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于行政会议前会见传媒开场发言和答问内容(只有中文)(附短片)
**********************************
行政长官:各位传媒朋友,中央在昨天傍晚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留意到今早各大传媒都有很详细的报道,各界的反应亦很热烈。正如大家知道,在今个星期四,二月二十一日,粤港澳三地政府会联合主办一个有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宣讲会,出席主讲嘉宾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和我本人。我们三地政府邀请了数百位来自各界的嘉宾,相信到时会有一个更好的讨论。
为甚么我们会就着这个《规划纲要》办一个宣讲会?由于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形容它是一个层次很高、范围很广泛和内容很丰富的规划性文件,需要我们加深认识、不断探索,最重要是要好好把握机遇,然后具体落实,所以希望透过这个宣讲会既可以加深认识,和大家一起互相探索,更重要的是希望可以引发各界就着《规划纲要》内的议题作一些讨论,亦可以向三地政府提交进一步的意见。
为甚么我说它是一个层次高的《规划纲要》?大家留意到在《规划纲要》的前言,已经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由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对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来说更是「一国两制」事业发展中的新实践。早前成立了由韩正副总理主持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这个相当高层的中央领导会议,亦很创新地邀请了香港和澳门两位行政长官成为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从这个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不但得到中央最高层的关注,亦会为这个发展往后提供一个顶层设计和加强统筹。
我说它是范围极广,如果大家都看过这份《规划纲要》,一共有十一章,除了首三章是讲它的背景、它的布局和一些指导性的原则,及最后一章是谈如何具体去落实,其中当中的七章都是非常务实地涵盖各个范畴的工作,包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生态环境、优质生活、「一带一路」的对接,以及在这个大湾区内可以合作的平台,所以可以说是包罗万有。
内容丰富方面,我听到有一些意见说它好像很「虚」、不够实在。事实上,这个《规划纲要》是一个指导性、方向性的文件,所以较为是框架性。随着我们进一步研究、提出和设计一些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大家就会看到它能够为九市加上香港、澳门所带来的好处,最重要是令三地人民能够可以受惠。
我想重申几点,可能大家都在《规划纲要》里看得出,但都值得在此再次说明。第一,在《规划纲要》内的指导原则中,很清楚地说明是需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当然包括「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是须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要充分地利用「一国两制」制度的优势。当然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套法律之下,《规划纲要》都清楚指出是有挑战的,即是说既要保持「一国两制」基本性的要求,但又要发挥到优势,是有一些挑战,所以要求三地政府要尽量去想一些措施,来达致可以贯彻「一国两制」,但同时间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令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工作可以按着方向性的文件可以达致。
我又留意到有很小部分的人士提出,这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否有香港「被规划」这个情况。我在这里必须表示不同意这个说法,有两个方面的不同意。第一,香港特区政府是有积极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如果大家记得我上任那一日,二○一七年七月一日,由三地政府及发改委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下,签署了一个框架协议。由那一日开始,特区政府积极参与《规划纲要》的草拟,参与方法当然包括我们直接参与草拟,文本多次反覆去看,亦吸纳了不少香港特区政府的意见,所以昨日在特区政府发出的新闻公报第一段我已经对此表示感谢,感谢中央政府在草拟《规划纲要》的时候很全面地接纳了香港的看法。第二,我们在草拟文本、给予意见时,不是闭门造车,在过程中我们吸纳了香港各界很多意见。由我自己亲自出席粤港澳大湾区的论坛不下十次,有些概括地讲大湾区的情况,有些是主题式的,包括法律的论坛、金融的论坛、科技的论坛,以至商务的论坛,所以我们在过去一年半不断出席这些论坛,吸纳了意见,反映在《规划纲要》里面。第三,当然本人是领导小组的成员,首次会议在八月十五日在北京召开,我都有出席,亦有提出我的意见。事实上,没有等到《规划纲要》出台,很多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利民措施已经陆续推出,例如港澳居民可以申请居住证,我们的学生亦享有当地的一些措施,所以很清楚说明这不是「被规划」,是积极主动参与这个重大区域性发展的规划。
