营学校有最少一名具专业资历的驻校注册学位社工,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的辅导服务质素。
 
  现时没有聘用学生辅导教师的学校,教育局会提供三年过渡期,让学校在二○二一/二二学年前转用「一校一社工」政策下的「新资助模式」。在二○一八/一九学年,约半数公营小学选择转用新资助模式,而目前八成以上公营小学有聘用注册社工。如学校需更长的时间处理现时学生辅导人员的人事安排,而未能在三年的过渡期后转为采用新资助模式,可与教育局另行商讨。
 
  教育局会继续检视学生辅导及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并会与业界一同探讨各种可行方案,让学校可以最佳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社工及辅导服务。
 
(三)由教育局和卫生署合办的「好心情@学校」计划主要是透过「与人分享」、「正面思维」和「享受生活」三大元素,让学生参与推广心理健康,并建立正面文化,培养学生对求助持接纳态度,以及提高学生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和了解,以应付不同挑战。配合「好心情@学校」计划的推行措施之一,是优质教育基金(基金)接受学校、非政府机构及大专院校等提交计划书,透过申请程序较简易的微型计划,获取额外资源,以推行相关的活动,当中包括一系列提高学生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和了解,以及增强他们处理困难的能力的活动。计划同时提供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相关技巧以识别及支援抗逆力较低的学生。由二○一六年九月至二○一八年十一月,基金共接获900多项有关申请,当中约740项申请已获批准,拨款金额超过一亿四千万元。学校会透过不同方法,包括前后测、聚焦小组面谈和问卷,评估计划推行的成效。教育局亦会安排访校、观察活动的进行及与学生面谈,以及举办学校良好措施经验分享会等,检视计划的进展。整体来说,学校能够透过相关活动推广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学生和教师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亦有所提升。
 
2019年1月9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21分
即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