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六题:旧区重建
**********

  以下是今日(四月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陈恒镔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黄伟纶的答覆:
 
问题:

  据悉,有不少新界旧区(例如荃湾)属早期发展的卫星城市,区内有很多楼宇的楼龄超过50年,更有不少怀疑曾使用咸水兴建的楼宇严重失修。由于有关用地的地积比率已用尽,该等楼宇欠缺重建潜力,楼宇状况只会越来越差。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否计划放宽新界旧区的地积比率,以增加有关用地的重建潜力;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二)对于欠缺重建潜力的新界旧区,政府会否向市区重建局或发展商提供经济诱因,以加快该等地区的重建步伐;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三)有否具体计划重建荃湾的旧区,以改善环境;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覆:
 
主席:

  发展局二○一一年公布经修订的《市区重建策略》为处理市区老化问题制订清晰的政策蓝图。在这个策略下,市区重建局(市建局)担当重要的角色,并会集中资源,透过重建发展和楼宇复修,推动市区更新的工作。《市区重建策略》亦说明,除市建局外,其他持份者和参与者亦应该参与推行《市区重建策略》。政府会继续以「以人为先、地区为本、与民共议」的工作方针,透过进行、鼓励、推广及促进本港市区更新,应对市区老化问题,改善旧区居民生活环境。

  就问题的三个部分,现回覆如下:
 
(一)荃湾、屯门和沙田是香港第一代新市镇,发展自一九七○年代开始。为建设更理想的生活环境,当年为这些新市镇订定的住用地积比率一般较市区为低。以荃湾为例,二○○三年规划署曾经检视是否适宜把荃湾的最高地积比由五倍进一步提升,惟考虑当区交通和基建容量及其他因素后,认为最高住用地积比率维持在五倍是合适的。

  事实上,政府不时检讨住用地积比率政策及提高发展密度的可行方案。我们在二○一四年宣布,位于市区多个区域和新市镇旧区内个别私人住宅发展若属意在重建后增加发展密度,可向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提出规划申请,如规划条件许可(包括区内的交通和基建容量能应付重建新增的需求、重建规模能与地区特色兼容等),住用地积比率最多可调高百分之二十,以荃湾为例,最高住用地积比率可由五倍提升至六倍。行政会议于二○一八年十二月进一步优化这项措施,如用地是用作发展公营房屋,经确立技术可行性及获城规会批准后,最高住用地积比率可调高最多三成,即由五倍可增至最高六点五倍。

  一如以往,政府会继续因应发展环境的演变和社会需求,适时检讨及调整发展密度,并在过程中充分顾及区内的交通和基建容量、地区特色和现有发展密度等因素,以确保调高发展密度对地区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及(三)正如刚才所述,市建局在市区重建担当重要角色。在决定开展每个重建项目之前,市建局会按照《市区重建策略》,考虑多项不同因素,例如楼宇状况、居住环境、地区上可用作安置的土地资源、重建项目对整个社区带来规划上的裨益及市建局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等,小心处理及订出优次。

  有鉴于个别地区现时的发展密度已难以增加或剩余可供发展地积比率不多,我们需要以区域而非个别地块的角度出发推动市区更新。为此,市建局于二○一七年五月以旧楼林立的油麻地及旺角作为试点展开了地区规划研究。这是一项策略性研究,市建局会根据研究结果,寻求更具效益和效率的方法推动市区更新,并把切实可行的理念和执行模式推展至其他地区,包括荃湾区。该研究预计在二○一九年底/二○二○年初完成。

  适时的保养维修,亦能有效减慢市区老化的速度。发展局与屋宇署、市建局及香港房屋协会多年来紧密合作,推行了多项计划,为业主提供财政以及技术支援,协助他们为其楼宇进行维修。其中,由二○○四年至今,市建局已透过不同计划协助约4 200幢楼宇进行维修,当中荃湾区占约400幢。最近的一项支援计划,是动用30亿元的「楼宇更新大行动2.0」,为居于较高楼龄、应课差饷租值不超越设定上限的自住业主提供大额资助,主要用以在其楼宇内按强制验楼计划进行所需的检验及修葺工程。市建局在首轮申请阶段共接获约600宗有效申请,当中约有20宗来自荃湾区。市建局会按先后缓急陆续接触成功申请计划的大厦业主,协助他们开展有关检验及工程。

  另一方面,政府亦正透过改变土地的规划用途,例如把「工业」用地改划作「商业」或「综合发展」等用途,鼓励社区更新。此外,行政长官在二○一八年《施政纲领》中提出加强在政府用地落实「一地多用」的多层发展模式,整合及提供更多「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务求善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并透过重建政府设施改善社区环境。《财政预算案》继而预留约220亿元推展首批「一地多用」发展项目,其中包括为荃湾市中心内数幅「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作整全规划。根据初步构思,荃湾市中心的项目包括荃湾大会堂及前荃湾裁判法院用地、荃湾雅丽珊社区中心用地、戴麟趾夫人普通科门诊诊所及联仁街熟食中心用地。我们正研究如何整合有关设施及用地,以提供更多社区设施及释放土地作其他配合社会需要的用途,从而带动社区活化,并有助促进私人发展商积极参与重建毗邻地区。

  多谢主席。



2019年4月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50分