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行政长官出席明报「香港再定位: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峰论坛开幕礼发言(只有中文)(附图/短片)
************************************************
  以下是行政长官今日(四月一日)出席明报「香港再定位: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峰论坛开幕礼发言:

张翼卿主席(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主席)、梁享南总编辑(《明报》总编辑)、王瑞军厅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各位嘉宾:
 
  今天早上非常高兴获得《明报》的邀请出席「香港再定位」高峰论坛。我知道这个活动是庆祝《明报》创刊六十周年的重点活动,事实上,为了庆祝《明报》创刊六十周年,贵报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我至少也参加了三个。除了今日出席「香港再定位」高峰论坛,五月二十日应该亦会有一个大型庆祝酒会,刚刚在早几天我亦签了一份贺辞给《明报》。一般来说,某一个机构有重大的活动,庆祝周年,特首办的处理方式是要我在几个活动中选一个,否则时间难以分配。但对于《明报》集团,我是行政长官,但亦是《明报》的忠实读者,由中学时已开始阅读《明报》,差不多是从不间断。虽然《明报》近年一些求真、求是、揭秘式、调查式的报道为我的同事带来一些麻烦,但对于这个传媒,我觉得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尊敬。
 
  今日的论坛,我原本一直以为只是称为「香港再定位」,所以基于我担任行政长官也有二十一个月,本来想与大家分享一下香港在过去二十一个月我自己的体会,香港在各方面怎样可以「再定位」。但在两日前看到整版广告,原来还有一个副题,就是讨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再看看获邀的主要演讲嘉宾,都是我在创科的合作伙伴,包括立之(港科院创院院士徐立之教授)、Sunny(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会主席查毅超博士)、Albert(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还有未到的小加(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李小加),因为小加在金融方面亦是很支持创新科技的工作。所以客随主便,我现在重点是谈香港国际科技创新的工作。事实上,在过去二十一个月,我出席得最多的活动、发表得最多的演讲,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即使去海外或是内地的考察、出席会议等亦争取去参观和访问一些创科机构或一些很重视科研的大学,希望能为香港建立更多国际合作的网络,从而令到我们可以有能力、有条件去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二○一七年十月,我发表首份《施政报告》。老实说,当时我也不是学懂很多事,不过很大胆地提出在香港做科技创新,需要在八大方面努力。我乐见过去一、两年这八大方面都逐步落实,亦取得一定的成效。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我亲自督导,不断地去督导有关的局和部门要推动这些科技创新的新措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二月十八日正式出台,我们在二月二十一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宣讲会、我在三月一日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以至上星期我在北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讲话,全部都与科技创新有关。它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希望大家都共同努力,朝着这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迈进。
     
  科技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内,事实上真的占有一个很优先又重要的位置,充分反映以创新来推动发展、以科技引领未来的战略,也符合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香港的参与又如何?香港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世界级的大学、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各方面的优势,可以担当大湾区里创科先锋的角色。而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的能力,能够为香港的创科企业提供做大做强的空间。我认为粤港澳三地可以通过促进技术的合作、产业互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此外,香港是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资金。我上星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亦大胆说,大湾区不仅具潜力成为东方的矽谷,亦可以成为同时具备矽谷和华尔街功能的城市群。
 
  过去一年多,香港的创科事业,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批示和中央的支持下,取得良好进展,具体由中央出台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与国家科技部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推动两地进一步交流、合作,并于今年上半年启动「内地与香港联合资助计划」,鼓励香港的大学及研发机构,与内地不同省份进行科研合作的项目。

(二)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备忘录,推动院属机构,即中科院辖下机构──「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自动化研究所」,落户在香港的科学园,与香港的高等院校或研发中心合作进行研发的项目。

(三)成立「大湾区院士联盟」,以促进大湾区内的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交流合作。大家不要看轻香港这样一个细小的地方,我们有四十多位国家级的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湾区院士联盟」能够为大湾区的科技发展提供建议,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四)支持香港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申请「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获批项目的资金可跨境拨付在香港使用。科技部已先后宣布开放九个重点专项,供香港的十所大学以牵头单位或参与单位的身分申请。另外,在上月一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后,我公布的八项措施中,就包括了支持港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的科技计划,我相信稍后王厅长会详细介绍内容。