第二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香港提供很多机遇,现在由香港特区政府自己决定,当然和各界及市民决定我们是否会抓好这些机遇,是否透过自己的自强提出适当的措施,做「促成者」的角色,用好这些机遇,让香港自身无论在经济和民生都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亦不存在「被规划」,「被规划」就是我叫了你这样做你便一定要这样做,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大家都记得在中央的规划文件中香港出现也并不是第一次,我们分别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有一个港澳专章,但自从在这些专章里面出现了,我作为特区政府的首长,都从来没有要我交成绩表,或中央要我一定要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总之是给了一个方向、一个框架、一些机遇,让香港来好好把握这些机遇。如果我们不能够用好这些机遇,恐怕就像习近平主席在二○一七年七月一日的重要讲话中他引述的一句香港俗语——「苏州过后无艇搭」,所以特区政府一定会联同各界在这些发展的方向、这些指导性的方向中去寻找香港的机遇,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其实这些具体的措施不需要很长的时间都可以出现的,今日亦很碰巧,运房局局长在北京,他今日下午将会见证签订一份有关航空的协议,就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有关于支持香港成为、或者是巩固提升香港成为国际航空枢纽有关的。在今日下午签订的协议中,包括怎样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大湾区中的境内外的航空网络,去积极推动开展多式联运的代码共享,详细情形我留待运房局在今日下午签订备忘录之后,会有新闻公报向大家交代。我只是提这个例子去证明现在大家看到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文件,在将来、甚至很短的时间会逐一落实,成为一些具体、相信亦都很惠民的措施。
这些具体惠民的措施不需要等到《规划纲要》出台,如果大家记得,《规划纲要》第四章是重点讲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在过去十八个月大力推动我们在创科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得到中央的支持,有一定的成绩。我自己本人亦都亲自和国家科技部部长和中科院院长见证签订了一些协议,包括已经容许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参加国家的中央财政科技项目,即中央资金可以「过河」、建立了科技合作的联合资助计划、中科院亦同意了将两个重点的科研单位,包括北京的自动化研究所和广州的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落户香港的科学园,这些全部都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具体的措施。日后我相信陆陆续续大家会听到有不少这些措施公布,所以我自己感到非常兴奋,现在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机遇,亦希望和社会各界共同掌握好这些机遇。多谢大家。
记者:林太,就着《纲要》中其实提到有某一部分会容许内地人来港工作。就着湾区城市的人口来香港工作,其实香港可以如何避免做到好像「自由行」一样,或者做到好像早前东涌那样「迫爆」呢?另外想跟进土供组的报告,其实现时民政事务局的检讨结果如何?会否考虑业界的声音?会否可能检讨报告是加钱和增加开放时数,政府便会接纳这些报告呢?
行政长官:第一,正如我所讲,《规划纲要》是方向性、指导性,所以最全面客观去评价这些工作应该是有具体措施后。大家如果记得,我们在二○一七年的粤港会议上已经同意了两地的政府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去促进粤港两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规划纲要》都是一脉相承谈论这个方向。大家不需要过分演绎,说单方面很多内地人来香港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亦是双向的,我们如何可以促进更多香港人,特别是专业人士和年轻人士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么广阔的空间就业和创业。
至于有关民政事务局就着这些私人游乐场地的地契检讨,基本上完成了,希望尽快能够公布。
记者:林太,其实谈到大湾区的《规划纲要》也有提到香港的人才,譬如是创科、教育、医疗前往大湾区发展,但其实可能本身在这几方面香港都正缺乏人才,其实香港会如何去确保这些范畴将来不会因为这些人才前往内地,因此而质素下降?另外,就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任期在今个月届满,政府有没有打算在何时回应他们的小组报告?而行会其实讨论了这份报告没有?
