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电影资料馆「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 展示珍贵馆藏电影(附图)
**************************************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的「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系列第四辑,由三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九日在资料馆电影院放映馆藏二十五部香港早期电影;当中六部曾失落海外多年的影片,包括︰《观音化银》(1940)、《良宵花弄月》(1943)、《三月杜鹃魂》(1947)、《太太万岁》(1948)、《相逢未晚》(1949)和《南海渔歌》(1950)更是首度重现银幕。节目部分场次设映后谈。
 
  三十年代,电影监制邵醉翁伙拍伶王薛觉先的粤语有声片《白金龙》(1933)空前卖座,促使影人纷纷邀请梨园中人合作。后因《白金龙》的底片被火烧毁,邵再次邀请薛于《续白金龙》(1937)饰演浪漫不羁的白金龙,大展其独特唱腔。《血洒桃花扇》(1940)是资深粤剧编剧与撰曲人麦啸霞仅存的遗作;电影亦难得保存了郑孟霞表演北派剑舞的片段。另一位梨园天王马师曾,借用其首本名剧的剧名为电影《苦凤莺怜》(1947)作招徕,更以其招牌的「乞丐腔」唱出原剧的名曲。《三月杜鹃魂》改编自当红剧作家李少芸编写的粤剧,是次放映的版本虽为缺本,但见证了余丽珍初登银幕的演出。二战期间,大观声片公司创办人赵树燊,起用逃避战祸到美国的粤剧伶人,继续拍摄。在加州制作的《金粉霓裳》(1947)为首出十六毫米全彩色粤语片,伶人出身的黄鹤声更在片中身兼编、导、演三职。
 
  神怪片在三、四十年代甚为流行,既带领观众走进奇幻的世界,亦为后来者示范电影里各种天马行空的可能性。《钟馗捉鬼》(1939)集古今中外恐怖片元素于一身,并配合单格定镜拍摄、叠印等特效,炮制出引人入胜的光影奇观。由民间传说「蔡中兴建洛阳桥」改编的《观音化银》,特技拍摄别具一格;当中两分多钟的手绘建桥动画,展现当年鲜见的独特创意。《石鬼仔出世》(1949)汇聚武侠、歌唱、特技等多项娱乐元素,加上梨园神童羽佳生动活泼的演出,叫好叫座。
 
  文学改编是电影创作的主流形式之一,而改编自通俗易明的作品更广受三、四十年代观众欢迎。由张活游和路明主演的《蓬门碧玉》(1942)改编侣伦的短篇小说《黑丽拉》,成功营造出香港独特的都市浪漫感与洋化氛围。《辣手蛇心》(1947)爱写都市情欲、人性堕落,且情节复杂,充满了原著——灵箫生的浅白文言鸳鸯蝴蝶派小说的特色。怡红生在《成报》的连载小说改编成《疯狂月老》(1948),片中的男女关系与财色陷阱,暴露了战后社会的阴暗面。《青衫红泪》(1948)改编望云的流行小说,把白燕塑造成游戏人间的物质女子。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影人踊跃响应内地的国防文艺运动,摄制国防片表达救国的情绪。侯曜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血肉长城》(1938),坚决呐喊抗日信念,对他人贪生怕死的行为作出严肃指责。《前程万里》(1941)的导演蔡楚生是电影救国会的创会成员,片中处处流露出其贡献国家的志向。《正气歌》(1941)细致描写日本军人痛恨战争,有别国防片既定的敌我立场。《民族的吼声》(1941)聚焦战时基层生活苦况,并加插战区的真实画面,令影片増添一份关顾贫苦的反战气息。
 
  三、四十年代的知识份子多受西方思潮影响,他们透过电影揭露社会的不公和权贵的丑恶。《天上人间》修复版(1941)刻划香港沦陷前,难民守望相助的情怀和在乱世竭力保持尊严和勇气,乃早期香港左翼电影的典范作。战后港片不乏写实主题,加上地理条件,出现渔村电影的小潮流。《烽火渔村》(1948)和《南海渔歌》以大量实景描绘渔村生活,以及渔民所遭受的压迫。南国影业创业作《珠江泪》(1950),讲述广东农民被土豪欺压的血泪史,拍得坦率且赚人热泪。《羊城恨史》(1951)写抗战前后广州官宦之家的腐化溃败,亦是导演卢敦对权贵愤怒的控诉。
 
  自五四运动,社会上女权意识渐抬头,影坛亦有不少反思封建男性价值观的作品。在《女性之光》(1937),李绮年母女二人为反抗封建男性的压迫,坚决自食其力,反映当时女性逃离男权主导社会的长期抗争。《良宵花弄月》以轻松的调子,探讨婚姻制度和两性之间的情感角力;而陈云裳在床上挑逗丈夫的一幕,亦揭示女性当主导者的可能性。《太太万岁》围绕白燕、小燕飞和张瑛的三角处境,从中暗示男性价值并非能主导任何事情。《相逢未晚》藉几个家庭因纳妾而引起的种种事端,批判纳妾制度不合时宜。
 
  为配合放映,资料馆亦举办六场座谈会,邀得多位影评人和电影研究者,包括何思颖、刘嵚、舒琪、游静博士、吴月华博士、罗卡、纪陶和曾肇宏主讲。六场座谈会分别为「战后香港左翼电影美学」(三月三十日)、「早期电影里的性与性别」(四月十四日)、「梨影交融 :粤剧改革与电影化」(四月二十日)、「三、四十年代香港对国防电影的响应和争议」(四月二十七日)、「奇幻电影趣怪事」(五月十二日)及「金钱与爱情之间―早期小说改编的再发现」(五月十八日),于下午四时在资料馆电影院举行,粤语主讲,免费入场。
   
  《前程万里》为国、粤语;《良宵花弄月》和《正气歌》为国语,其余影片为粤语。除《蓬门碧玉》和《天上人间》设中英文字幕,其余影片均不设字幕。
   
  门票四十五元,现于城市售票网(www.urbtix.hk)发售;信用卡电话购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有关节目详情,请致电二七三九 二一三九或浏览www.filmarchive.gov.hk/zh_TW/web/hkfa/programmesandexhibitions/2019ect4/index.html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17时30分
即日新闻  

图片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的「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系列第四辑,由三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九日在资料馆电影院放映馆藏二十五部香港早期电影。图为《观音化银》(1940)剧照。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的「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系列第四辑,由三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九日在资料馆电影院放映馆藏二十五部香港早期电影。图为《良宵花弄月》(1943)剧照。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的「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系列第四辑,由三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九日在资料馆电影院放映馆藏二十五部香港早期电影。图为《三月杜鹃魂》(1947)剧照。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的「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系列第四辑,由三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九日在资料馆电影院放映馆藏二十五部香港早期电影。图为《太太万岁》(1948)剧照。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的「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系列第四辑,由三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九日在资料馆电影院放映馆藏二十五部香港早期电影。图为《相逢未晚》(1949)剧照。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电影资料馆(资料馆)的「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系列第四辑,由三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九日在资料馆电影院放映馆藏二十五部香港早期电影。图为《南海渔歌》(1950)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