  但是特区政府仍然需要自身努力。我留意到今日的场刊内有一篇文章,洪为民先生说以前香港在创科「有种籽,无土壤」;今日我想跟大家说,这些肥沃的土壤已经慢慢建立起来。自我上任以来,推出多项的政策措施,投放了大约一千亿港元,我们发展的方向包括创科的基建、落马洲河套区的港深创新科技园,亦包括最近财政司司长的预算案提出的数码港第五期的基建发展;我们注资研究基金,包括徐立之教授的建议,我们一次过投放二百亿元予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的研发基金;亦推出一些税务优惠,希望鼓励私营机构乐意投放更多资金在研发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令人非常鼓舞,就是我们建立两个聚焦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技术的国际创新平台,稍后会跟大家谈谈,回响是非常正面和积极。

  在人才方面,我们透过「博士专才库」、「研究员计划」和「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培育本地的科技人才,亦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希望吸引海内外的人才到香港和我们一起参与发展。政府方面,我们开放了政府和医管局的数据支持科研,今早的报章就报道医管局收到很多申请,已经率先批准了六个利用医管局大量医疗数据而进行的研发工作。由今日二○一九年四月一日开始,政府将推出一套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希望未来政府在服务、货品采购方面,能够鼓励更多创新,以及利用科技。
 
  在推动科普教育方面,各界是不遗余力。昨日我才出席了徐立之教授的港科院及团结香港基金举办的「名师高徒」计划,希望能够在中学将科学变得更加普及。今年稍后,我们会斥资五亿元举办「城市创科大挑战」,希望激发更加多社会的创意,亦都会推动「中学IT创新实验室计划」等等。

  我认为这些工作一定会有成效,可能未即时看到实际的成果,但我们乐见海外着名的机构非常重视及希望与我们本地大学合作。刚才我提过,我们建议在科学园建立两个分别有关医疗科技及人工智能和机械人技术的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海外机构与香港大学及研发机构,共同设立研究中心。在过去几个月,我见证了本地大学与多所海外着名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其中包括美国的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的帝国学院及伦敦大学学院;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以及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在此之前,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中心也已经落户香港。
 
  这些可喜现象亦不局限于大学里,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日子,我自己也会见了很多大药厂和一些创投基金人士,他们现时对于香港的创科前景都是非常乐观、充满兴趣。其中有一句说话我也很受鼓舞,一个专做科技创投基金的主管说:「Hong Kong is getting really serious abou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这是令人鼓舞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回归以来,我们也多次希望可以发展香港的创科事业,但碍于种种原因,未能开花结果。我希望今次我们做到了,让香港可以告别「high-tech 揩嘢」年代,有一个丰硕的成果。
 
  在国际创科方面的工作,亦印证了我在二○一七年三月竞选时的一段说话,我当时说:「香港人很优秀,香港底子也很好,只要认准方向,团结一致,我们一定可以再创辉煌!」今日虽然短短不足两年,已经看到在创科方面的成绩,它不但能够为香港的经济注入新动能,亦可以为青年人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就业机会,为市民创造因科技的应用改善生活的新时代。
 
  最后我想说,大湾区为我们带来的机遇是无限的,所以这个「香港再定位」的议题,其实可以适用于香港的金融业、香港的航空事业、香港的文化艺术事业,我建议《明报》可以考虑扩大成为一系列论坛。由于本人对于香港的文化艺术非常热心,亦很热情,所以如果有一个文化艺术的「香港再定位」,我可以再来。多谢大家。
 
2019年4月1日(星期一)
香港时间14时52分
即日新闻  

图片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四月一日)上午在明报「香港再定位: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峰论坛开幕礼致辞。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日(四月一日)上午出席明报「香港再定位: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峰论坛开幕礼。图示(左起)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张裘昌、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博士、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会主席查毅超博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王瑞军、世界华文媒体有限公司主席拿督斯里张翼卿医生、林郑月娥、《明报》总编辑梁享南、中国银行(香港)营运总监钟向群、港科院院长及创院院士徐立之教授及其他嘉宾合照。

网上广播

行政长官出席明报「香港再定位: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峰论坛开幕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