行政长官:就着人才的问题,香港由于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城市,我们的国际连系非常好,尤其是在科研方面,我们有至少四间大学在全球的一百大之内,所以以科研人才为例,我觉得香港是非常有机会成为一个科技人才枢纽,即是说我们会不断吸纳海内外的科研人才来香港。至于香港的人才进入大湾区,这是为香港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市场,让他们能够可以服务;但未到一个地步,就是究竟有多少人去、怎样去。总的来说,正如我刚才回答第一个问题,客观的评价要等具体措施。在具体措施制定时,我们一定会考虑香港本身的需要,不会是香港有东西不足时还把这些服务或是专业人士安排前往大湾区。整体来说,吸纳人才都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其中一个方向,因为人才将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
至于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报告,应该会很快,我早前已经说过,争取很快,我现时可以说应该会在本月内,在他们任期届满前,特区政府会有一个全面的回应,但我不能够透露行政会议讨论的议程。
记者:林太,其实想问最近有些医生和社会意见认为政府每日150个单程证配额令香港的医疗系统「爆煲」,其实政府如何看待这种批评呢?会否检讨现时的审批政策呢?另外《逃犯条例》的修改方面,很多议员都问了很多次,为何政府不进行公众谘询呢?其实你可否解释一下为何不做,以及修例会否令有种批评就是特区政府可以接受北京的命令,将一些北京想的香港人引渡到内地受审,可否回应一下?
行政长官:两个问题某程度上是涉及香港及内地的关系,我在这里再次重申,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当然同时我亦向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在处理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我在就职演辞是这样说的──我希望成为中央和香港特区关系发展的促进者,这种关系发展当然是一种良性、互动、正面的关系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如何可以令两地的人民都受惠。对于很小部分的香港市民采取这种很排斥性、很负面去看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我表示失望,当然亦有点担心,因为或许亦会影响其他市民的看法。
单程证的问题,特区政府亦说了很多次。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制度,在《基本法》之下,内地人士来香港定居是由内地审批的。如果是内地人来香港团聚,即是说这些内地人都是香港市民的配偶、子女或者是父母。他们来香港是成为香港的居民,如果要特别将他们抽离,看他们利用了香港多少医疗、社会的服务,这种就是很有排斥性的看法。事实上,我相信数字告诉我们现实亦不是如此。因为今日公立医院使用率最高的是比较年长的人士,但是单程证来的就刚刚相反,是比较年轻的人士,他们的年龄中位数是低于香港年龄的中位数,长者亦比较少,所以单从这个角度,在未找到医管局提供的数字前,都可以看到这种说法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基础。我在这里呼吁,大家应该以一个包容的态度欢迎这些香港市民的家属来香港作家庭团聚。
有关《逃犯条例》修订的工作,保安局局长已经在立法会说得很清楚,这个是用来堵塞现行条例里面的漏洞。当然你问,回归二十多年你也不堵塞,现在才有一个时限性的堵塞?这是因为我们眼前有一个案例,我对于那天李家超局长在立法会上说的话,我心里面也很有感受,John说他是可以硬着心肠不理会,因为这个台湾个案我们可以不理,但是他不忍心,这个亦是我同样的感受。受害女子的父母是没有停止过写信给特区政府,单是写给我本人的,先后已经有五封信,直至今年的一月仍在写信。如果大家看过这些潘生潘太的信,都会觉得一定要尽量去帮。如果我们仍跟人计较、慢慢在社会谘询,或者出一些谘询文件,恐怕就帮不了这个特别的个案。事实上在修订的过程里面,立法会是会有充分的讨论,因为这个要用草案的形式去提交,而不是行政手段,交代了之后我们便可以做,是需要在立法会经过草案的审议才能够落实执行,但它毕竟是有一个时间性。对于就着特区政府这个工作,很多近乎是天马行空或者过分担忧的评论,我相信特区政府,特别是保安局局长会继续和大家解释,多谢大家。
完
2019年2月19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4时20分
香港时间14时20分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会见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